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五·調和身心五事——調五事▪P2

  ..續本文上一頁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

   這是身體的部分,蒲團鋪好以後,如果是單盤,可以把左腳放在右腳上(右腳放在上面也可以的)。如果是雙盤,先要把左腳放到上面,然後右腳再放到上面,這樣放比較好。如果是散盤,就是交叉盤,那就隨意,你要怎麼盤都可以。建議男衆最好雙盤,比較平正,容易入定。因爲雙盤的身相是四平八穩,所以能雙盤最好雙盤。年輕的女衆最好單盤,不要雙盤,除非你從小就雙盤。比如說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雙盤了,一般沒問題。如果是成年的時候再盤,內分泌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每個月的例假過多,會影響正常的生理狀態。所以女衆如果不是從小雙盤,最好是單盤,後面墊高二叁寸,這樣是正常的,不用擔心。如果是散盤,在坐的過程中,腳也盡量往屁股下面拉進來一點,不要翹在外面,往裏面拉一點,拉到蒲團下面來,或者往屁股下面多坐一點,這樣坐容易端正。上坐的時候兩個腳指尖,跟兩個肩膀是平列的,膝蓋寬一點,腳彎過來小一點,兩個腳一上來,正好和兩個肩膀是呈平行的狀態,所以跟兩個肩膀的骨頭是齊平,這是腳的姿勢比較准確的坐法。

   第叁項: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腿盤好以後,褲帶、衣帶要給它們寬松,爲什麼要寬松呢?坐禅的特點是把我們身心的四大地水火風進行調節,調節的好就進入禅定,調節不好就進不了禅定。如果地水火風不但沒有調節好,而且被你破壞了,那就會生病。所以佛經裏面說,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調,就有八百八十病。如果調節的好,身心會非常愉悅、舒服。所以緊身的衣服不能穿,最好穿睡衣或者寬大的衣袍。簡單地說,坐禅的時候如果褲帶系得太緊,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氣脈打通的過程中,整個氣在人體中不斷地輪轉,在輪轉的過程中,這裏卡住通不過去,時間久了就會生病。坐禅就是身心要特別放松,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堵得住它。尤其是我們初步學習,調節還不是很有辦法,這些事項就要特別注意。

   如果是冬天披著毛毯,坐到一半毛毯滑下去了,動手把它拿上來,這一座就白坐了。要有受用,結手印坐在那裏是不能動的。我們每次坐的時候都要求大家不要動,動了,這一坐就白坐了,最多讓你練練腿。就象小孩子學跑步,跑兩下是沒有實際受用的。坐禅時腿放好了以後,身體各部位就不能再動了。

   第四項: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腿、身體、衣服都調當好以後,接下來就是手的安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這個是叁昧印,是十方諸佛的共印。叁昧是什麼?就是正定,正受。正確的感受,正確的入定,是用叁昧印的。叁昧印的手印是這樣的,手指要伸直,放在上面,拇指剛剛對上,指甲要剪掉,不能戳太緊,不要用力,但也不能脫開。這個拇指一定要給它對上,右手要用點力,把手伸直,不能窩在這裏,這樣結好以後,放在左腳上,因爲左腳放在上面,牽來近身,在肚臍和肚臍下面一寸半的地方都可以。如果放得太下面容易昏沈,擡高一點也可以,這個是叁昧正印。如果換一個方法,右手在上,拇指對上,同樣的右手在上這個手印叫做彌陀印。阿彌陀佛因爲結的是念佛叁昧印,是叁昧中王,跟十方諸佛的印是相通的,這兩個印是入定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手印。大家要記住。

   人體在坐禅的時候,需要氣脈打通,叁輪七脈,左右的這兩脈互相的流通,在流通的過程中,特別是氣血通過十個指頭互相的調換,我們把手放在這裏,拇指把氣血互相貫穿,所以要對上號。如果對不上號,就象打山洞,這裏打過去,那裏打過來,錯路而過就白打了。坐的好氣脈發動會有感覺,兩個拇指好象粘在一起,甚至你感覺想拉都拉不開,當然用力拉是可以的,這個時候說明氣脈已經在啓動。所以我們在坐的時候,這個手掌最好是伸直,放在那裏,這樣很平的端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五項: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魔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一般的坐法,腿盤好了以後,衣服被子都弄好了,要順時針轉叁圈,然後再逆時針轉叁圈,每一次都轉到極限,直至會摔倒了再轉回來,然後是往後仰,往前靠再叁次,然後是左右運動,再看看上下左右怎麼晃也不會倒了,四平八穩。這個時候身體的感覺就是腰直胸不挺。如果我們的脊椎骨歪在那裏,氣脈就不能打通,太聳了又會傷氣,感覺特別累,氣脈也會受影響。所以坐禅的時候,背椎骨一定要直,但是背椎骨一直就容易高高的聳立起來,所以就是告訴我們“腰直胸不挻”,這樣很自然的放松就容易入定。如果腰挺不直,最好買一個背夾把它夾起來,不能太緊,感覺自己腰直了以後,含胸,不要挺胸。含胸是什麼意思?兩個手臂稍微往前靠一點,然後很自然的放下來。太極裏面叫含胸撥背,胸要含著,背要挺撥,這個是坐的身體狀態。

