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美色,耳朵不执着好听的,六根不追逐六尘;夜里还要清楚、明白、不昏沉。当一种精进的善法欲生起来的时候,不动干戈也太平。不必特别的磕头、拜佛、诵经一大堆事情,只要六根守清楚了肯定会受用无尽。
没有禅定经验的人,几次坐下来有点受用后,就会打折扣,一次受用要停好长时间才能进步。因为他怀疑、恐惧,忐忑不安,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禅定的感受和心态反而使他不知所措。所以钻火钻到一定程度,烟冒出来了是不能停止的,否则不是精进就是退转。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能保持原状的。对于所修的法达到一定的境界,可以安住。比如我们修初禅,达到初禅就可以安住。然后你要想达到四禅,在初禅就不能安住了,有了初禅的感受,马上要出来,进入二禅继续用功,要这样不断的努力精进。当然,我们长远的志向应该是成佛路上的不退转。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念是念念不停,前面的这个欲,是一种大意向,并不是在心中生起很多现行,就是自己愿意做这些事情。这个念头要成为指导自己具体行动的思想。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欺诳的,可贱的。所谓可贱,就是它的副作用。得到了名利和各种享受,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负面的东西。世间之事是不可取的,生命的自性,才是圆满自在没有副作用的。只有在禅定的快乐中,我们才能开发这种生命的无漏智慧。
无漏,是没有烦恼的智慧,没有见思惑和分段生死的烦恼。禅定的作用,使我们在轮回的世间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不会被世间的八风所吹倒,并最终成等正觉。等正觉,就是佛,靠禅定和无漏的智慧来成就佛道,这是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我们要在心中经常生起这样一种观念。掌握了前面二十五方便的修行方法以后,这种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动力。
每次打坐之前要回顾一下这个观念,一般的法门都有这样一个念,净土法门里,一开始就要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对佛陀的慈悲、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生起强烈的感恩和觉受。我们在禅定的快乐里也要生起这种强烈的愿望。在禅坐入定之前,先回顾一下这种观念,再让自己进入禅定,这个力量就会比较坚固。如果没有这个专注的欲望和念头,坐久了以后,就会像完成功课一样。比如大家念准提咒、大悲咒,一开始念得很起劲,到后来就像是还愿,像完成功课,这样就没有力量了。所以这个念,是指每一次修法的时候,必须从心底里生起这种要成佛的强烈感觉。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第四是巧慧,善巧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世间的一般聪明,它是把我们生命正负两面的作用都看得很清楚。正面的是智慧、禅定、安祥、快乐、悠闲自得,绝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永离生死无常的世间法。世间的快乐我们可以筹量一下:好吃的、好玩的,这些快乐的结果是什么?作一个比较后就会发现: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那些虚幻的荣华富贵,而是扎扎实实能够感受的这个心态。有了智慧和禅定,世间的荣华富贵会转化为一种清净和庄严。否则,这些荣华富贵就会诱惑我们进入永无尽头的轮回中。所以这种出世间的禅定、智慧、悠闲自得的心态,实在是比什么都重要。
看清了生命中正负两面的作用,阐扬了正面的作用,负面的自然就没掉了,但荣华富贵还照样存在。佛经里面说,世间、出世间的没有比佛陀的净土更庄严、更宝贵、更荣华富贵了。要说名闻利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名有多大?他们的知名度绝对不在我们世间任何一个人之下。所以只要正面的东西提出来,那些附带的作用反过来就是生命的妙用,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导,世间的这些妙用都成为副作用,这是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这个第五一心,要跟前面的巧慧联合起来看。巧慧是智慧,一心是禅定,定和慧两者要合在一起。没有智慧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没有定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说“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没有智慧的人,进入不了真正的、正确的禅定,没有禅定功夫,也不可能有真实的智慧。智慧就象我们的眼睛,禅定就象我们的脚,有了眼睛又有脚,走路百分之百不会错,也不会摔跤。没有眼睛光有脚,很容易摔跤,光有眼睛没有脚一步也走不了。所以要把禅定和智慧这两者结合起来看,世间的一切就清清楚楚了。如果能够定慧等持,一切天魔外道、一切有为法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修行。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