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祇是祇陀尊者,是一位太子。给孤独是一位长者,释迦牟尼佛在邻国讲法的时候,给孤独长者去走亲戚,遇到佛陀正在那国土说法,生起了无上的信心,回来以后就去找地方。就像我们到沙河来一样,找地方给我们住。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呢,这位长者看到佛在哪里说法,他说我那个国家也需要佛法,就回去寻找地方。有一天就看到祇陀太子的花园,非常的好。给孤独长者就想把这个花园给买过来,供养释迦牟尼佛来讲法。祇陀太子心里想,我这个园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当时给孤独是个大财主,非常有钱。祇陀太子知道他有钱,就问他,外面园那么多,为什么要买我这个园呢?除非你把金子铺满园子的地面,我就可以卖给你。给孤独就把自己仓库里所有的金子搬出来,把整个园铺满金块。祇陀其实讲笑话的,他以为这个给孤独不会这样做。没想到,到园里一看,哇!全是黄金铺着,非常吃惊,就问给孤独,这是什么力量,让你这样做的?当时印度分成五个小国,他说他到那个国家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说法,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了。无比珍贵的佛。祇陀心里想,我这个国家以王独尊啊,我是太子,人家应该对我们的国王有无上的尊重,还有什么力量超过我和超过国王呢?他说这个人肯定很了不起!生起了信心。祇陀心里想,还有很多的树没有用金砖铺起来,不可能把树砍掉吧?他说你把这个园供养给佛,那我就把这些树供养给佛,他说这个树是我的,我把这些树也供养给佛。是故呢,祇树给孤独园呢,是两个人布施给佛的。因为祇陀是太子,本来给孤独是占大部分的,太子就是几棵树而已,但是因为祇陀是太子,所以放在前面,叫祇树给孤独园。
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含义,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表法的,这个园也是真实之园,这个国家也是真实之国。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其实都是表法的,任何一个文字,任何一个现相都是表法的。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回到舍卫国,就表佛转五蕴魔成为五分法身。祇树,树是表如来德的意思,“七重栏徇,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树是代表丛林,代表德。孤独园是表如来心地。园是表心地。是心地有无量之德。所以呢,这个孤独园呢,是表佛陀成了佛以后,转三界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化孤独园成为自性,心地啊。心地如园,我们每个人的心地都有一个园,园中有树,树是表如来功德林,所以呢,“七重栏徇,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啊,树表这个意思。
“与大比丘众”,大比丘就是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俱”,俱是具足的意思。比丘就是出家人,加个“大”字,是发了大心的人,叫大慈,还有大悲。而大慈大悲也是表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慈表无住之心,大悲表悲之心。佛陀化现人间,行大慈大悲之力。所以这个大,代表发心的意思。大表是真如实性,尽虚空遍法界。大是表大福、大德、大智、大神通,什么都具足了,究竟圆满。所以这个大,是表佛陀的慈悲的示现。比丘为众,是表佛陀的化身。比丘者,只要剃了头出家的人,都为释迦化身,释迦牟尼佛子、化身,具足出家相,就具足了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化身为子啊,也就是说佛子,佛陀的孩子。也代表着因,表示着令众生远离尘雾,转迷成觉,这么个体。众,代表多的意思,表示具足的意思。这个多和一般人的多少的多,是两回事。多到无尽,多到具足,他这个德是具足的。表示着佛陀有大慈大悲,化现人间。“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千二百,表示着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什么方便呢?“如是我闻”表闻的方便。我们世间有很多的数字都是不可思议的。举例来说,八字,八大自在,十八不共法,都是佛的境界,佛陀是表法数。二十一,一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一,三十六,五十三,八十一,还有四十一,八十八,九十六,一百零八,二百一,八万四千,这个数字呢,都是表法数一个圆满的数字,其实都有依据的。这个数字都是不可思议的数字。你像菩萨往往发大愿,十二大愿,三十六大愿,五十三尊佛,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即佛。它这个数字为什么是非常圆满的数字,所以呢佛教讲那个数字,印度当时是没有数字的概念的,到了中国以后有数字的概念,它是一个表法的意思。所以呢,一千二百五十,它是一个表法的数字。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具备八百分功德,因为它只能看到一半,看不到后面。耳朵可以闻十方,具备一千二百分功德。眼耳鼻舌身意它的功量,能量,它的功德都是有差别的。它的圆满相,就代表佛了,代表跟佛相应的功德。不圆满的,都是跟众生心相应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一千二是代表耳,我们闻性是周遍十方。一千二本身就是一个圆满的数字,是代表佛陀圆满的这个法功德,和闻功德。所以呢,我们闻法,这个闻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还有这个意功德,像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这个意念的功德也是一千二百分功德。因为我们一动念可以想到十方啊。像我们嘴吃东西,咸酸苦辣,是八百功德。鼻子就可以闻到十方,鼻子闻香味,十方的味道都能闻到。我们鼻子可以具足十方的功德。眼睛看前面,八百功德。耳朵听十方,一千二百分功德。我们的身体接触以后,才能够知道,不接触不知道。接触前面就是前面,接触后面就是后面,它不能够一下子接触十方。所以呢我们这个身体具备八百功德。
