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我们生命最重要的动力,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欲望是活下去的动力。如果说这个世界没有了欲望,它就是沙漠。没有人去劳动、去做事情,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凡夫众生是以欲望作为生存的动力。那么佛菩萨呢?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以愿力作为动力,愿实际上就是欲。凡夫的欲是一种错误、迷幻、颠倒的贪欲,这种欲望有善有恶,恶欲使我们增加痛苦,堕落三恶道,就象饮鸩止渴,或用盐水止渴,结果是越喝越渴。如果是善法欲,可以暂时得到清凉或解渴,但究竟来说,还是在六道中轮回。

   我们的欲望充满了整个身心,又找不到无欲则刚的清净,怎么办?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转化,就是把欲望转化为善法欲。善法欲是我们出离三界重要的动力,如果没有善法欲,我们连做人、升天的基础、出三界的动力都没有。就像一个射箭的人,要把手上的弓拼命的拉紧,然后一放手,箭就出去了,如果他不拉,箭根本就射不出去。但如果拉紧了不放呢?箭也射不出去。善法欲就相当于我们把弓拉到适度的时候放箭而去,自然而然舍弃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所以禅定功夫修的好、具备正知见的人,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解脱。但如果我们缺乏闻思经教的智慧,修了四禅八定以后,生不起解脱生命的渴望,那就象拉紧的弓,箭始终没射出去一样。

   事实上欲望是一种向往,世俗上很多时髦的价值观被标榜出来以后,诱惑着人们不断的为之奋斗,最后却是毫无意义。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就是不断创造不同价值观的历史,一个价值观一旦被大家认可,就流行开来,生命力强的延续时间长一点,赶时髦的流行了一阵就消失了。

   佛法就不同,它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观察众生的需求和价值观就像狗追骨头,扔到东跑到东,扔到西跑到西,咬过来后什么都没有。世间的东西就是这样负面重重,许多人在追求名闻利养的过程中很卖劲,但有了钱、有了地位后反而变得消极和无聊,愚痴的人甚至去做害人害已的事。佛陀看到众生的这种颠倒,以一种方便法,创立了一种建立在人间福报基础上的人天乘价值观,它同样让我们感受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受用,并进而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如果佛陀讲的都是涅槃解脱之法,涅槃的境界又没有缤纷的色彩,对于凡夫来说就没有实际意义。

   人天乘的禅定法门是让我们生起一种比较:世间有很多烦乱,佛法清净了我们的烦乱心;世间的事使我们变得糊里糊涂,到最后不知所措,佛法使我们脑袋清醒,富有理性。世间的人都是以我执为中心的,我执有大有小,为国家安邦护国,就有了自己的国家与敌人国家的区别;护一个村庄就说这个村庄好;一个家庭,张家会跟李家互争长短;夫妻两个对外齐心协力,内政就有矛盾,因为大家真正的核心是自己。世间所谓的爱,一定要爱你爱到怎么样,实际上是你对我太好了,所以他真正的核心还是自己。我执所派生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相比之下,我们让自己的心进入禅定所产生的那个快乐是没有副作用的,而世间的快乐却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有了比较以后,自然就会生起一种欲望,经过不同价值的衡量,觉得应该让生命进入这种状态去试试,这就是一种欲望。通过善法欲,我们可以改变生命中那些负面的欲望,舍弃妄想颠倒,黑白是非的生命状态。如果没有善法欲,可能活着会很无聊,所以善法欲对于我们是很需要的。它会使我们得到一种禅定智慧的方法,进入一个拥有智慧和定力的生命状态。

   这里有一个比喻:凡夫像一块石头,从山顶一直不停的往下滚,就像我们这颗心,没有什么光明在那里瞎滚,滚到哪里算到哪里。二乘人是注重自己修禅定,进入禅定以后住在里边不出来,也不度众生,就像木头停在那里,这样也没有光明。只有佛菩萨才像一盏灯,这盏灯没有动摇,能够照耀周围的一切。世间的智慧,就像烛灯,因业风的吹动而摇晃,智慧的光明受到影响,导致心的忐忑不安,对所处的环境自然就看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智慧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摇来晃去,所以就无法把握自己的身心状态,修学禅定就是要把这种摇晃的心态稳定下来。

   欲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志向。立志有很多种,佛法的志愿有两种是最根本的。第一种是我们希望得到禅定解脱的智慧,这个愿望是针对我们现实的身心有许多的束缚和痛苦,并希望解除这些烦恼。第二个志愿是希望自己解脱后,还要帮助所有的人都能解脱,这是菩萨的菩提大愿。这个菩提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希望自己解除痛苦,具足无量智慧。下化众生是把这种慈悲心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众生解除痛苦。这两种心愿是我们发心修行最重要的志向。

