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把波藏掉後,找水,找到的永遠是無明。爲什麼呢?因波起覺故,有了這個波才能起覺,這個覺是因爲波而起,我們這一念覺依水而立,因波而覺,沒有這個波,那來的覺呢?沒有波的水叫無明金礦,就象我們第一次講的,金礦有金,沒有礦哪裏去找金呢?你礦都沒有找到,怎麼找得到金呢?金子就在礦裏面,離開礦就沒有金,礦喻煩惱波,覺者即是金;煩惱斷掉了,金子就顯現出來了;礦好比是波,離開礦,你就找不到金子了,離開妄相就不能顯真了,所以你在礦裏面找金子應該不離開礦尋找,離開煩惱就沒有菩提,離開波找水也找不到了,離開當下的妄體找你的佛性也是虛妄之談,不真實的;所以從這裏面,我們細細的觀察,悟了這個道理之後,你慢慢的會生起佛性之覺,不管是道家、儒家還是佛家,其實佛教最基礎最根本的法就是“和諧”二字,和諧其實就是見性的一句話;過去叫做“安居樂業”,道家儒家裏也講“安住樂業”,什麼叫安住樂業?大家和平共住,什麼是和平共住?就是無有執著;一切皆是佛故;沒有執著故,就是佛心,佛心是什麼呢?和諧之事;這個都是相應的,這個法一定是相應的,與這個最基礎的理不能相應,還談什麼佛法呢?不管怎麼修,最後面達到就是這個“和諧”的境界。也就是有法師講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惡不要作,善去奉行,此是和諧之象,而自淨其意,即是無執,沒有執著;這個就是佛法。和諧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清淨的意思,清淨跟實相相應,這就是佛法。
如何狀態是與佛法相應?華嚴次第與金剛經有何關系?看金剛經要破哪叁關?用心會于金剛經的話是何狀態?
釋迦牟尼佛這樣子吃飯睡覺,吃飯睡覺,弟子跟在後面幹什麼呢?到後來弟子問了,師父啊,我跟在你後邊天天吃飯穿衣打坐睡覺,到底幹什麼啊?平時老講,我們要發菩提心,要成佛等等。
這個時候,佛陀平淡樸實的一件事情,上無佛可成,下無衆生可度,中間無所得無所失故,當下當體即是,小乘的衆生,或者小根基的沒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沒有悟道的人,身心驚恐啊,就生重重疑惑了;在這個地方,這樣子平平碌碌的一輩子,我不願意。我要爭個名,求個利啊,爲什麼呢,他不能覺啊。你不要看這部金剛經,是爲大乘爲最上乘人說;你能夠把金剛經搞懂了,那真是不可思議。華嚴52位法身大士都在金剛經這一念之中,金剛經真是不可思議的教法。我昨天晚上講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遮止之法,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都是菩薩道中的名言,設立種種方便于衆生而已,裏面有大方便,很多的方便在裏面;衆生的貪嗔癡非常的深重,用華嚴菩薩境界建立種種次第,唯金剛經毫無次第,直接當下承擔,也就是講毗盧遮那佛,直接講毗盧遮那佛的體,但是華嚴境界裏面毗盧遮那佛的體裏面有52位法身大士,都是次第,都是名言;持戒忍辱禅定精進這一切體,就是一念無生無住無念之佛性,所以金剛經搞懂了,是通達華嚴經的;五祖六祖專弘金剛經的道理也在于此,過去祖師看金剛經破叁重關,初覺中覺後覺,初覺叫初關聞法妙覺,中覺叫重關,重關就是安住觀照般若的體悟,有關可閉,有關可住,有關可立;到無上乘的時候,叫毗盧頂上法,跟佛齊等,破叁關,就成佛了,就是種種疑惑難破,所以在重關的時候,破疑證信,到了最後才是真正的徹底的當下承擔,徹底的當體即佛,徹底的沒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現前,破叁關基本上是這麼個過程。我們要慢慢的體會其中的奧妙。我們要用心來會這個道理。說來容易,其實會到心處非常之難;一念刹那間會到心處,那個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和諧,內心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能夠會心多少就會多少吧。即是能種植一點善根也是不錯的。聽不懂也沒有關系。
何謂“無相衣”?爲何說一切法皆爲衣?如何超越對立當下與諸佛菩薩同體?這種同體有何妙用?你真的能否信受?如何才能與諸佛菩薩的心相應?如何能與十方衆生的心相應?爲何特稱衣爲無相衣?無我的狀態應作何解?水表何德?
