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爾時,世尊食時,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的出場與別的經典都不同,表何法意?出家人爲何一般對行住座臥能不執著?缽有幾種?如何來曆?衣有幾種,何來曆?表何法?如何走路?走路有何修持辦法?
爾者:法;時者,自然;法爾自然。這裏不是釋迦牟尼佛放種種光,也不是釋迦牟尼佛頭,眼,臉,身放種種光明,而是“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完全是非常樸素平實的一個簡單過程,是法爾自然的一種狀態,我們的行住坐臥不自然,絞盡腦汁,想種種好壞善惡是非分別,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是自然而然、與法相應、與衆生心相應、理事圓融、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表裏如一的一種狀態;釋迦牟尼佛化現人間,本來如來是不需要吃飯的,法性身者禅悅爲食故,在極樂世界他吃什麼呢?他眼觀色,生起無住空性,就知足了,禅悅爲食;,身上就會發種種光明,出無量功德,引度無量衆生,他就以這個爲食,以大悲心爲食。爲了接引衆生,故現食時,著衣持缽,乞食種種。過去在印度,全部是托缽乞食吃,(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缽又叫應量器,用鐵或者瓦做成,有叁種缽。我們受戒時會問是鐵缽瓦缽,時四大天王用七寶做成缽供養佛陀,不受,後用瓦做缽供養,佛陀受後用神力將四個缽合爲一個缽,同時接受四大天王的供養。當時僧團裏有比丘接受金銀諸缽乞食,形成分別爭執,由此佛陀定製,只能用此二種缽,不可以蓄缽互相比缽。包括出家人的衣服也是不可以互相比好差分別,不象在家人對衣物有種種分別妄想;如果出家人比好好差分別衣服,一定是恥辱可笑;出家人穿衣一般是灰色的,土色的,染色的,不可以穿華麗的衣服;除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爲利益衆生故。出家人對衣服不起貪著,如果執著于壞衣服也是不對的,有人特別喜歡穿百納衣,死後轉生一只牛,因貪著故。出家人一般澡都難得洗,象我晚上臉從來不洗,沒有這個時間爲身體操心,怎麼會對衣服有貪著呢,我只是早晨起來洗一下臉,晚上從來不洗;出家人可能在修法上面有所爭執,但一般不會對吃喝拉雜或是對衣服有所執著的。我看到有出家人在寺廟裏,開始挑剔飯菜都不好吃,離開此寺廟到別的地方去了;只因菜飯故而換寺廟,真是太吃虧了;這樣到那個地方都會有煩惱,因爲你連吃和穿住這些基本問題你都不能解決,如何能夠安住于法呢?所以我們對吃穿住坐方面,應該是很淡泊的;我們可以在修法上面有所爭執,但對于吃穿住坐方面的爭執,那是非常非常無聊的事;如果你能放得下來這些事情,顯示你還比較安心。剛剛出家的可能會有這些問題,但出家四五年後就不會有此類問題了。如果出家幾十年了還對這種吃喝拉雜這種事情執著的話,這個人就完蛋了;根本就毫無意義的。
我們穿衣有叁衣、五衣、七衣、祖衣;…….五條衣叫勞作衣,到中國有所變化,衣服太大了,有點不便利了;衣代表佛,一般象缽一樣,放在房間裏邊,象征性的,代表佛法的常住;要尊重于佛,恭敬于佛;按規定,衣服不會過膝蓋的,佛陀走路威儀具足,衣服都不動的。我們現在人走路,象飛的一樣,爲何,心狂動、狂亂故。當時佛在世就有比丘看到有水溝而蹦跳過去,佛陀因此而定製,遇此情形不可以跳躍,有失威儀,要緩緩的繞過去,佛弟子走路不能大步而行,要小步平穩而行,象大象走路一樣,比丘走路象日本人走路那樣,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四平八穩;不可大步流星,是鬥爭堅固的人才這樣子走的。走路要知道起,知道落,你就如法了;能知道自己吃,能知道自己喝,能知道自己座,能知道自己臥,清清楚楚的擺在自己心裏面;世人一般人都在打妄想,根本是不知道的,也不清晰,只是妄想清晰;不知道自己在行住座臥中打妄想,忘記了現行;這就告訴我們出家人、學佛的人,心要落在當下;四大威儀具足。
四大威儀各表何法?各修何要?共同的念力有何重要?爲什麼恭敬心才能與法相應?爲什麼說一切善根皆是過去無量大菩薩的護念?
