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22▪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把波藏掉后,找水,找到的永远是无明。为什么呢?因波起觉故,有了这个波才能起觉,这个觉是因为波而起,我们这一念觉依水而立,因波而觉,没有这个波,那来的觉呢?没有波的水叫无明金矿,就象我们第一次讲的,金矿有金,没有矿哪里去找金呢?你矿都没有找到,怎么找得到金呢?金子就在矿里面,离开矿就没有金,矿喻烦恼波,觉者即是金;烦恼断掉了,金子就显现出来了;矿好比是波,离开矿,你就找不到金子了,离开妄相就不能显真了,所以你在矿里面找金子应该不离开矿寻找,离开烦恼就没有菩提,离开波找水也找不到了,离开当下的妄体找你的佛性也是虚妄之谈,不真实的;所以从这里面,我们细细的观察,悟了这个道理之后,你慢慢的会生起佛性之觉,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其实佛教最基础最根本的法就是“和谐”二字,和谐其实就是见性的一句话;过去叫做“安居乐业”,道家儒家里也讲“安住乐业”,什么叫安住乐业?大家和平共住,什么是和平共住?就是无有执著;一切皆是佛故;没有执著故,就是佛心,佛心是什么呢?和谐之事;这个都是相应的,这个法一定是相应的,与这个最基础的理不能相应,还谈什么佛法呢?不管怎么修,最后面达到就是这个“和谐”的境界。也就是有法师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恶不要作,善去奉行,此是和谐之象,而自净其意,即是无执,没有执著;这个就是佛法。和谐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清净的意思,清净跟实相相应,这就是佛法。

  如何状态是与佛法相应?华严次第与金刚经有何关系?看金刚经要破哪三关?用心会于金刚经的话是何状态?

  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吃饭睡觉,吃饭睡觉,弟子跟在后面干什么呢?到后来弟子问了,师父啊,我跟在你后边天天吃饭穿衣打坐睡觉,到底干什么啊?平时老讲,我们要发菩提心,要成佛等等。

  这个时候,佛陀平淡朴实的一件事情,上无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中间无所得无所失故,当下当体即是,小乘的众生,或者小根基的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没有悟道的人,身心惊恐啊,就生重重疑惑了;在这个地方,这样子平平碌碌的一辈子,我不愿意。我要争个名,求个利啊,为什么呢,他不能觉啊。你不要看这部金刚经,是为大乘为最上乘人说;你能够把金刚经搞懂了,那真是不可思议。华严52位法身大士都在金刚经这一念之中,金刚经真是不可思议的教法。我昨天晚上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遮止之法,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都是菩萨道中的名言,设立种种方便于众生而已,里面有大方便,很多的方便在里面;众生的贪嗔痴非常的深重,用华严菩萨境界建立种种次第,唯金刚经毫无次第,直接当下承担,也就是讲毗卢遮那佛,直接讲毗卢遮那佛的体,但是华严境界里面毗卢遮那佛的体里面有52位法身大士,都是次第,都是名言;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这一切体,就是一念无生无住无念之佛性,所以金刚经搞懂了,是通达华严经的;五祖六祖专弘金刚经的道理也在于此,过去祖师看金刚经破三重关,初觉中觉后觉,初觉叫初关闻法妙觉,中觉叫重关,重关就是安住观照般若的体悟,有关可闭,有关可住,有关可立;到无上乘的时候,叫毗卢顶上法,跟佛齐等,破三关,就成佛了,就是种种疑惑难破,所以在重关的时候,破疑证信,到了最后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当下承担,彻底的当体即佛,彻底的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现前,破三关基本上是这么个过程。我们要慢慢的体会其中的奥妙。我们要用心来会这个道理。说来容易,其实会到心处非常之难;一念刹那间会到心处,那个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和谐,内心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能够会心多少就会多少吧。即是能种植一点善根也是不错的。听不懂也没有关系。

  何谓“无相衣”?为何说一切法皆为衣?如何超越对立当下与诸佛菩萨同体?这种同体有何妙用?你真的能否信受?如何才能与诸佛菩萨的心相应?如何能与十方众生的心相应?为何特称衣为无相衣?无我的状态应作何解?水表何德?

