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五·調和身心五事——調五事
諸位同學:我們上一講向大家介紹了棄五蓋,今天來學習調和身心五事。在禅修過程中,我們整個身心的調和是禅修的重點所在,所以今天要學習的是調和身心的方法。在此之前我們每次共修打坐,還沒有告訴怎麼坐法,今天就把打坐的方法告訴大家,所以今天的內容特別重要。
調五事,就是我們坐禅的時候,要調節好身心最需要具備的五種事情。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調和這五種事情,說明你還不懂得怎麼打坐,並不是說你往那裏一坐,腿一盤,眼睛一閉就是打坐了。今天的內容特別多,如果詳細講恐怕一個小時講不完,所以就把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先介紹給大家。
第一是調食。夫食之爲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 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糧食,是我們吃的東西,吃得不能太飽,也不能太饑餓。太飽容易昏沈,身體的氣容易脹滿,奇經八脈各種脈絡會因此堵塞,不容易通達。所以很難得到調心的受用。吃得太少,身體瘦弱,容易累,感覺很困乏,心裏老想吃東西。體質差的人,打坐時意志力就會相對薄弱。所以不能吃得太少,也不能太多。
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爲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第一種穢觸之物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五辛。佛教戒律講的蔥、大蒜、韭菜、洋蔥、興渠,這五樣雖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含有興奮劑,容易刺激性激素。吃這些食品會使心動蕩不安,坐禅不易入定,所以戒律規定不能吃。這叫穢觸之物。第二種不宜之物是因人而異。比如我們吃辣椒、姜,它們雖然不屬于烈性食品,但一個怕上火的人吃了就頭痛,坐禅就不適宜,所以不應該吃的就不要吃。
不要太飽,不要太餓,不應該吃就不要吃,叁句話記住了,飲食就調節好了。佛經裏面說:“*輪未轉,食輪先轉。”所以調五事,第一要注重食品。身體是靠飲食來滋養的,身安則道隆,我們把身體滋養好了,就容易精進修道。
食品一般來說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段食就是每天每個時間段都要吃東西,午飯要吃、晚飯要吃,隔段時間就要吃,這個叫段食。觸食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感觸,如果沒有感觸就不行了。比如太熱就用空調,太冷就加衣被。身體受影響時得到的一種食,是觸食。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確,如果出了問題,就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要有一個健康的思想,叫思食。第四個叫識食,就是對人生的認識要正確。比如非典是從哪裏來的?就是吃果子狸,吃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不小心就得病了,這些都屬于認識上的一種錯誤。我們通過坐禅以後身心豁達了、開放了,吃的食品雖然很簡單卻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比如說吃素,有人認爲吃素有害健康,實際上如果我們的思想開通了,身心沒有牽挂,以大慈悲心去吃素,絕對是健康的。以上這四種食都是我們需要要調節的。
第二是調睡眠。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調睡眠主要是告訴我們:睡眠的性質是一種無明的惑。無明是什麼?就是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無明一個叫有覆無明,一個叫無覆無明。比如現在我們是清醒的,但清醒的時候我們仍然沒有破無明,沒有破就是不懂得人生的真理。但我們在無明中修行,這個無明就沒有覆蓋我們身心的受用。如果你進入睡眠的狀態,這個無明就會使你失去把握覺照的力量,它是覆蓋你的,這個覆蓋無明,就會令我們一生空過。所以貪睡的人,意志力就會很消沈,要想意志力堅強,早上不睡懶覺,晨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發發願,立立志,拜拜佛,這樣意志力就會變得堅強。當然個別人還有其它的方法增強自己的意志力,這些另當別論。
在睡眠中需要調節什麼?不可以放縱的睡,但也不能太減少。欲界衆生,睡眠是一種欲望,叫做睡欲,還有叫食欲、淫欲。古人講,食色性也,實際上應該講食色睡性也。就是欲界衆生必需有睡眠,睡眠是眼睛的食品,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那可能眼睛就瞎掉。《楞嚴經》裏面記載,阿那律比丘貪睡的很厲害,佛陀就罵他:咄咄汝好睡,螺獅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說這麼好睡啊不如畜生,螺獅蚌殼是畜生嘛,一睡一千年都不會醒過來,所以聽不到佛的名字,得不到解脫和覺悟。阿那律比丘聽後心裏很慚愧,都已經出家受戒了,還要墮落螺獅蚌殼類。他連續七天不睡覺,精進用功,那個心力是很猛烈的,七天以後因爲沒有睡眠他的雙目失眠了。當然佛陀在世是有辦法的,教他一個照明金剛叁昧修法以後,他得天眼通證四果羅漢了,所以他是天眼第一。
