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这是身体的部分,蒲团铺好以后,如果是单盘,可以把左脚放在右脚上(右脚放在上面也可以的)。如果是双盘,先要把左脚放到上面,然后右脚再放到上面,这样放比较好。如果是散盘,就是交叉盘,那就随意,你要怎么盘都可以。建议男众最好双盘,比较平正,容易入定。因为双盘的身相是四平八稳,所以能双盘最好双盘。年轻的女众最好单盘,不要双盘,除非你从小就双盘。比如说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双盘了,一般没问题。如果是成年的时候再盘,内分泌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每个月的例假过多,会影响正常的生理状态。所以女众如果不是从小双盘,最好是单盘,后面垫高二三寸,这样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如果是散盘,在坐的过程中,脚也尽量往屁股下面拉进来一点,不要翘在外面,往里面拉一点,拉到蒲团下面来,或者往屁股下面多坐一点,这样坐容易端正。上坐的时候两个脚指尖,跟两个肩膀是平列的,膝盖宽一点,脚弯过来小一点,两个脚一上来,正好和两个肩膀是呈平行的状态,所以跟两个肩膀的骨头是齐平,这是脚的姿势比较准确的坐法。
第三项: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腿盘好以后,裤带、衣带要给它们宽松,为什么要宽松呢?坐禅的特点是把我们身心的四大地水火风进行调节,调节的好就进入禅定,调节不好就进不了禅定。如果地水火风不但没有调节好,而且被你破坏了,那就会生病。所以佛经里面说,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调,就有八百八十病。如果调节的好,身心会非常愉悦、舒服。所以紧身的衣服不能穿,最好穿睡衣或者宽大的衣袍。简单地说,坐禅的时候如果裤带系得太紧,有经验的人就会发现,气脉打通的过程中,整个气在人体中不断地轮转,在轮转的过程中,这里卡住通不过去,时间久了就会生病。坐禅就是身心要特别放松,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堵得住它。尤其是我们初步学习,调节还不是很有办法,这些事项就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冬天披着毛毯,坐到一半毛毯滑下去了,动手把它拿上来,这一座就白坐了。要有受用,结手印坐在那里是不能动的。我们每次坐的时候都要求大家不要动,动了,这一坐就白坐了,最多让你练练腿。就象小孩子学跑步,跑两下是没有实际受用的。坐禅时腿放好了以后,身体各部位就不能再动了。
第四项: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腿、身体、衣服都调当好以后,接下来就是手的安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这个是三昧印,是十方诸佛的共印。三昧是什么?就是正定,正受。正确的感受,正确的入定,是用三昧印的。三昧印的手印是这样的,手指要伸直,放在上面,拇指刚刚对上,指甲要剪掉,不能戳太紧,不要用力,但也不能脱开。这个拇指一定要给它对上,右手要用点力,把手伸直,不能窝在这里,这样结好以后,放在左脚上,因为左脚放在上面,牵来近身,在肚脐和肚脐下面一寸半的地方都可以。如果放得太下面容易昏沉,抬高一点也可以,这个是三昧正印。如果换一个方法,右手在上,拇指对上,同样的右手在上这个手印叫做弥陀印。阿弥陀佛因为结的是念佛三昧印,是三昧中王,跟十方诸佛的印是相通的,这两个印是入定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手印。大家要记住。
人体在坐禅的时候,需要气脉打通,三轮七脉,左右的这两脉互相的流通,在流通的过程中,特别是气血通过十个指头互相的调换,我们把手放在这里,拇指把气血互相贯穿,所以要对上号。如果对不上号,就象打山洞,这里打过去,那里打过来,错路而过就白打了。坐的好气脉发动会有感觉,两个拇指好象粘在一起,甚至你感觉想拉都拉不开,当然用力拉是可以的,这个时候说明气脉已经在启动。所以我们在坐的时候,这个手掌最好是伸直,放在那里,这样很平的端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五项: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魔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一般的坐法,腿盘好了以后,衣服被子都弄好了,要顺时针转三圈,然后再逆时针转三圈,每一次都转到极限,直至会摔倒了再转回来,然后是往后仰,往前靠再三次,然后是左右运动,再看看上下左右怎么晃也不会倒了,四平八稳。这个时候身体的感觉就是腰直胸不挺。如果我们的脊椎骨歪在那里,气脉就不能打通,太耸了又会伤气,感觉特别累,气脉也会受影响。所以坐禅的时候,背椎骨一定要直,但是背椎骨一直就容易高高的耸立起来,所以就是告诉我们“腰直胸不挻”,这样很自然的放松就容易入定。如果腰挺不直,最好买一个背夹把它夹起来,不能太紧,感觉自己腰直了以后,含胸,不要挺胸。含胸是什么意思?两个手臂稍微往前靠一点,然后很自然的放下来。太极里面叫含胸拨背,胸要含着,背要挺拨,这个是坐的身体状态。
