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22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尔时,世尊食时,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的出场与别的经典都不同,表何法意?出家人为何一般对行住座卧能不执著?钵有几种?如何来历?衣有几种,何来历?表何法?如何走路?走路有何修持办法?

  尔者:法;时者,自然;法尔自然。这里不是释迦牟尼佛放种种光,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头,眼,脸,身放种种光明,而是“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完全是非常朴素平实的一个简单过程,是法尔自然的一种状态,我们的行住坐卧不自然,绞尽脑汁,想种种好坏善恶是非分别,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是自然而然、与法相应、与众生心相应、理事圆融、行住坐卧四大威仪表里如一的一种状态;释迦牟尼佛化现人间,本来如来是不需要吃饭的,法性身者禅悦为食故,在极乐世界他吃什么呢?他眼观色,生起无住空性,就知足了,禅悦为食;,身上就会发种种光明,出无量功德,引度无量众生,他就以这个为食,以大悲心为食。为了接引众生,故现食时,着衣持钵,乞食种种。过去在印度,全部是托钵乞食吃,(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钵又叫应量器,用铁或者瓦做成,有三种钵。我们受戒时会问是铁钵瓦钵,时四大天王用七宝做成钵供养佛陀,不受,后用瓦做钵供养,佛陀受后用神力将四个钵合为一个钵,同时接受四大天王的供养。当时僧团里有比丘接受金银诸钵乞食,形成分别争执,由此佛陀定制,只能用此二种钵,不可以蓄钵互相比钵。包括出家人的衣服也是不可以互相比好差分别,不象在家人对衣物有种种分别妄想;如果出家人比好好差分别衣服,一定是耻辱可笑;出家人穿衣一般是灰色的,土色的,染色的,不可以穿华丽的衣服;除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利益众生故。出家人对衣服不起贪著,如果执著于坏衣服也是不对的,有人特别喜欢穿百纳衣,死后转生一只牛,因贪着故。出家人一般澡都难得洗,象我晚上脸从来不洗,没有这个时间为身体操心,怎么会对衣服有贪著呢,我只是早晨起来洗一下脸,晚上从来不洗;出家人可能在修法上面有所争执,但一般不会对吃喝拉杂或是对衣服有所执著的。我看到有出家人在寺庙里,开始挑剔饭菜都不好吃,离开此寺庙到别的地方去了;只因菜饭故而换寺庙,真是太吃亏了;这样到那个地方都会有烦恼,因为你连吃和穿住这些基本问题你都不能解决,如何能够安住于法呢?所以我们对吃穿住坐方面,应该是很淡泊的;我们可以在修法上面有所争执,但对于吃穿住坐方面的争执,那是非常非常无聊的事;如果你能放得下来这些事情,显示你还比较安心。刚刚出家的可能会有这些问题,但出家四五年后就不会有此类问题了。如果出家几十年了还对这种吃喝拉杂这种事情执著的话,这个人就完蛋了;根本就毫无意义的。

  我们穿衣有三衣、五衣、七衣、祖衣;…….五条衣叫劳作衣,到中国有所变化,衣服太大了,有点不便利了;衣代表佛,一般象钵一样,放在房间里边,象征性的,代表佛法的常住;要尊重于佛,恭敬于佛;按规定,衣服不会过膝盖的,佛陀走路威仪具足,衣服都不动的。我们现在人走路,象飞的一样,为何,心狂动、狂乱故。当时佛在世就有比丘看到有水沟而蹦跳过去,佛陀因此而定制,遇此情形不可以跳跃,有失威仪,要缓缓的绕过去,佛弟子走路不能大步而行,要小步平稳而行,象大象走路一样,比丘走路象日本人走路那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四平八稳;不可大步流星,是斗争坚固的人才这样子走的。走路要知道起,知道落,你就如法了;能知道自己吃,能知道自己喝,能知道自己座,能知道自己卧,清清楚楚的摆在自己心里面;世人一般人都在打妄想,根本是不知道的,也不清晰,只是妄想清晰;不知道自己在行住座卧中打妄想,忘记了现行;这就告诉我们出家人、学佛的人,心要落在当下;四大威仪具足。

  四大威仪各表何法?各修何要?共同的念力有何重要?为什么恭敬心才能与法相应?为什么说一切善根皆是过去无量大菩萨的护念?