這個阿那律的故事,對我的影響也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廟念佛,那個時候瞌睡到什麼程度?十八九歲的孩子最愛睡了,午睡要到下午四點鍾才能起來。睡了兩個小時,師父跑過來把我拉起來說,你這樣睡不行,趕緊起來,我坐在那裏等他一走,躺下去又睡。然後叁點鍾,他又跑過來把我拉起來,還拿些風油精把我的眼睛、鼻子擦擦,這回總不睡了,結果他一走,我還是躺下去睡,到四、五點鍾才起來,每天都是這樣。晚上還睡七、八個小時,睡的時間也不少,怎麼像個磕睡蟲?然後我跪在地板的蒲團上,蒲團是很軟的,跪在那裏容易睡著,我把那個軟墊拿掉,跪在硬板上讀經,一讀就睡著。後來我看了《楞嚴經》阿那律的故事也很慚愧,就想把午睡戒掉。怎麼戒呢?中午不睡覺,吃完飯就一直繞佛,繞了一、兩個小時,累了就靠在牆壁上休息一會,但一靠上還站在那裏就睡著了。怎麼辦呢?我就拿一根針,放在口袋裏,要睡覺了就把它拿出來刺一下眼皮,這樣中午繞佛五、六個小時,不敢停下來,一個星期後,中午就不用睡覺了。當然這是個土辦法。
佛經告訴我們:睡眠過多是修道路上的一個嚴重障礙,但睡的太少,每次坐下來都在那裏瞌睡,也是不可取的。建議年輕人睡眠六到八個小時,睡足這個時間以後,精神還不好,就要想辦法對治自己不要再睡眠了。如果沒有睡足這麼多時間,坐下來打瞌睡,不如先去睡覺,醒了以後再打坐,這樣會好一點。睡眠是不知不覺的,所以不能放縱,也不能減少。
第叁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這叁者是合在一起說的,有初中後的差別。這叁者雖然是我們坐禅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但是也可以把它分開來介紹。第叁個就是調節我們的身體,就是很具體的方法了。調身怎麼調呢?
夫初欲入禅調身者。行人欲入叁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爲。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複坐時煩愦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禅時。須善安身得所。
這個意思告訴我們,禅不是坐的,禅在你整個生活中。那爲什麼還要坐呢?坐是讓我們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更加安祥,更具備一種明亮、甯靜、智慧、慈悲的禅定生活狀態。想進入禅定,並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裏才進入的,平常走路說話,接人待物,觸對逢緣都可以進入禅定。我們現在上課,雖然不是坐禅,也可以進入禅定,只是你要懂得坐禅的方法。這裏一個總的提示就是告訴我們:平常生活中講話、思想都不能很粗魯,否則心氣就很浮燥,我們平常總是很難感受自己身心的這種浮燥。用現代話來說,坐禅就是把我們的情緒管理起來,不要放縱情緒,不要讓它變成一個不聽話的狀態。如果把自己的心調柔得很聽話,走路說話都會變得很安祥。坐禅功夫坐的好,並注意運用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當你走進某公共場所,講話的聲音就不會叽叽喳喳,而是輕輕的,走路的姿勢也會很安祥,這是坐禅之外的功夫。這個功夫怎麼提升?是靠打坐坐的,坐上就象磨刀,坐下象割草。我們把刀磨好了,就用智慧刀去割煩惱草。生活中毛毛草草的就是煩惱的表現,一旦有了坐禅的受用,下坐以後就不再毛草了,生活的煩惱也會因此減少,並可以感受禅定的法喜之樂,這是坐上和坐下的重要性。坐禅磨刀方法要得當,主要是姿勢,打坐姿勢所要注意的有七項。
第一項: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打坐首先要准備一個蒲團或者方凳,把坐的地方布置好,不要馬馬虎虎,要布置的讓自己很喜歡坐,覺得這個蒲團、這個地方很舒服。寺廟裏其他的凳子都是小小的,唯有禅堂裏的凳子是很寬大的,坐著很舒服。這個地方布置好了,平常不能戲論的坐,只有坐禅修行時坐,否則會坐疲掉。要對坐禅的地方生起歡喜心,這是最初的一種調節。
在家居士沒有條件的,可以坐床上。床是讓自己休息的地方,肯定是最幹淨最舒服的,布置的好也是一樣的。所以第一個要把蒲團放好,同時要注意:如果你是雙盤的,蒲團平鋪就可以了。後面墊高一寸或半寸,稍微墊高一點點也不妨,因爲雙盤本身就是很平穩的。如果你是單盤的,後面要墊高一寸到兩寸,因人而異,胖的人要墊高一點,瘦人可以墊少一點,胖人的腿很粗,如果沒有墊或墊的比較低,坐在那裏會往後仰,所以要墊高一點,坐下來才會四平八穩。所謂站如松,坐如鍾,就像一個鍾放在那裏,東南西北都不會顛倒。如果是散盤的,後面要墊高七八寸,沒有這個高度,坐在那裏就會往後仰,氣脈就不容易打通。所以身心的端正,蒲團的位置,坐墊的高低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項: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五·調和身心五事——調五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