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
诸位同学:
上一讲给大家介绍了坐禅方法中要注意的五件事情:第一不能吃的太饱或太饿;第二睡眠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第三身体姿势要恰当;第四是调节我们的心;第五是调节呼吸。这五样调节好以后,就可以修习禅定了。
很多时候我们修习禅定,都不得入门要点。这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如何进入禅定,并从禅定中出来的技巧。平常我们念佛、持咒,长时间坐下来觉得很舒服,但是下次还想进入这种状态就进不去了。我们无法把握自己进退自由,就是因为找不到进入禅定状态的那个门槛。
就像做梦,从清醒进入梦境有一道门,但门槛在那里不知道。从没有梦到进入梦境,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门槛要找到。有一本书叫《你是做梦大师》,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找到这个关键——门槛的入口处,并由此进入梦境。常常会有这种经验,我们躺在那里脑袋很清晰,妄想也很多,其实是睡着了自己还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修习禅定有受用,他完全可以编织自己的梦,希望在梦里见到谁,就可以如愿,因为梦境是我们妄想的延伸和具体化。我们平常的妄想是很模糊的,如果妄想很专注,它就会在梦境中出现。所以禅定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如何进入禅定,并在禅定中保持这种状态,然后要在禅定中出来,又必须认识到那个叫禅门的门槛在哪里。
如何进入禅定之门?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调五事,那是最基本的方法。具备了这些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要了解入、住、出三个禅定要点。入就是进入禅定,住就是住在禅定里面,出呢?就是从禅定里面出来。
在调五事的基础上,打坐姿势端正后,呼吸也调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沉,清清楚楚又不散乱。调节到这个程度,接下来要进入禅定,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状况: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你是坐在那里、站在那里、还是在走路?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在禅堂、还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家里?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体状态都要很清楚。然后对自己的呼吸调节状况也要非常清楚。第二,对身体的感受也要很清晰。状态跟感受是不一样的,状态是坐在那里的姿势,感受是身体的痛痒酸麻。如果打坐进不了禅定,可以径行的方式寻找感觉。比如走路,脚踩在地上与地面碰触的那个感觉,你要找到它,并要很清晰的把握脚踩到地上的感觉。第三,对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起了什么念头要知道。
上述三个状况都很清楚了,就可以进入禅定。当然,进入禅定要有具体的禅定方法,否则进入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要明白这三个状况是禅定的入门之处,不然打坐坐得再舒服,也可能都是偶然的。所谓偶然,就是没有从正规的门进来的,也可能是别人把你扔进来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要让自己一步一步的从这个正规门进来,然后从这个门出去。如果方法得当,三个方面调节好以后,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跟念佛三昧很相应。
现在先做个简单的训练,大家坐得端正一点,先把上一讲学的调五事,稍微调整一下。可能有些同学的呼吸一时调整不到位,但要知道调整的方法。比如呼吸很粗,要知道呼吸还太粗,只是不要管它,等到真正把呼吸调到若存若亡的状态,那就进入禅定之门了。
首先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坐得轻松、自如、端正。看自己的呼吸进进出出很清楚,心也不再胡思乱想。这样五事调好以后,接下来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对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等等身心状况很清楚,这个清楚里面不夹带任何价值判断,不要认为太吵了、太安静了,不必判断好跟坏,只要清楚知道就行了。
第二,知道身体的感觉,身体是坐在这里的,感觉是重是轻?哪里痒、那里麻、哪里不舒服,这个时候的手和身体不要乱动。即使想动,对自己的动作,包括动的幅度、感觉都要很清楚。最好一开始就不要动,要是动来动去,就难以把握对身体清晰的感受。
第三,感觉自己的心,现在什么妄想都没有,清楚的知道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当下的状况。
修行四禅八定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心,对身体的感觉越清晰越容易进入禅定。不管是什么感觉,不要给他判断,哪个地方酸痛了,不生讨厌也不生喜欢,只知道酸痛就行了。如果脚歪在那里了,那就去领受歪的感觉。这三者同时都清晰了,我们用任何一个简单的法门,观心、观息,或者念佛,都会是静静的,并且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念阿弥陀佛,包括舌头动的感觉、讲话的感觉、念佛的声音都会很清晰,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清清楚楚,别的妄想都没有。这就是住在一句阿弥陀佛的定中,身心没有丝毫的波动。就象房间的门窗都关起来,一盏烛灯点在那里,因为没有风,灯的光炷就不会动摇,灯的光明就能照耀整个房间,我们就很容易感受身体状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然后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念的不动摇就是定力,这就是住在禅定里边。
