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呢我們執妄爲體,迷失我們的佛性,就是迷失我們的自性,也就是華嚴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就是我本性,就是我自性。有理即佛,有名言即佛,有觀行即佛,有相似即佛,有分證即佛,有究竟即佛,只要在此世界示現了,都是佛法,一切衆生皆是佛,因爲一切衆生無可得故,佛無可得。一切法無所住故,法界空;一切自性無所得故,阿羅漢空;一切衆生無所得故,生死空。佛、菩薩、阿羅漢、六道衆生全空,了不可得,無所得故。
所以我們要了知這個佛本身跟衆生心是相應的。所以說我講二百五十人俱是佛的功德,跟我們有聯系的。把佛法講完其實也就把我們本性顯露,所以呢,如果你是大智之人,其實很簡單的,我們衆生聞法即成佛。
是故心大,叫大比丘。什麼叫大呢?大智、大悲。大智是拔除衆生執著故,叁毒炙然,我們貪嗔癡心非常毒,非常深,以大而度之。沒有大心,我們拔不出來的。我們執著于相而成形,沒有大悲,沒有大智,拔不了衆生的貪嗔癡。沒有大悲就不能夠行方便,怎麼能跟衆生同事呢?怎麼能做衆生父母呢?大悲就是行六度波羅蜜幫助于衆生,這個大不可思議。我們不要以爲聽到這個經,你已經開悟了,其實我們毒很深的,只有大智、大悲才能夠拔掉。
如果你是智者、賢者、聖者,聞到這部金剛經,你輕而易舉的能夠攝受,就像六祖大師一樣,立即可以當下乘當受持無疑,貪嗔癡立即斷掉。但是我們無始以來,在六道輪回裏面,叁毒在你內心中藏得很深,不是很容易拔出來的,真的很難拔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很容易趣入貪嗔癡的體裏面去,隨時可以示現出來,我們隨意就可以觀察到。所以我們要把這個貪嗔癡拔掉,還是要下一翻功夫,不是說聽聽金剛經你就覺悟了,那是騙人的,我們絕對不是六祖大師再來,你永遠記住。像四祖圓寂的時候自己用叁昧真火自焚,你有這個功夫嗎?六祖去世的時候,全身舍利不腐,他知道一百五十年以後有人來砍他的頭,人家就有這種定力神力一聞即悟即持。我們沒有這種智慧啊,從一祖到六祖,他並不是說聞到了以後是無所謂,他是真正的是菩薩再來,真正是古德、古佛再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人。像印光大師,他用毛筆寫字的時候,舍利從毛筆尖上掉下來,祖師就是祖師。不管哪個祖師,觀察他的異象,都是不可思議的。真正把金剛經搞懂的人,是不可思議的人。僅僅聞到了、聽懂了,那絕對不行,還要經過一些修行觀察,千萬不要僥幸。
什麼叫宗門,宗門就是實修。無住爲體,無念爲宗、經相,宗就是用,就是修,要找到這個訣竅,後面會講到遮和止。並不是說你了解了金剛經就是同金剛經相應了,其實普賢行願也是同金剛經相應的,地藏經也是同金剛經相應的,因爲利他即自利,利他之體就是無住之體,在你利他的一刹那,本身同無住就是相應的。住是我們的執著,但是利他本身就是無住,跟法界相應故。爲什麼持戒、修福呢,發起利他的心的時候,一切善法皆無住故,這叫遮。遮就是發大心故,可以與智相應,不是說我們講智我就是證智了,不講它也得智,是一樣的。比如說,我不想到北京,但是只要你坐上去北京的飛機,你就會到北京,我們不一定要一個名詞來示現,這裏面有不可思議之妙用啊。我們要開了智慧以後,這種力量自然會生出來。所以我們不能夠一根筋,老是盯著一個名詞上面,我們生起利他之心,修一切善法爲利他而做,這叫大力。因爲毒深故,不以此心難以教化,難以化掉我們的貪嗔癡毒。唯有此大心,才能夠滅我們的無明,滅我們的執著,滅我們的貪嗔癡。有人發勇猛大悲之心才能夠滅除自己的貪嗔癡。拼命的把自己的家産給舍掉,拼命的去布施,布施到自己一無所有,這個時候貪心就斷了。如果家裏有一百萬存著,而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無所住心啊,好像自己無所住了,其實那個貪心在那個地方。你只有把那一百萬舍掉,它才跟無貪相應的。你嘴巴上講不貪了,無所住,其實啊你一百萬存在銀行,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因爲我們有深毒在那個地方,不以大心難以消除此毒,你心裏面一定要知道、要納受,不然叫自欺欺人。
如果在十信位發菩提心的話,就成等正覺,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已經是佛。因爲十信位同一佛性,證明同諸佛共一身體。只要你會于此心,此信位相應的時候,證明現在所做的一切善法,生出利他之心,就是沒有我相的執著。我的心、我的自性,從信位上講,同一法身。我這個法身,我們現前的這個自性,雖然是六道輪回,但是同釋迦牟尼佛的自性是一體的,空性純理,都在一個理上面。就像十個手指一樣,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同一手掌。大家想一想,我們只要沒有個個大小手指的執著,就全部是手掌。而只要你跟手掌相應,跟四個體都是相應的,是一通百通。如果你這一個體覺悟了,只要你把我執破掉,利他,你就會于法性。在你會于法性的時候,跟它是同等的。水泡從水裏起來,只要到水裏面去,一切泡的功德都是你的。在你利他的那一刹那,跟十方菩薩是同一生命,所以你在做善事利他的功德,會以小善成就大功德。