  着衣,在菩萨戒里面这个衣叫做“无相衣”,到中国这个衣服变成一个表法的象征;不上殿的时候,我们的衣服就放在房间清净的地方;一个表法了,只表法不显法是一种错误的,象灯表智慧,花表因,水果表果,水代表大悲心,它平等、智慧、透明、包容、湿润、清凉、解渴,种种水德皆具足了,水表现的德非常的明显;并不是说佛面前要供一杯水,最重要的是水这个功德很大,水表法的功德也是最大的,人不吃饭不睡觉可以,但不喝水肯定不行;生命中没有佛法也就完了,所以水很重要。其表法的力量非常的明显、清晰,虽然表这么多的法,不能入到你的心里面去,也没有用;观音菩萨表大悲心,大势至菩萨表威神力,虚空地球宇宙的也是大悲力智慧力威神力,文殊菩萨代表佛的大智慧,大智慧来自于跟本毗卢遮那佛,我们这个分别智慧叫小智慧,还有妄想执着,如果你通达开悟了,那你小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因为心佛无二,一念遍十方故,悲心无二故,法界如是一念心故,如果你明了了,慈悲心就是无对光明,理事圆融,不明了的人,对立了,总是给佛菩萨相对立,互不相融,总认为佛陀与我们是有差距的,却不知道你现在的悲心智慧与佛陀的悲心智慧是一体的不二的,因为佛陀是无对之体,他跟我们绝对是圆融的,中道的,但是我们妄心中跟他是相对分别心,对立的妄心;对立相对的体都是我们众生妄见,烦恼之见,佛陀跟我们不是相对的,是绝对的,佛陀总是把全部的果德给与我们,但我们不肯当下承当,全盘接受;总认为我们是罪障凡夫有好大差距。建立障碍,却不知道大悲心是无异形无住体无相对,你只要无住相应,无念相应,就与佛陀相应了,不执著即是与大悲心相应。观音菩萨是没有相的,你做任何事情不要执著,你的悲心就与观音菩萨相应了;一体绝对是无二的,生灭无生在因是无生,在果无生,以无生对无生正好相应,因果同时,智悲同体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吗?观音菩萨在哪里呢?在实相里面,并不是我们这个肉体,这个肉心;你不能说观音菩萨你给我如何如何,那是我见,邪见,妄见;观音菩萨在实相里面,实相即是本体;你做一切事之时,心了无执,与无住实相相应了,悟佛知见,但是没有亲证圆满佛智;一切菩萨与实相相应故,即是无相;实相无相即与一切心相通。是菩萨真实,你在此世界做无相之事,你跟所有的诸佛菩萨心都是相通相应的;无相即是智慧,无相即是大悲心,无相就是神力,无相就是大愿,无相就是建立平等的国土,无相就是建立平等的庄严,无相的体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跟十方诸佛的心都是相通的,跟十方菩萨的心是相通的,并且跟十方众生的心都是相通相应的;无相即是不离生灭离生灭无执本无住实相相应,无执即是无相,所以以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念即是真如,无念的体就是念佛的心,就是觉的心,念佛就是无念心,念而无念,无念是超越自己的妄想;了知实相,名无念,无念之德;所以无念后面就是妙用;原来世界本都是佛菩萨的妙用,没有一个我相独立存在,我心大悲心与观音菩萨相应,妄我顿消融,这个世界没有我去我来?全是佛菩萨真心的圆满果德,因果同时,所以无怨无悔的做一些善事,无怨无悔的行一些菩萨道,无怨无悔的在社会上修行,无得无失,无有一个佛可成,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但是无佛可成而佛自成,无度众生而众生自度;度无量众生,不见众生可度;佛亦成众生亦度。众生妄执,以为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沉迷在这种妄见上面;很难超越,很难超越这个体;

  如何才能披得上这个“无相之衣”呢?特别提出要“生恭敬心”有何意义?

  菩萨讲无相衣,见这个衣你就要知道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我;无相即衣;衣叫福田,福田即是利益众生啊,只要我们生起无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啊,福田从心生啊,心有恭敬即成福田;对一切世界升起佛之心,福田自生;心即衣,心在哪里呢,我们找不到心,恭敬即是;我们对一切法升起无上的信心,无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如果不生恭敬心,那能穿到福田衣呢?衣是表法,三千大千世界无非是衣;持戒即衣,做善即衣,六度即衣,四摄即衣,世界上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叫衣服;打坐念佛皆是衣,山河大地本体的功德也叫衣,有相与无相,不作分别想,无相的衣披在无念的身上,无念的人叫觉念;一个觉悟的人才能真正披到菩萨的衣服;一个没有觉,没有体的人,这个菩萨衣无相衣很难披啊,披不到身上啊,披到身上你也不知道啊;变成执著了,持五戒啊修十善啊,都变成人天之法,因为你不知道无相故;你不能披弘誓铠啊,你不知道这一切善法都是佛的衣服;而无相之人,人家打不到骂不到,没有相谁能看到你呢?有了这无相佛衣,你已经在无相之中,人家骂你的声音啊,你都看不到了;人在无相的体里面,比如如果你划船,对面有一只大船过来了,你就会叫人家让你一下,让我过去。而假如你见到一座山,你就会绕着山走,不会对山叫让你走,为什么我们不会对山叫,让山让我;而会对人叫呢?因为有相的人就会有对立的存在,我有相啊。如果你没有相了,就象山谁还会叫山让路呢,人家会围着你转;所以无相之人在外面任何地方都是非常的圆融,所以学佛法学到后边是非常圆融的,不会给别人带来很多的麻烦。注意圆融之人一定是个无我的体,有谁会对大山说我对山生烦恼呢?我骂山啊,恨山啊,有没有?我们只有对人生烦恼,为什么呢?因人有相故;你有个我相在哪里,人家都盯着你了,如果你没有相了,谁盯着你呢?可以在山上打坐啊,或者做什么事情啊,还觉得很舒服呢;如果你是我相具足,就见思惑烦恼,就不高兴;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心里不圆满;无相者,自然都会象山一样,所以我们要披无相衣,那样我…

《《金刚经》系列开示 2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