著衣,在菩薩戒裏面這個衣叫做“無相衣”,到中國這個衣服變成一個表法的象征;不上殿的時候,我們的衣服就放在房間清淨的地方;一個表法了,只表法不顯法是一種錯誤的,象燈表智慧,花表因,水果表果,水代表大悲心,它平等、智慧、透明、包容、濕潤、清涼、解渴,種種水德皆具足了,水表現的德非常的明顯;並不是說佛面前要供一杯水,最重要的是水這個功德很大,水表法的功德也是最大的,人不吃飯不睡覺可以,但不喝水肯定不行;生命中沒有佛法也就完了,所以水很重要。其表法的力量非常的明顯、清晰,雖然表這麼多的法,不能入到你的心裏面去,也沒有用;觀音菩薩表大悲心,大勢至菩薩表威神力,虛空地球宇宙的也是大悲力智慧力威神力,文殊菩薩代表佛的大智慧,大智慧來自于跟本毗盧遮那佛,我們這個分別智慧叫小智慧,還有妄想執著,如果你通達開悟了,那你小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因爲心佛無二,一念遍十方故,悲心無二故,法界如是一念心故,如果你明了了,慈悲心就是無對光明,理事圓融,不明了的人,對立了,總是給佛菩薩相對立,互不相融,總認爲佛陀與我們是有差距的,卻不知道你現在的悲心智慧與佛陀的悲心智慧是一體的不二的,因爲佛陀是無對之體,他跟我們絕對是圓融的,中道的,但是我們妄心中跟他是相對分別心,對立的妄心;對立相對的體都是我們衆生妄見,煩惱之見,佛陀跟我們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佛陀總是把全部的果德給與我們,但我們不肯當下承當,全盤接受;總認爲我們是罪障凡夫有好大差距。建立障礙,卻不知道大悲心是無異形無住體無相對,你只要無住相應,無念相應,就與佛陀相應了,不執著即是與大悲心相應。觀音菩薩是沒有相的,你做任何事情不要執著,你的悲心就與觀音菩薩相應了;一體絕對是無二的,生滅無生在因是無生,在果無生,以無生對無生正好相應,因果同時,智悲同體那不就是觀音菩薩嗎?觀音菩薩在哪裏呢?在實相裏面,並不是我們這個肉體,這個肉心;你不能說觀音菩薩你給我如何如何,那是我見,邪見,妄見;觀音菩薩在實相裏面,實相即是本體;你做一切事之時,心了無執,與無住實相相應了,悟佛知見,但是沒有親證圓滿佛智;一切菩薩與實相相應故,即是無相;實相無相即與一切心相通。是菩薩真實,你在此世界做無相之事,你跟所有的諸佛菩薩心都是相通相應的;無相即是智慧,無相即是大悲心,無相就是神力,無相就是大願,無相就是建立平等的國土,無相就是建立平等的莊嚴,無相的體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跟十方諸佛的心都是相通的,跟十方菩薩的心是相通的,並且跟十方衆生的心都是相通相應的;無相即是不離生滅離生滅無執本無住實相相應,無執即是無相,所以以無相爲體,無念爲宗,無念即是真如,無念的體就是念佛的心,就是覺的心,念佛就是無念心,念而無念,無念是超越自己的妄想;了知實相,名無念,無念之德;所以無念後面就是妙用;原來世界本都是佛菩薩的妙用,沒有一個我相獨立存在,我心大悲心與觀音菩薩相應,妄我頓消融,這個世界沒有我去我來?全是佛菩薩真心的圓滿果德,因果同時,所以無怨無悔的做一些善事,無怨無悔的行一些菩薩道,無怨無悔的在社會上修行,無得無失,無有一個佛可成,沒有一個衆生可度;但是無佛可成而佛自成,無度衆生而衆生自度;度無量衆生,不見衆生可度;佛亦成衆生亦度。衆生妄執,以爲有佛可成,有衆生可度,沈迷在這種妄見上面;很難超越,很難超越這個體;
如何才能披得上這個“無相之衣”呢?特別提出要“生恭敬心”有何意義?
菩薩講無相衣,見這個衣你就要知道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無相即衣;衣叫福田,福田即是利益衆生啊,只要我們生起無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啊,福田從心生啊,心有恭敬即成福田;對一切世界升起佛之心,福田自生;心即衣,心在哪裏呢,我們找不到心,恭敬即是;我們對一切法升起無上的信心,無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如果不生恭敬心,那能穿到福田衣呢?衣是表法,叁千大千世界無非是衣;持戒即衣,做善即衣,六度即衣,四攝即衣,世界上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叫衣服;打坐念佛皆是衣,山河大地本體的功德也叫衣,有相與無相,不作分別想,無相的衣披在無念的身上,無念的人叫覺念;一個覺悟的人才能真正披到菩薩的衣服;一個沒有覺,沒有體的人,這個菩薩衣無相衣很難披啊,披不到身上啊,披到身上你也不知道啊;變成執著了,持五戒啊修十善啊,都變成人天之法,因爲你不知道無相故;你不能披弘誓铠啊,你不知道這一切善法都是佛的衣服;而無相之人,人家打不到罵不到,沒有相誰能看到你呢?有了這無相佛衣,你已經在無相之中,人家罵你的聲音啊,你都看不到了;人在無相的體裏面,比如如果你劃船,對面有一只大船過來了,你就會叫人家讓你一下,讓我過去。而假如你見到一座山,你就會繞著山走,不會對山叫讓你走,爲什麼我們不會對山叫,讓山讓我;而會對人叫呢?因爲有相的人就會有對立的存在,我有相啊。如果你沒有相了,就象山誰還會叫山讓路呢,人家會圍著你轉;所以無相之人在外面任何地方都是非常的圓融,所以學佛法學到後邊是非常圓融的,不會給別人帶來很多的麻煩。注意圓融之人一定是個無我的體,有誰會對大山說我對山生煩惱呢?我罵山啊,恨山啊,有沒有?我們只有對人生煩惱,爲什麼呢?因人有相故;你有個我相在哪裏,人家都盯著你了,如果你沒有相了,誰盯著你呢?可以在山上打坐啊,或者做什麼事情啊,還覺得很舒服呢;如果你是我相具足,就見思惑煩惱,就不高興;煩惱都是因爲我們心裏不圓滿;無相者,自然都會象山一樣,所以我們要披無相衣,那樣我…
《《金剛經》系列開示 2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