   第六項: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坐禅時頭要垂直,鼻尖跟肚臍也要相垂直。相垂直的意思是不能左右歪,有些人坐在那裏頭總是習慣的歪著,要感覺自己頭已經正中了,不能太低,不能太仰,也不能太往前靠,否則跟肚臍不對正,跟肚臍應該是垂直相對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不偏不斜。

   第七項: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叁。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當我們把身體坐端正之後,接下來就要把氣吐好。氣怎麼吐呢?因爲剛剛坐下來,濁氣很多,五濁惡世嘛,一定有很多惡濁的不如意之事。平常的煩惱呀,思慮呀,身體的疲倦呀,要觀想身體中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就是渾濁之氣,想辦法把它吐掉。吐是吐氣,張開口,把氣慢慢的吐出去,不能太急,慢慢的放出去。觀想自己從頭到腳整個身體中,所有的濁氣全部放出去,像煤氣罐的氣給放掉一樣,或像塑料袋裏面的垃圾全部拿掉。特別是身體不好的人,如果頭痛,就觀想頭上有很多灰黑的不清淨的濁氣,在那個病竈的地方,慢慢集中到嘴巴裏再慢慢的吐出去,吐的時候要觀想:這口氣出去之後,身上的濁氣全都吐完了。吐氣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氣已經吐完了,要收氣了,卻還有一半濁氣留在裏面,再收回來那就白吐了,這個觀想很重要。  

   有一次我喉嚨裏忽然有一個腫塊,拇指那麼大,很痛很腫,師父告訴我,不妨用佛法來觀照一下。他叫我把鞋子脫了站在水泥地上,閉上眼睛,手垂下來,吸氣的時候,想到十方諸佛的光明從我的頭頂射進來,照耀著我的整個身體,那些光束象針一樣都刺到腫塊的地方,把裏面的膿血全都刺破。呼氣時,觀想膿血的地方都是灰氣、濁氣、黑氣從腳底心出去,這樣吸進來的是光明,呼出去的是渾濁,站在那裏兩個小時不要動,一直觀想。上午觀想了一坐,下午觀想了一坐,四個小時,第二天就軟化不痛了。所以心力是不可思議的。

   坐禅也有這個效果,入坐之前,觀想我們身上的濁氣,包括我們的愚癡、暗昧,平常造作的惡業,各種不如意的事全部慢慢的呼出去,呼完以後覺得身心爽快了,什麼都沒有了。出氣的時候是綿綿而出,很慢很細,不是一下子就出完的,更不能聽到有聲音吹出來。這個氣出完之後,感覺濁氣已經放完,趕緊把口閉起來,不能讓它再返回來。然後用鼻子把清氣再輕輕的吸納進來,同時觀想叁寶智慧的光明沐浴著整個身心。環境好的地方,觀想大自然,各種氧氣,有益身心的氣體,從全身的毛孔進來,雖然是從鼻子觀想納氣,但是要觀想全身的毛孔把這些氣吸進來,充盈著整個身體。第一次做完以後感覺還不過瘾,可以連做叁次,不能長期做。長期做會變成練氣功,練氣功的人一大早跑到空氣好的地方,在那些有靈氣的大樹底下,伸開手臂,然後就觀想著吐出去的都是濁氣,吸進來的都是靈氣,這麼觀想對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好處的。但我們坐禅的目的不只是讓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開智慧。

   身體調好之後,還有兩個附加內容比較重要。 

   第一個附加內容: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腭。

   氣呼吸完了以後,把嘴巴閉上,這個狀態就是嘴巴和牙齒剛好粘住,很自然的,不要閉的太緊,舌頭和牙齒也一樣,很自然的放在那裏。關鍵是舌頭要頂著上腭,舌尖頂著門牙的牙根那個地方,輕輕的頂在那裏。

   從坐禅的角度來說,地水火風得到調節,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口水越來越多,舌頭不頂著上腭,口水就會從兩個口角流下來,特別是昏沈的人,口水容易往下流。如果舌頭舔在上腭,口水自然會流在喉嚨中,這個叫甘露。坐禅坐得安靜舒服時,口水是甜的。上火時嘴巴很苦,如法的坐禅,一個小時坐下來,嘴巴就不苦了。所以口水要把它咽下去,不注意的時候它自然會咽下去,注意了反而覺得口水多。感覺口水多實際上是心散亂,心不在法中而在口水中,所以覺得它多。只要舌頭點住上腭就沒事了。

   另外,舌頂上腭爲什麼很重要?因爲身體有各種經絡脈絡,藏傳佛教要打通叁輪七脈,佛教雖然不重視氣功但它重視身體的調節,既然身體由各種經絡組成,如果氣脈貫通了,地水火風自然得到調節。我們的身體按中醫的說法,主要是陰陽五行,從經絡學來說,主要是任督二脈。任脈從會陰開始,前面小腹肚臍裏面,一寸到一寸五的地方,經絡所統攝的是我們前面的腑髒和腹部,屬于人體的前面部位,主陰氣。任脈從會陰一直上來到喉嚨、舌尖。這是一條脈路,它廣攝人體的五髒六腑和叁焦。女衆的子宮附件等,都是任脈所主。這條脈絡打通了,整個五髒六腑上中下都非常健康。

   另外一條是督脈,也是從會陰開始,它是從背後往上走,從頭頂、頭皮裏面下來,直到門牙的牙根最中間這個地方。舌尖頂在上面是讓任督兩脈連通起來,氣脈陰陽就可以相…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五·調和身心五事——調五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