過去印度,一般赤腳,代表大悲心,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偏袒右肩赤膊,代表心地坦蕩清白自然大方,沒有藏藏遮遮的,不要衣服穿得很多,讓自己有種很收緊的感覺,遮遮掩掩的,代表他心中有小小秘密;有人大大方方的,代表他直心坦蕩;一般穿灰的,淡泊一點,心坦然一點,肯定會顯示出你的直心,沒有歪曲之心;所以從威儀上面,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本性;到中國後,五衣沒有穿了,變成青衣。象我們現在這種灰色的衣服就是。佛教講一切唯心所造,現在我們的一身衣服你穿著出去以後,人家都認爲你是一個出家人,這種共同的念力是不可思議的,大衆所念功德自然會增長出來。由此念力的作用使這件衣服具足了衣的功德,具備了五戒的功德;也就叫五衣,這件衣服穿在別人身上照樣有功德;佛陀加持萬法,一切善法佛陀都會加持的;念佛什麼都可以加持,你發菩提心炒肉,那個肉都可以通過念的力量加持得無罪;何況我們大衆所念呢?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可以舍離這件衣服;舍離即離開佛衣,即是犯過失;有的出家人要回家看看,家有好多人有點不好意思,就穿俗家衣服回家,地藏經講,出家人穿俗衣會墮地獄,由火紅鐵袈裟包身,將此人燙成粉碎;然後聚煙成形再到鐵袈裟內,如此循環無有出期,所以出家人喜歡穿俗家人的衣服,過失是非常大的;我們念佛上殿過常法事都是穿七衣,出席特別重大法會,要穿祖衣,代表帶著一個佛的心過來的。在印度叁件衣服足矣,我們只能有叁衣,多一件衣服就是藏衣,一件佛衣代表一個出家人,你就是藏了一個出家人衣,過失是非常大的;一個寺廟,全部破落了,哪怕剩下一塊磚頭,都有護法神祗的護持;對一塊磚頭都要生出這種無上的恭敬心才好。總的來說有一份恭敬心就有一份功德,有一份恭敬心就培養一份直心;越是直心,越是容易與法相應;有人到廟裏見師父就歡喜,有人不歡喜,死也不肯皈依;有人見佛像歡喜流淚,有人就是沒感覺,這都與善根多少有很大關系。昨天講到,一切善根都與過去無量大菩薩的護念有關;所以今天你到此來聽法的善根,都是過去無量大菩薩給你培養過來的;你的恭敬心都是因爲過去的善根所發起,都是多少菩薩在護念而生起的;所以我們聽法,修行一定要生無上的恭敬心,生歡喜心;這也是一個修行的訣竅。
緣起和合能生實相嗎?應該舍妄求真嗎?世尊著衣持缽與實相及緣起有何關系?如何能發揮自性本來的妙用?
我剛才看了一句話:“諸法緣起,生諸實相”緣起和合,生諸實相;實相就在和合的體裏面,我們這個世界上的體是圓的,整體是和合一體,因爲和合故而生實相;因妄見不和合是分別體,不生實相;實相不離和合,不離緣起,緣起不離實相,只有緣起的和合才能生實相,爲什麼呢?衆生講相呢,講緣起,緣起就是我們差別之相呢?我們現在看到的男女老少,長短高低都是緣起,只要你是緣起都是來自于實相,緣起性空,實相無相,我們現在在緣起中,只要沒有見到實相之前,唯有知見和合才能悟道;只有和合的體才能與實相相應;也就是說我們全部的假其實就是真,全妄即真,離開假相無有真得,假無體,真亦無住,離開假就沒有真的體,假即是真,我們假相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假相,全假即妄,全妄即真,妄不是實之意,不是不要的意思;我們現在吃飯、穿衣、睡覺全部是妄,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叫做妄相體,不可以這樣想:“既然都是妄的,我不要了”,全妄即覺,一覺生滅即無生即解脫;你知道這是妄的,心就無住實相顯現;不是在妄之外另外有個求真;你現在全妄的生滅就是無住的真我,全覺就無執,假我頓消,真我就立即顯現出來。不執著就是緣起和合無住心,覺緣起和合生諸法實相。實相無相,不在生妄有實相心。不舍妄境而生實相,全水即波覺者即佛,妄是無住不可舍也,如果有妄可舍,那就是把妄的東西當成真的東西來舍了;有舍就有得,心就有住妄真之相對,有住就妄生,你去舍妄,難道真的有個妄的體存在?有妄體,那麼妄體不就是真的嗎?無妄可舍,妄的體不可舍,妄無住體就是真,舍妄求真那是頭上按頭,生滅無生的體無執,真心顯露,所以我們過堂、上殿,經行,全部是妄相,妄相本無執,空性實相不離當下;所以做一切事情無有執相,沒有任何的執著,不執著就顯真;是故實相念佛,一切相皆是實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爾時,即法爾自然,什麼叫法爾自然呢?全假即真啊,全部的假即真啊;不執著于假,不住假,不是舍假,不是身體不住,是心不住,你的心不住了,全假即真,也就是說“世尊著衣持缽”就這個意思。我們著衣持缽,違不違背呢?如果違背,那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在做呢?我問你,釋迦牟尼佛做是真是假的呢?大家會說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是方便的,是假的,那我告訴你,那是我們的知見,如果佛陀有假可立,我問你,釋迦牟尼佛還有妄心嗎?如果他有妄心的話,那還叫佛嗎?!所以說,著衣持缽對佛知見來說都是無住實相,他這個體是不二的,所以他全部的妄就是真,是衆生的分別認爲“著衣持缽”是假的,還有另外一個真可得,這是頭上按頭,不真實;所以我們要通達于智慧,安住于當下,悟到這個道理。所以說:“全波即水”,全部的波就是水,是不是離開波找得到水呢?所以釋迦牟尼佛來,是著衣持缽,無非是“水起波”而已,而這個波全部是水,沒有說離開波還能找到水;你把波去掉後,還有水可得嗎?所以對佛來講波是妙用,什麼是妙用呢?無執即妙用,你沒有執著了,就是你自性本來的妙用;如果你舍波,那就不叫妙用了,變成凡夫。你…
《《金剛經》系列開示 2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