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六·五種方便行——行五法
諸位同學:
上一講給大家介紹了坐禅方法中要注意的五件事情:第一不能吃的太飽或太餓;第二睡眠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第叁身體姿勢要恰當;第四是調節我們的心;第五是調節呼吸。這五樣調節好以後,就可以修習禅定了。
很多時候我們修習禅定,都不得入門要點。這是因爲沒有把握好如何進入禅定,並從禅定中出來的技巧。平常我們念佛、持咒,長時間坐下來覺得很舒服,但是下次還想進入這種狀態就進不去了。我們無法把握自己進退自由,就是因爲找不到進入禅定狀態的那個門檻。
就像做夢,從清醒進入夢境有一道門,但門檻在那裏不知道。從沒有夢到進入夢境,這裏有一個關鍵的門檻要找到。有一本書叫《你是做夢大師》,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讓自己找到這個關鍵——門檻的入口處,並由此進入夢境。常常會有這種經驗,我們躺在那裏腦袋很清晰,妄想也很多,其實是睡著了自己還不知道。如果一個人修習禅定有受用,他完全可以編織自己的夢,希望在夢裏見到誰,就可以如願,因爲夢境是我們妄想的延伸和具體化。我們平常的妄想是很模糊的,如果妄想很專注,它就會在夢境中出現。所以禅定學習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如何進入禅定,並在禅定中保持這種狀態,然後要在禅定中出來,又必須認識到那個叫禅門的門檻在哪裏。
如何進入禅定之門?上一講我們學習了調五事,那是最基本的方法。具備了這些基本方法,接下來就要了解入、住、出叁個禅定要點。入就是進入禅定,住就是住在禅定裏面,出呢?就是從禅定裏面出來。
在調五事的基礎上,打坐姿勢端正後,呼吸也調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沈,清清楚楚又不散亂。調節到這個程度,接下來要進入禅定,需要注意叁個方面的狀況: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你是坐在那裏、站在那裏、還是在走路?包括我們所處的環境,在禅堂、還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家裏?對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身體狀態都要很清楚。然後對自己的呼吸調節狀況也要非常清楚。第二,對身體的感受也要很清晰。狀態跟感受是不一樣的,狀態是坐在那裏的姿勢,感受是身體的痛癢酸麻。如果打坐進不了禅定,可以徑行的方式尋找感覺。比如走路,腳踩在地上與地面碰觸的那個感覺,你要找到它,並要很清晰的把握腳踩到地上的感覺。第叁,對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起了什麼念頭要知道。
上述叁個狀況都很清楚了,就可以進入禅定。當然,進入禅定要有具體的禅定方法,否則進入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要明白這叁個狀況是禅定的入門之處,不然打坐坐得再舒服,也可能都是偶然的。所謂偶然,就是沒有從正規的門進來的,也可能是別人把你扔進來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要讓自己一步一步的從這個正規門進來,然後從這個門出去。如果方法得當,叁個方面調節好以後,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跟念佛叁昧很相應。
現在先做個簡單的訓練,大家坐得端正一點,先把上一講學的調五事,稍微調整一下。可能有些同學的呼吸一時調整不到位,但要知道調整的方法。比如呼吸很粗,要知道呼吸還太粗,只是不要管它,等到真正把呼吸調到若存若亡的狀態,那就進入禅定之門了。
首先要訓練自己的身體坐得輕松、自如、端正。看自己的呼吸進進出出很清楚,心也不再胡思亂想。這樣五事調好以後,接下來就是叁個方面:
第一,對我的環境,我的身體,我的呼吸等等身心狀況很清楚,這個清楚裏面不夾帶任何價值判斷,不要認爲太吵了、太安靜了,不必判斷好跟壞,只要清楚知道就行了。
第二,知道身體的感覺,身體是坐在這裏的,感覺是重是輕?哪裏癢、那裏麻、哪裏不舒服,這個時候的手和身體不要亂動。即使想動,對自己的動作,包括動的幅度、感覺都要很清楚。最好一開始就不要動,要是動來動去,就難以把握對身體清晰的感受。
第叁,感覺自己的心,現在什麼妄想都沒有,清楚的知道我的環境,我的身體,我的呼吸當下的狀況。
修行四禅八定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身體的感覺而不是心,對身體的感覺越清晰越容易進入禅定。不管是什麼感覺,不要給他判斷,哪個地方酸痛了,不生討厭也不生喜歡,只知道酸痛就行了。如果腳歪在那裏了,那就去領受歪的感覺。這叁者同時都清晰了,我們用任何一個簡單的法門,觀心、觀息,或者念佛,都會是靜靜的,並且會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這個時候如果念阿彌陀佛,包括舌頭動的感覺、講話的感覺、念佛的聲音都會很清晰,一句阿彌陀佛念的清清楚楚,別的妄想都沒有。這就是住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定中,身心沒有絲毫的波動。就象房間的門窗都關起來,一盞燭燈點在那裏,因爲沒有風,燈的光炷就不會動搖,燈的光明就能照耀整個房間,我們就很容易感受身體狀況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然後一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念的不動搖就是定力,這就是住在禅定裏邊。