這個時候你信位俱足,你當體所做的善法跟諸佛是無二故,因爲我們是同一身體。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我們是同一法身。釋迦牟尼佛也在這個地方,菩薩也在這個地方,因爲我們同一個身體。但是我一動一念,爲什麼不知道諸佛菩薩的事呢?因爲第一,你沒有證到法身,當然不知道一切諸佛菩薩事了;第二個,你執著于這個身體了,就象執著于這個小手指的相,因爲執著于身體産生障礙,所以你見不到無生實相。有一天你證悟了它,你就會見到它。但是雖然你見不到它,但是你信位裏面已經用智慧見到它了。你見不到它的這個體,但是你可以見到它的性,有人修行可以見到十方諸佛,但是他不知道十方諸佛的功德,就是你見到佛的性,但是沒有見到佛的願,但是他的願也在這個性體上,所以我們現在在此世界做任何的善法,發菩提心,不生執著,那你和諸佛、菩薩、聲聞同一體性顯現,已經跟他同體了,所以在此世界你和佛是不二的。在信位上面,你已經就成等正覺。但是你這個十信裏面,爲什麼不能像佛陀能知一切衆生心呢,因爲我們這裏面還有許多的次第。雖然你已經知道我們現前的功德與佛無二故,體性無二、智慧無二、功德無二,但是從相上講還是有二。只要你不到八地菩薩,你就還有次第在,必須要修,但是這個修是不退轉的,信者即成正覺,就已經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明修什麼呢?修叁賢之德,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
得十信位的人,他已經具有了佛住,可以伏住自己的心,建立菩提心出來,菩提心已經真正的落于心。所以信位的功德已經不可思議。從理上講,信位即成等正覺。從相上講,信位就是大國王,信位就可以進入到欲界天、色界天,你就可以做天王,可以做色界天的天王,如果你還有欲,就是有色在,沒有斷除生死,但是有信位住,你最起碼是在欲界天當天王和生到欲界天當太子、王子,乃至于做國王。如果對自性沒有堅固的信心,或者不信,乃至于沒有聞到,那你下輩子就不是王。王與法性相應故,只要談到這個王字,一定是跟法性相應的。只要你聞到了法性的一念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就是你聞到了般若智慧,此人功德已經不可思議。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你聞到了,聞進去了,聽懂了,你這個人就住了國王位了,或者在人道做國王,或者在天道做天王、欲界天王。無色就是二禅天,進入到色界天是心想,想什麼來什麼,以想爲根本,以想爲體,叫想生,也是個化生。欲界天還有胎生,色界天是化生,不依須彌山而住,是想生,超越六欲天,到了上面,就是色界天,沒有山河大地,沒有須彌山,是在色空裏面。再往上面就是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那個天是不可思議的。你到八地菩薩也好,還是辟支佛也好,只要你聞到了信位華嚴境界,菩提心就生起來了。但是金剛經裏面的菩提心是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聞此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才叫做菩提心。但是如果你要是讀華嚴經現量可以發菩提心,那是以菩薩大智、大悲裏面進入的,那裏面有大方便,是方便門而進入的。但是金剛經任何方便都沒有,它是直接是我們的悟性趣入。
你爲什麼就降伏不了煩惱,還有變異生死呢?還有分段生死呢?還不能做主,到哪裏投胎還做不了主。十信位決定了,一定要信,信位並不是我們模模糊糊的信,而是對果上面生起無上的信心,認爲果的因建立一切十法界的因,十法界是一果因,一果之因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體就是一個無住果體。果體跟衆生的因是不二的,因是十法界,果體空性是一個,華嚴境界是依毗盧遮那佛而住。他就像放無量光明一樣。那爲什麼要建十法界的衆生呢?十法界的衆生是對于迷來講的。難道毗盧遮那佛還有迷嗎?但是有傳承的教法講了,毗盧遮那佛只有十地,他沒有什麼十住、十信、十回向,入地就是菩提心,地位就是佛陀的果德、大悲心。圓滿功德,對衆生方便的名言來講,叫做大悲心,其實毗盧遮那佛沒有大悲心的這個意識和概念,我們把它取個名言叫做大悲心,其實名言都是虛妄,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取個大悲心與它相應。
所以你跟天人講大悲心,他理都不理你。跟我們講大悲心我們痛哭流涕的,感謝啊,報恩啊,你對天人講有什麼用?你對天人就講你功德殊勝,因爲天人本身就很快樂,哪知道什麼大悲心。大悲心是對我們人來講的,事實上在別的很多世界都沒有大悲心這個名詞。在我們這個世界爲什麼要這個名詞呢?方便安立出來的。所以我們這些衆生需要一個名言來安立,所以聽到大悲心這個名詞就感動不已。其實觀音菩薩哪有大悲心之念呢?他的大悲心就是他的功德巍巍,他是無量劫修出來的,成佛以後就沒有什麼衆生之念了,自然得度。佛陀發出光就是大悲心,他沒有什麼十住…
《《金剛經》系列開示 2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