   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望,把世间的欲,善法的欲转化成一种愿望。

   亦名为好,所谓“学之者,不如好之者。”认真学习的人不如好学的人。你要他们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禅定就是这样,都说它很好,却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样以后就很难坚持下去。修学禅定就象呵护小孩,需要慢慢长养圣胎,一下子想让他长大成佛是不可能的,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佛菩萨早就把我们都弄成佛了。“好”,就是让我们有一种向往,只要方向道路是对的,方法是正确的,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亦名为乐,“乐”与跳跃的跃是同样的意思,心里很激动的一种快乐。这样的快乐必须当下把握。比如我们现在的学习,或是在生活中有一些禅定的感受,都应该及时把握,随时让自己得到这种禅定的快乐。不要老想到过去或将来某个时候,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没到来,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生起的这种好乐之心。

   不要让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受到局限,说我只得个初禅、初果、阿罗汉就不错了,要希望得到一切出世间的甚深法门。实际上佛菩萨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身心具备了佛菩萨的品质和能力,因为妄想颠倒把这些能力削弱、覆盖了,无法显发出来,通过一切出世间甚深法门的禅定修学,慢慢把自己内心的这些慈悲、智慧的能力都给开发出来,然后心量就会打开。诸深法门的这个深,是针对浅而言,不能只追求一种浅显的表面的东西。

   修行禅定,定力深的人也会得神通,但如果不培植高尚的品质而只想得神通,恐怕得到的也只是妖魔鬼怪的附体,那就麻烦了。神通是自然而然有的,佛法告诉我们,在六通中,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五通,我们不要轻易的求,要求的是第六种叫漏尽通。漏尽了一切烦恼,神通自然就有了,漏尽通是没有副作用的。烦恼没有断尽的神通,肯定会有副作用,凡夫都有炫耀心、虚荣心,有了点神通就想试试。走在大街上,别人当面骂你,还不想露一手?但这一露,肯定出问题。

   吕洞宾当时已经得到了五通,因为我执烦恼还没有断尽,他很想炫耀自己,而且在炫耀的过程中,还带有慈悲、善良的感觉,这是要命的。我们平常炫耀了自己马上会惭愧,怎么这么虚荣?他炫耀了自己还觉得委曲。他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岳阳楼,众人认不出他是神仙,他就感到委曲,跑到洞庭湖上面用神通飞来飞去,然后在那里念一首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内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洞庭湖旁边的亭子里有幅对联,我看了上联只想笑:“吕道士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大家想想,我们在那里喝茶聊天,他弄个神通在那里飞来飞去是不是很无聊?但吕洞宾是个很有善根的人,遇到黄龙祖师开示后他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又写了一首诗:“抛却瓢囊摵碎琴,从此不炼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错用心”。知道自己从前是用错了心。

   我们的愿望一定要深,希望自己能得到甚深法门,不要浮在表面。最深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佛菩萨具备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方便方法、智慧和妙用,这样的大志愿才成其为欲,修习禅定要有这种欲望。所以佛说: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假如我们没有这样一种方向感,就无法引导自己走向真正具备大志向的菩提大道。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

   精进两个字,精则精纯不杂,很纯粹,让自己的心变得很精密,无懈可击。进呢?进则不退。在念头上,特别是在坐禅的时候,让自己的心能够延续这种定的状态,不夹杂别的东西。在这种纯粹的状态中,慢慢感受身体的轻安、空旷,什么都不在乎,只知道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体的病痛,一些不舒服的状态,慢慢都可以得到调节,地水火风四大调顺后,身心自然愉悦,这个非常重要。

   坚持禁戒,是禁止我们去做一些戒律不允许的、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并在坐禅时要弃掉五盖。还记得五盖吗?第一贪欲盖,第二嗔恚盖,第三睡眠盖,第四掉悔盖,第五疑盖。不能让五盖夹杂在禅修的过程中。当我们对禅定生起这种愿望的时候,在这个动力之下,不再退缩,说到做到,这个是精进。

   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这里指的是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务世间事务,以修行为正业,应该于初夜后夜都认真修行。在家居士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要初夜后夜认真修行比较困难。实际上初夜后夜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只要有空,尽量不要让睡眠因缘耽误自己对甚深之法的修学。对法的受用,就象钻木取火,古人没有火柴,用一根小木棍在大木头上不停的摇,不停的钻,里面发烫、发热、冒烟了,还在不停的摇,不停的钻,直至冒出火星来。有个偈颂:“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下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又有偈颂:“学道如钻火,冒烟未可修,只待金星现,归家方到头”。就是说修禅定的时候,精进心就象守着紫禁城门。白天要防着六贼:眼睛不贪图外在…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