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2▪P3

  ..續本文上一頁們在外面會非常樂意的去做;無相無不相,在無相當中,所有的東西對你來講都是無住,你緊緊記住,只要你不執著,這個世界非常清淨;如果你執著,這個世界肯定是煩躁不安的;會有一種不能安定的狀態出現。

  持缽,缽有叁種,一種是一個人吃的缽,二種是可以二個人吃的缽,一人看東西經行,一人去乞食化緣。叁是叁個人吃的缽:五臺山有的,好大的;缽是應量器。吃多少裝多少。

  上殿是佛事,過堂是不是佛事呢?有人說甯肯不上殿也要來過堂,是對還是錯呢?何謂直接消受,何謂間接消受?二者的差別有多大?何謂性功德?何謂願功德?過堂當中有何性功德有何願功德?過堂這場佛事應該如何來完成?存何心?相何應?發何願?了何道?消何米?

  釋迦牟尼佛對吃飯很重視的。對于上殿還是次要的。過去的上殿就是叁皈依就可以了。但是對吃飯這個問題非常重視,比上殿還要重視。吃飯的功德是直接跟衆生來受用的。過堂的功德是直接消受。如果你有道可以消,如果你沒有道就難了。早上是天人齋,中午是佛齋,你不吃沒有關系,你身心恭敬,要有供養之心。但是中午一餐要認認真真去吃,要消,釋迦牟尼佛也可以不吃飯,他爲什麼要來吃呢?爲衆生故,完全不是爲自己。當時法照大師在缽裏看到五臺山勝景,不敢告訴別人,他怕人家說他執著于相,怕說他恭高我慢,怕說他炫耀自己見到佛菩薩。後來有一天文殊菩薩來找他,說你看到我這個境界,爲什麼不告訴大家呢?法照大師說我不敢告訴別人,怕別人說我顯示于名顯示于利。文殊菩薩告訴法照,他說難道我現五臺山,在清涼山上面那麼多人去朝拜,是爲了顯名嗎?是爲了顯利嗎?有名有利你自己知道啊,何必管別人家知不知道的問題呢?你執著不執著那是你的事情,跟衆生有什麼關系呢?就是說,你做這件事情,你行這件事情,你不執著就可以了,衆生執著那是衆生的事情,沒有悟道的人當然會有這個體了。所以呢,在菩薩道上面就不講這個了。如果你真正的菩薩道的精神,名也是無名。就像我們這次馬上要搞佛教協會一樣,我就直接說我還要當會長,其實我根本就不想當會長,但是我還要當會長。我爲什麼要當會長呢?我爲了利益大衆啊,我要幫助別人啊,免得那些邪門外道爲勢作倡啊。

  所以如果你有菩薩道的精神,能做一切事。吃飯,這個大米是來自于衆生,是直接消受。上殿這個功德,還是自消受。念了一下,是你自己清淨,是你自己的感受,住在法性裏面,但是只有自解脫。有兩種功德,一種性功德,一種願功德。比如,持戒,看到別人持戒,發願持戒,另一個人不發願持戒,但是見持戒的生歡喜,隨喜功德。你看我修寺院,修寺院也叫功德,但是你隨喜一下,也叫功德,我們的功德在性功德上面講是平等無二的。隨喜功德和我所做的功德,都是一念心。從心地上講我們是平等的,一塊錢和一百萬塊錢絕對平等。從性功德,從理上的功德,從法性上的功德,絕對是無二的。但是從願功德裏面,有差別。一塊錢就是一塊錢,一百萬就是一百萬,我修寺廟就是修寺廟的功德,你在家裏掃地就是掃地的功德,所以願功德是有差別的。性功德是一樣,願功德是有差別的。這個關系到菩薩利益衆生的大悲體,就像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它性功德是一樣的,但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願功德,而願功德與性功德是絕對有差別。金剛經還是講的性功德,性本來具足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願功德不同,將來你可以到十方世界成等正覺,建種種世界啊,那不可思議的這個境界,可以建立國土啊,建立接引衆生的這個體啊,不可思議的。所以呢,所做與不做,那是不一樣,功不唐捐。從願上講,一切所修行的願功德,是不會白做。不要以爲自己修行,他隨喜一下就可以了,那我就不修行就好了,是不是?我不做跟你都一樣了,我幹嗎要去修行呢?但是功不唐捐。如果你以不修行的心來念佛,你只能落到下品往生,修行善法又能念佛可以中品往生,又能修行又能和第一義谛相應是上品往生。上品往生者是理事圓融。什麼叫上品往生?第一是無我的佛心,法界唯是阿彌陀佛名號中;第二是平等心,法界唯阿彌陀佛平等功德顯中;第叁是感恩佛心,法界唯阿彌陀佛大悲回向中!在此世界都是大悲心的示現。大悲心和無我心是相應的,一片的悲心,阿彌佗佛的悲心,原來就是我們的佛心。阿彌佗佛的大悲回向建立我們平等心的無住功德。因爲這個世界平等就無執故。因爲是阿彌佗佛啊,不執著于我見,會于佛見,無執我相,世界平等了,你不自在就是會于妄識。無我真行,阿彌佗佛就是我的真心,徹底的超越我的妄心,、毗盧遮那頂上行。過去一個皇帝問法師,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法師說:(你)走的大地,就在毗盧頂上。講毗盧頂上行,這就是究竟位。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毗盧頂上行。金剛經就講自性,到後面專講這個體相妙用,超越毗盧遮那佛不可思議行。

  吃飯和貪等爲宗有何關系?和六道輪回有何關系?法上的滅與心上的滅有何不同?身體斷與心識斷有何不同?