当你住在禅定里面念阿弥陀佛,并且念的很清晰的时候,时间到了要停下来了,然后感觉身体放松了不要管它,心里的妄想、呼吸也不管它,这个时候我们出来了,什么都不管了。进入禅定是三个条件,出来也是三个条件。
现在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定力到底有多深、有多长?平常我们想坐两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几乎没有这个禅定基础,因为定力还不够半小时,坐了几分钟就开始烦乱、难受。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修习禅定,就要让自己每一次都正儿八经的进入,正儿八经的出来。先看着自己两分钟,让这两分钟绝对把握自己的念头,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别说两分钟,就是半分钟让他清楚的了解自己也做不到。因为做不到,就必须认真修学好前面讲的二十五方便,然后集聚资粮、净除障碍。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象洪水一样无法抵挡。学习禅定就是不停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熟悉进入禅定的方法。如果这个训练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环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励,这样就容易进入禅定修学。
对于刚开始修学的人,佛法好象很神秘,实际上掌握了入、住、出这三个技巧以后,一点也不神秘。你在办公室闲下来,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就可以静静的感觉到:环境是怎么样的、呼吸怎么调整,身体有什么特别感受?比如我现在手搭在桌面上,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手有点麻或有点舒服,但入定的时候不能因为感觉舒服就希望它再舒服一点。我们只是感受它,好与不好,痛或不痛,都没有妨碍。这样就可以进入禅定。把握了入、住、出三个要诀,每时每刻随时可以训炼、熟悉、运用。
一个想真正了脱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强,一天应该有四十次提醒自己进入禅定。也可能只进入一分钟或半分钟,重要的是你进入以后,一旦有事情,一定要让自己出来。不能进入以后定在那里,然后碰到事情了,马上跑掉了,那下一次进入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模糊了。刚开始的时候,让自己慢慢的去训练,有事情了提醒自己:现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这样训练几次就会知道,做事情、入禅定,虽然在方法上不一样,但禅定的时间久了,它就会慢慢扩散到生活中,知道怎么走路、怎么吃饭,一切都变得很清晰,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智慧。智慧是什么?知道的知下面一个日,如日中天照耀着我们整个身心,前因后果都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佛法讲的智慧,它是没有副作用的,不同于世间的聪明。世间人所谓的聪明,是用一些绝招去对付别人,但这些绝招可能会导致更恶劣的报应,因为他不明白因果的真相。
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非常清楚,并有较好的定力,一个人和你讲话,他起心动念你都会知道,因为启发了神通妙用。禅定修的好,最初得的就是他心通,从浅到深,慢慢的心念越来越微细,特别是对环境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后,一个笑容就知道是真是假,就象镜子一样清清楚楚,不需要另起一个分别念。这是修四禅八定入门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密宗或者净土宗虽然不讲这些,但如果你专注念佛或念咒,时间长了不打妄想,也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这个法门的高深就在这里,细节不告诉你,直接把你拎到屋子里。但是从这个门进来,你要认准这个门到底在哪里,怎么进来的?现在大家试试看,让自己的心从散乱进入禅定,是什么样的状态,在心态上是不是有简单的变化?刚才不叫大家进入,你坐在这里的感觉是有点糊涂的,虽然也有清晰,但对身心和环境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在这里听讲而已。现在用了这个方法,首先对环境了解了,只要一觉照,马上就像镜子一样,身体的感受和呼吸也很清楚,这就是处在一个定的境界,所以这个锻炼是经常性的,只有不断的训练才会熟悉。
接下来讲行五法,行五法就是一种伟大的志向和动力。
我们把学习佛法比喻为进宝山采宝,那么进山采宝之前首先要准备的是上路的路费、粮食和衣服等等外在资粮,所以叫资粮位的修行,是集聚自己的资粮。如果是对自己的身体检查,锻练,使自己不至于路途疲惫,中途而退,这个叫加行位的修行。一般的修行先有资粮位,后有加行位,再后是见道位。见道位是开始上道、上路了。二十五方便就是资粮和加行,也就是说先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状态,然后才可以进山采宝。二十五方便是修行的基础、是资粮位,很多人在几十年的学佛过程中,见道位的修行始终没有,最多只是做一些修行的准备工作,这个非常可惜。
我们今天讲的是修行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叫做行五法,也就是五种方便行法:欲、进、念、慧、定。
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能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欲…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