當你住在禅定裏面念阿彌陀佛,並且念的很清晰的時候,時間到了要停下來了,然後感覺身體放松了不要管它,心裏的妄想、呼吸也不管它,這個時候我們出來了,什麼都不管了。進入禅定是叁個條件,出來也是叁個條件。
現在大家可以測試一下,自己的定力到底有多深、有多長?平常我們想坐兩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幾乎沒有這個禅定基礎,因爲定力還不夠半小時,坐了幾分鍾就開始煩亂、難受。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修習禅定,就要讓自己每一次都正兒八經的進入,正兒八經的出來。先看著自己兩分鍾,讓這兩分鍾絕對把握自己的念頭,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如果沒有嚴格的訓練,別說兩分鍾,就是半分鍾讓他清楚的了解自己也做不到。因爲做不到,就必須認真修學好前面講的二十五方便,然後集聚資糧、淨除障礙。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象洪水一樣無法抵擋。學習禅定就是不停的訓練自己的思維,熟悉進入禅定的方法。如果這個訓練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環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勵,這樣就容易進入禅定修學。
對于剛開始修學的人,佛法好象很神秘,實際上掌握了入、住、出這叁個技巧以後,一點也不神秘。你在辦公室閑下來,坐在那裏閉上眼睛就可以靜靜的感覺到:環境是怎麼樣的、呼吸怎麼調整,身體有什麼特別感受?比如我現在手搭在桌面上,一段時間以後,感覺手有點麻或有點舒服,但入定的時候不能因爲感覺舒服就希望它再舒服一點。我們只是感受它,好與不好,痛或不痛,都沒有妨礙。這樣就可以進入禅定。把握了入、住、出叁個要訣,每時每刻隨時可以訓煉、熟悉、運用。
一個想真正了脫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強,一天應該有四十次提醒自己進入禅定。也可能只進入一分鍾或半分鍾,重要的是你進入以後,一旦有事情,一定要讓自己出來。不能進入以後定在那裏,然後碰到事情了,馬上跑掉了,那下一次進入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模糊了。剛開始的時候,讓自己慢慢的去訓練,有事情了提醒自己:現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這樣訓練幾次就會知道,做事情、入禅定,雖然在方法上不一樣,但禅定的時間久了,它就會慢慢擴散到生活中,知道怎麼走路、怎麼吃飯,一切都變得很清晰,這樣的人生就會充滿智慧。智慧是什麼?知道的知下面一個日,如日中天照耀著我們整個身心,前因後果都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法講的智慧,它是沒有副作用的,不同于世間的聰明。世間人所謂的聰明,是用一些絕招去對付別人,但這些絕招可能會導致更惡劣的報應,因爲他不明白因果的真相。
如果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非常清楚,並有較好的定力,一個人和你講話,他起心動念你都會知道,因爲啓發了神通妙用。禅定修的好,最初得的就是他心通,從淺到深,慢慢的心念越來越微細,特別是對環境的感覺越來越清晰後,一個笑容就知道是真是假,就象鏡子一樣清清楚楚,不需要另起一個分別念。這是修四禅八定入門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密宗或者淨土宗雖然不講這些,但如果你專注念佛或念咒,時間長了不打妄想,也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這個法門的高深就在這裏,細節不告訴你,直接把你拎到屋子裏。但是從這個門進來,你要認准這個門到底在哪裏,怎麼進來的?現在大家試試看,讓自己的心從散亂進入禅定,是什麼樣的狀態,在心態上是不是有簡單的變化?剛才不叫大家進入,你坐在這裏的感覺是有點糊塗的,雖然也有清晰,但對身心和環境並不是很了解,只是在這裏聽講而已。現在用了這個方法,首先對環境了解了,只要一覺照,馬上就像鏡子一樣,身體的感受和呼吸也很清楚,這就是處在一個定的境界,所以這個鍛煉是經常性的,只有不斷的訓練才會熟悉。
接下來講行五法,行五法就是一種偉大的志向和動力。
我們把學習佛法比喻爲進寶山采寶,那麼進山采寶之前首先要准備的是上路的路費、糧食和衣服等等外在資糧,所以叫資糧位的修行,是集聚自己的資糧。如果是對自己的身體檢查,鍛練,使自己不至于路途疲憊,中途而退,這個叫加行位的修行。一般的修行先有資糧位,後有加行位,再後是見道位。見道位是開始上道、上路了。二十五方便就是資糧和加行,也就是說先鍛煉好自己的身體狀態,然後才可以進山采寶。二十五方便是修行的基礎、是資糧位,很多人在幾十年的學佛過程中,見道位的修行始終沒有,最多只是做一些修行的准備工作,這個非常可惜。
我們今天講的是修行准備工作的最後一項,叫做行五法,也就是五種方便行法:欲、進、念、慧、定。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能法門故。亦名爲志,亦名爲願,亦名爲好,亦名爲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爲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
欲…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六·五種方便行——行五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