  所以這個吃飯,到中國來以後過堂吃飯,其實我們心裏還是要認爲還是在持缽。貪等爲宗,出家幾十年以後一定要很深刻的認識到貪等爲宗。因爲食爲貪,吃飯爲貪,我們貪爲本啊。我們這個身體怎麼來?就因爲貪而來。有貪就有生,有生就有死,所以我們現在一切生都爲貪而來,沒有飲食就會死掉。爲什麼持八關齋戒呢?其中一個過午不食,是對于生命來講的。對于生命,就是六道輪回的生滅,就是性欲,就是不淫,男女不淫,不淫是斷生死。生死和這個身體,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身法。生滅滅已,法上的滅,和心上的滅,是兩回事。淫心是指心,吃飯爲身,生命斷了,我們這個身體斷了,無所依。我們的心識斷了,無所體,沒有正報,沒有依報。依,身爲依。

  你能證得“身體來自于貪”嗎?你能證得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光爲依”嗎?爲何說此世界,以生滅爲命,以身體爲依?西方極樂世界以阿彌佗佛光爲依。我們的生命以壽爲依。

  無量壽爲正,無量光爲依。在此世界,以生滅爲命,以身體爲依,有了這個身體,這就是我們的依報。但是我們念念的生滅,這是我們的命報。我們的命,就是生滅的體。所以,我們不淫欲,是意業,就是相續的生滅。我們不吃晚飯,是身業,就是不貪著。不貪著,就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一切身來自于貪。你不貪身怎麼會有身體呢?貪就是強烈的執著啊。只要你有強烈的執著就變形(成形)。你強烈的嗔恨心,你恨別人,貪著了,我恨他,罵著他舒服,那你將來醜陋無比。吃東西像餓鬼一樣,就貪于吃的,就變成餓鬼,相貌難看。如果你貪人道,貪著五戒,屬于人道,貪著善法,屬于天道。但是你到那個地方,你在貪的時候,都得到一個相,這個相就是這個身體。什麼身體,有胎卵濕化,對于心與法來講,有意身、有肉體的身,有想身、有欲身、有無想身,不管是無想身跟想身,無想身完全是意身,有想是欲相,有色相,還有欲。色界天,有想無想都叫意身,只有我們現在這個欲想才有肉身,還有貪嗔癡的意想,地獄也叫意身,餓鬼也有意身,餓鬼還有堅固的執著的這個意身,餓鬼也有胎生。地獄就沒有胎生了,完全是意生,但是這個意生跟一般的天上的化生不一樣,有著強烈的分別執著身。這個意身,這個身體,是很麻煩的。所以我們這個執著的貪心,和這個淫欲的生滅,身體的意念的這個體,都是跟它相應的。貪生嗔故,因爲我們有貪,就有身體,但是呢因身體而起貪,不斷的六道輪回生死,是故要平等爲宗。

  走路時如何存心最與佛菩薩相應?過堂時存乞食想有何利益?何謂不是燒香的真燒香,不是禮拜的真禮拜?合掌隱含何等法意?何謂執著的拜?何謂相應修行?如何做才是相應修行?

  所以我們要把吃飯當作一個法事。所以過去釋迦牟尼佛是依化飯爲食。我們現在其實還是化飯。我們雖然坐在齋堂裏吃飯,你要意識到還是在化飯。我爲什麼講要如法修行呢?你一定要把這個法落到心裏面去。世間人爲什麼執相而失體呢?爲什麼我們現在修行執著于相呢?對佛菩薩尊重啊,離開佛菩薩就沒有尊重了。你要知道,你每一個腳步都踏在自性上面,每個腳步都踏在實相上面,每個腳步都踏在大悲心上面,大智慧體上面,大願的體上面。你念念之間跟它相應。就是跟佛菩薩都是相應的。這個是跟法相應。因爲你把這個相已經落于實相了。那你不燒香是真燒香,你不供佛是真供佛,你不禮拜是真禮拜,你跟實相相應了。這時外面的一切形狀,你也不會否定,否定相只在破執的因緣才生起。比如,那個人太執著了,破他的執著。但是在表法的時候,看到相生起佛的信心的時候生起無上的恭敬心。一合掌,他就不一樣了。一合掌就代表著你與法相應的這個體,刹那時間,所以一看到佛像,一合掌,立即跟法相應。開了這個燈,一按開關燈就亮了,立即智慧大開。如果對著拜啊拜啊,我要求開智慧啊,那就變成執著了。怎麼求也沒有用。如果與實相不能相應,不能了知于實相,你持戒忍辱精進,種種苦行,乃至于把肉一塊塊割下來,把眼睛挖掉,耳朵挖掉,來供養諸佛,乃至于舍身舍肉燒身燒臂,乃至于恒河沙劫,也不能成佛。但是如果你與法相應的話,念念與法相應,那是不可思議。你想一想,一旦相應,你就自消融化了,心與境相應,空空洞洞的,這個時候,是真正的真實的修行。

  理通與事通的實證關系?有無修行是個理,身心狀態是個事,反省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真正體悟自己的修行狀態?吃飯時如何證得衆生之心?如何與衆生同體?吃飯時如何是真“消化”?

  所以要講理,理上不通,事上就不通。就像血管一樣,理上沒通,你這個結就打不開。一旦結打開來了,血管自通。所以很多人會得神經病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結沒打開。結打開了,他…

《《金剛經》系列開示 2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