第六项: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坐禅时头要垂直,鼻尖跟肚脐也要相垂直。相垂直的意思是不能左右歪,有些人坐在那里头总是习惯的歪着,要感觉自己头已经正中了,不能太低,不能太仰,也不能太往前靠,否则跟肚脐不对正,跟肚脐应该是垂直相对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不偏不斜。
第七项: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当我们把身体坐端正之后,接下来就要把气吐好。气怎么吐呢?因为刚刚坐下来,浊气很多,五浊恶世嘛,一定有很多恶浊的不如意之事。平常的烦恼呀,思虑呀,身体的疲倦呀,要观想身体中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就是浑浊之气,想办法把它吐掉。吐是吐气,张开口,把气慢慢的吐出去,不能太急,慢慢的放出去。观想自己从头到脚整个身体中,所有的浊气全部放出去,像煤气罐的气给放掉一样,或像塑料袋里面的垃圾全部拿掉。特别是身体不好的人,如果头痛,就观想头上有很多灰黑的不清净的浊气,在那个病灶的地方,慢慢集中到嘴巴里再慢慢的吐出去,吐的时候要观想:这口气出去之后,身上的浊气全都吐完了。吐气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气已经吐完了,要收气了,却还有一半浊气留在里面,再收回来那就白吐了,这个观想很重要。
有一次我喉咙里忽然有一个肿块,拇指那么大,很痛很肿,师父告诉我,不妨用佛法来观照一下。他叫我把鞋子脱了站在水泥地上,闭上眼睛,手垂下来,吸气的时候,想到十方诸佛的光明从我的头顶射进来,照耀着我的整个身体,那些光束象针一样都刺到肿块的地方,把里面的脓血全都刺破。呼气时,观想脓血的地方都是灰气、浊气、黑气从脚底心出去,这样吸进来的是光明,呼出去的是浑浊,站在那里两个小时不要动,一直观想。上午观想了一坐,下午观想了一坐,四个小时,第二天就软化不痛了。所以心力是不可思议的。
坐禅也有这个效果,入坐之前,观想我们身上的浊气,包括我们的愚痴、暗昧,平常造作的恶业,各种不如意的事全部慢慢的呼出去,呼完以后觉得身心爽快了,什么都没有了。出气的时候是绵绵而出,很慢很细,不是一下子就出完的,更不能听到有声音吹出来。这个气出完之后,感觉浊气已经放完,赶紧把口闭起来,不能让它再返回来。然后用鼻子把清气再轻轻的吸纳进来,同时观想三宝智慧的光明沐浴着整个身心。环境好的地方,观想大自然,各种氧气,有益身心的气体,从全身的毛孔进来,虽然是从鼻子观想纳气,但是要观想全身的毛孔把这些气吸进来,充盈着整个身体。第一次做完以后感觉还不过瘾,可以连做三次,不能长期做。长期做会变成练气功,练气功的人一大早跑到空气好的地方,在那些有灵气的大树底下,伸开手臂,然后就观想着吐出去的都是浊气,吸进来的都是灵气,这么观想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我们坐禅的目的不只是让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开智慧。
身体调好之后,还有两个附加内容比较重要。
第一个附加内容:次当闭口唇齿纔相拄着。舌向上腭。
气呼吸完了以后,把嘴巴闭上,这个状态就是嘴巴和牙齿刚好粘住,很自然的,不要闭的太紧,舌头和牙齿也一样,很自然的放在那里。关键是舌头要顶着上腭,舌尖顶着门牙的牙根那个地方,轻轻的顶在那里。
从坐禅的角度来说,地水火风得到调节,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水越来越多,舌头不顶着上腭,口水就会从两个口角流下来,特别是昏沉的人,口水容易往下流。如果舌头舔在上腭,口水自然会流在喉咙中,这个叫甘露。坐禅坐得安静舒服时,口水是甜的。上火时嘴巴很苦,如法的坐禅,一个小时坐下来,嘴巴就不苦了。所以口水要把它咽下去,不注意的时候它自然会咽下去,注意了反而觉得口水多。感觉口水多实际上是心散乱,心不在法中而在口水中,所以觉得它多。只要舌头点住上腭就没事了。
另外,舌顶上腭为什么很重要?因为身体有各种经络脉络,藏传佛教要打通三轮七脉,佛教虽然不重视气功但它重视身体的调节,既然身体由各种经络组成,如果气脉贯通了,地水火风自然得到调节。我们的身体按中医的说法,主要是阴阳五行,从经络学来说,主要是任督二脉。任脉从会阴开始,前面小腹肚脐里面,一寸到一寸五的地方,经络所统摄的是我们前面的腑脏和腹部,属于人体的前面部位,主阴气。任脉从会阴一直上来到喉咙、舌尖。这是一条脉路,它广摄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三焦。女众的子宫附件等,都是任脉所主。这条脉络打通了,整个五脏六腑上中下都非常健康。
另外一条是督脉,也是从会阴开始,它是从背后往上走,从头顶、头皮里面下来,直到门牙的牙根最中间这个地方。舌尖顶在上面是让任督两脉连通起来,气脉阴阳就可以相…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五·调和身心五事——调五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