  过去印度,一般赤脚,代表大悲心,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偏袒右肩赤膊,代表心地坦荡清白自然大方,没有藏藏遮遮的,不要衣服穿得很多,让自己有种很收紧的感觉,遮遮掩掩的,代表他心中有小小秘密;有人大大方方的,代表他直心坦荡;一般穿灰的,淡泊一点,心坦然一点,肯定会显示出你的直心,没有歪曲之心;所以从威仪上面,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到中国后,五衣没有穿了,变成青衣。象我们现在这种灰色的衣服就是。佛教讲一切唯心所造,现在我们的一身衣服你穿着出去以后,人家都认为你是一个出家人,这种共同的念力是不可思议的,大众所念功德自然会增长出来。由此念力的作用使这件衣服具足了衣的功德,具备了五戒的功德;也就叫五衣,这件衣服穿在别人身上照样有功德;佛陀加持万法,一切善法佛陀都会加持的;念佛什么都可以加持,你发菩提心炒肉,那个肉都可以通过念的力量加持得无罪;何况我们大众所念呢?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可以舍离这件衣服;舍离即离开佛衣,即是犯过失;有的出家人要回家看看,家有好多人有点不好意思,就穿俗家衣服回家,地藏经讲,出家人穿俗衣会堕地狱,由火红铁袈裟包身,将此人烫成粉碎;然后聚烟成形再到铁袈裟内,如此循环无有出期,所以出家人喜欢穿俗家人的衣服,过失是非常大的;我们念佛上殿过常法事都是穿七衣,出席特别重大法会,要穿祖衣,代表带着一个佛的心过来的。在印度三件衣服足矣,我们只能有三衣,多一件衣服就是藏衣,一件佛衣代表一个出家人,你就是藏了一个出家人衣,过失是非常大的;一个寺庙,全部破落了,哪怕剩下一块砖头,都有护法神祗的护持;对一块砖头都要生出这种无上的恭敬心才好。总的来说有一份恭敬心就有一份功德,有一份恭敬心就培养一份直心;越是直心,越是容易与法相应;有人到庙里见师父就欢喜,有人不欢喜,死也不肯皈依;有人见佛像欢喜流泪,有人就是没感觉,这都与善根多少有很大关系。昨天讲到,一切善根都与过去无量大菩萨的护念有关;所以今天你到此来听法的善根,都是过去无量大菩萨给你培养过来的;你的恭敬心都是因为过去的善根所发起,都是多少菩萨在护念而生起的;所以我们听法,修行一定要生无上的恭敬心,生欢喜心;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诀窍。

  缘起和合能生实相吗?应该舍妄求真吗?世尊着衣持钵与实相及缘起有何关系?如何能发挥自性本来的妙用?

  我刚才看了一句话:“诸法缘起,生诸实相”缘起和合,生诸实相;实相就在和合的体里面,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体是圆的,整体是和合一体,因为和合故而生实相;因妄见不和合是分别体,不生实相;实相不离和合,不离缘起,缘起不离实相,只有缘起的和合才能生实相,为什么呢?众生讲相呢,讲缘起,缘起就是我们差别之相呢?我们现在看到的男女老少,长短高低都是缘起,只要你是缘起都是来自于实相,缘起性空,实相无相,我们现在在缘起中,只要没有见到实相之前,唯有知见和合才能悟道;只有和合的体才能与实相相应;也就是说我们全部的假其实就是真,全妄即真,离开假相无有真得,假无体,真亦无住,离开假就没有真的体,假即是真,我们假相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假相,全假即妄,全妄即真,妄不是实之意,不是不要的意思;我们现在吃饭、穿衣、睡觉全部是妄,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叫做妄相体,不可以这样想:“既然都是妄的,我不要了”,全妄即觉,一觉生灭即无生即解脱;你知道这是妄的,心就无住实相显现;不是在妄之外另外有个求真;你现在全妄的生灭就是无住的真我,全觉就无执,假我顿消,真我就立即显现出来。不执著就是缘起和合无住心,觉缘起和合生诸法实相。实相无相,不在生妄有实相心。不舍妄境而生实相,全水即波觉者即佛,妄是无住不可舍也,如果有妄可舍,那就是把妄的东西当成真的东西来舍了;有舍就有得,心就有住妄真之相对,有住就妄生,你去舍妄,难道真的有个妄的体存在?有妄体,那么妄体不就是真的吗?无妄可舍,妄的体不可舍,妄无住体就是真,舍妄求真那是头上按头,生灭无生的体无执,真心显露,所以我们过堂、上殿,经行,全部是妄相,妄相本无执,空性实相不离当下;所以做一切事情无有执相,没有任何的执著,不执著就显真;是故实相念佛,一切相皆是实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尔时,即法尔自然,什么叫法尔自然呢?全假即真啊,全部的假即真啊;不执著于假,不住假,不是舍假,不是身体不住,是心不住,你的心不住了,全假即真,也就是说“世尊着衣持钵”就这个意思。我们着衣持钵,违不违背呢?如果违背,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做呢?我问你,释迦牟尼佛做是真是假的呢?大家会说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是方便的,是假的,那我告诉你,那是我们的知见,如果佛陀有假可立,我问你,释迦牟尼佛还有妄心吗?如果他有妄心的话,那还叫佛吗?!所以说,着衣持钵对佛知见来说都是无住实相,他这个体是不二的,所以他全部的妄就是真,是众生的分别认为“着衣持钵”是假的,还有另外一个真可得,这是头上按头,不真实;所以我们要通达于智慧,安住于当下,悟到这个道理。所以说:“全波即水”,全部的波就是水,是不是离开波找得到水呢?所以释迦牟尼佛来,是着衣持钵,无非是“水起波”而已,而这个波全部是水,没有说离开波还能找到水;你把波去掉后,还有水可得吗?所以对佛来讲波是妙用,什么是妙用呢?无执即妙用,你没有执著了,就是你自性本来的妙用;如果你舍波,那就不叫妙用了,变成凡夫。你…

《《金刚经》系列开示 2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