《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最重要的两个,一个是耳根圆通,一个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而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正好是意根示现讲念佛,观音菩萨正好讲耳根圆通,是讲闻性,反闻闻自性,意根圆通和耳根圆通的并修,闻性的这种灵性啊,和我们意根的灵感啊,比任何一根都要强。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是用意根念出来的。耳根闻是闻根,闻根是具备一千二百分功德。意根是具备一千二百分功德。所以呢,很容易纳受佛的功德。很容易圆满的接受佛陀的法。所以呢,我们在娑婆世界不像在它方世界,我们耳根和意根修行的这个体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净土法门,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它是互不相离的,一个专忆,一个专闻,忆闻双修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耳朵在闻,意在念,它都是圆满的体。可看出念佛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意跟念阿弥陀佛直接是相应的。意念佛者,觉性与觉相应。耳者,闻也,闻即觉也。闻到是觉,闻阿弥陀佛名号就念念觉,而念念念阿弥陀佛,闻就觉。所以闻是觉的体,念是觉的体,你本身具备意念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你耳根的圆通也具备一千二百分的功德。耳朵听到这六个字的音声,它本身是圆满十方的。但是你看到字,只能看到一方,所以你看到的阿弥陀佛,和你耳朵闻到的阿弥陀佛,是有差别的。你眼睛看阿弥陀佛和耳朵闻阿弥陀佛,绝对是有区别的,因为阿弥陀佛本来就是遍满十方。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跟十方是相应的。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用我们这个反闻闻自性的这个体,来了解你念阿弥陀佛的一刹那的一念,跟你的反闻闻自性的一念,跟你这个耳闻的一念,它是圆满的。所以呢,因为圆满的闻性,代表着阿弥陀佛的法的圆满,也代表着众生闻性的圆满。所以呢,我们现在闻性完全可以纳受佛陀圆满的功德。代表着一千二百,它是一个闻性的功德,是代表一个圆满的体,是代表佛陀的这个果上法身的功德,也就是真如实性。这个五十是什么呢?五十代表法性中具足的德行,就是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五十位,五十是代表它这个报身的庄严,也就是它的功德具。这个五十是代表佛陀大悲心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这种方便的体,一千二百的圆满和五十位住的权教,权实相应。权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权不能度化众生,就不叫做一千二百五十人具。也不能代表着是佛果。佛果的权实是一体的。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是理事圆融。在事叫权,在理上讲叫实相,也就是我们的法性。法性实相与传承、种种方便都是一体的,如太阳光。太阳不离开光,光不离开太阳,寂照双运,寂就是法身,照就是光明,它是不二之体,有寂必有照,有照必有寂,没有取舍,本来具足的体。
十信是什么呢?每个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众生本来是佛,十法界所有的众生同一佛性。不管是十方诸佛、菩萨、声闻,乃至于六道众生,它是同一佛性,这个叫做信。信无差别,在信位。为什么说发菩提心即成正觉呢?因为从信位上讲,每个众生即佛。除我们众生的信以外,一切皆妄而不信,十方诸佛、十方菩萨、乃至于六道众生除此佛性之外,皆是妄见。就是一切差别之相和一切无差别之体,无差别之体就是佛性,与众生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十法界之相,它是名言,而这些名言都是妄见,妄见是众生之见,安立名字。所谓佛菩萨众生,乃至于六道,都是一个立名,叫名言。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个名言是不存在的。我们众生这个地方有名言可立,阿罗汉他不会说自己是阿罗汉,佛不会说他自己是佛,有佛不有所得吗?不是有妄见吗?不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吗?所以呢,菩萨也没有。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为菩萨。有我相人相等还是菩萨吗。但是我们众生就不一样了,执着名言,认为有佛可得,有菩萨可修,有阿罗汉可证,有六道轮回可断。我们把这个名言当作真实,妄执生死,把六道轮回当作真实了。阿罗汉是安于清静,菩萨安于六度,诸佛安于国土,都是以大悲心示现,传承教法。阿罗汉没有传承教法,安住清静体,没有教化众生,他没有大悲心愿,他只能正觉,不能得无上正觉。
信者、不信者都是这样的。没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利益众生,没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成等正觉。没有一个阿罗汉不依此佛性而进入空性,没有一个缘觉菩萨不以此佛性而四处经行,没有一个众生不以此佛性安住六道。我们现在六道都是以此佛性而安住的。离开此佛性一切皆妄识作怪,所…
《《金刚经》系列开示 2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