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2▪P3

  ..續本文上一頁不舍……,你不能說我通達般若,不要六度了;不可能的,它是要具足的。所以般若爲智慧,智者就是製止的意思,止就是定的意思,過去參禅人啊坐在哪個地方,止是俗谛啊,止,定在哪個地方,過去我了參過一段時間的禅,走走走,走到一定的時候面前是一片牆壁,參了一定的時候,念我是誰?走走走到最後面是一片牆壁,怎麼闖都闖不過去了,其實我那時候就是沒有慧,你知道吧?有了慧就過去了,爲什麼呢?你只要把對立的我消掉了就可以了,因爲那個闖不動的牆壁就是我自己啊。我那個銅牆鐵壁啊,只要你自己跟它同體你就過去了,但是我老是跟它闖啊闖啊,闖得頭破血流也闖不過去。現在很多的禅合子爲什麼闖不過去?他那個覺跟那個一念之間不能相應,他沒有慧的力量。其實你停下來不闖,然後照住自己等待,等待慧現前。一旦慧出來以後呢,你自己照融化了以後,立即跟牆壁同爲一體,你就過去了。所以那個時候,整個虛空就粉碎掉了,你本來面目就現前。現在人沒有這個耐心,看到銅牆鐵壁闖不過去,然後等待一下,哎呀,等的時間太長了,坐不下去了。爲什麼坐不下去了呢?並不是他沒找到,他是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照,沒有耐心觀,他把他自己照住,照就是觀的力量。你要把它照住,你自己把自己照住,不跟它犟,等待,一直等一直等,有一天你就過去了,這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熏習,就像我們講般若智慧一樣。你的六度波羅蜜,你不斷的住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裏面,不斷的等待,不斷的等待,你不斷的安住在那個地方,你不要想什麼東西,六度自然就具足。慢慢慢慢的你就從六度裏面過去了。如果你沒有耐心,你動不動血液循環,流動啊,激動啊,好像我得到什麼東西了,那種激動的狀態,然後産生一種感情,情感上的東西,並不是“降伏其心”,是你的心在躁動。我們聞到般若之後,要有一個強烈的等待。所以呢,真正的聞到金剛經以後啊,讓自己徹底的調服了,讓自己慢慢靜等,讓自己徹底的安住在降伏其心裏面,並不是沒有念頭。

  比如我做香燈師或者我掃地、燒飯,你就像一個打工的一樣,你沒有般若智慧的念頭在那個地方,那你就麻煩了。般若還要,做事情還要做,般若還要相應。你不斷的在做,但是般若還在上面住著,一點都不動,一點都不變,萬事不變,叫做“斷四相,解百非”,一切是非不現前了。四相沒有了,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顯現,安住在那裏。並不是嘴巴上說一下而已啊,並不是打一個信心給我就可以了,是你事實上你的眼睛你的身心産生一個強大的轉變,安住在那個法上面,然後自己非常寂靜。過去一個祖師在寺廟裏面,他一直安住在般若智慧裏面,他在廟裏住了二十年,人家問他大殿的佛像是什麼樣子的,他想不起來,因爲他二十年之間沒有擡起頭來看過,二十年他沒有擡頭看過那個佛像是什麼樣子的,問他隔壁是什麼人,他住了二十年不知道隔壁住的是什麼人,他這種力量是從哪裏來的,你想一想?那我們聞到這部經典有什麼體呢?我們不斷的在打妄想,這邊在談般若,那邊在談妄想,跟般若總是不相應。聞思修,聞到般若,思考般若,修般若,都有一個過程的,並不是聞到就算了,還要思,思是當下的意思,修就是證量的意思。修就是漸次證,證而無證,無證而證,它一直證到頭都是在無爲裏面,無爲不動,但是證量也動。比如你住在空調房裏面,你不斷的在享受空調,剛剛進來的時候心還沒降伏住。再過一段時間,慢慢的涼快一點,再過一段時間,心裏又冷起來了,再過一段時間,空調要不要無所謂了,達到你自己自然的狀態。你想一想,空調變了嗎?它的無爲體它並沒有變,但是你在變啊。這個變的體叫漸,漸而無漸,空調還是一,你受用的還是一,但是你的身體在變。你的身體先是布施圓滿了,不生分別了就是布施;持戒圓滿了,把你無始以來的習氣給除掉了;忍辱圓滿了,忍而無忍,得叁法忍了,心忍得心歡喜,我慢心已經沒有了,法忍一切圓滿,一切是圓的不是方的了,對外面的攻擊,是非相已經沒有了,到了無生法忍的時候,就是沒有我沒有法了,達到圓融的境界,沒有忍了。再修一段時間,就是精進,一直在住著,你心裏面跟佛是無二了,你的功德已經慢慢圓滿了,空調也圓滿了,你跟它已經圓融一體了,你到最後面你想不到這是空調了。先剛剛進來的時候,一看,哦,空調在吹風。到後面聽講法的時候,你還有空調的這種意識嗎?啊,原來空調也沒有了,我也沒有了!到後面就叫精進。精,就是跟法相應故;進,就是在你心中相續故,叫精進。然後禅定現前,定是佛性現前,外不動相爲禅,內不動心爲定,禅定現前,禅定是以般若爲力。到最後面,全是空調了,這個世界就是空調了,空調現一切法,一切法現空調,空調爲根,爲本。因爲空調故,我們産生種種變化,種種變化的德,都來自于空調。所以空調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空調,後來就變成一個空調,什麼都沒有了,就是一個大圓鏡智。所以,六度波羅蜜它一定在心中相續出來,都是因爲般若的力量。在漸次上面,漸而無漸,無漸而漸,從我們肉眼上可以看得到的,以肉眼人眼能看得到我們相上的變化,肯定會産生變化。如果不産生變化,這個般若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修,要看到我們的變化。所以,大家感覺到自己有變化沒有?這個很重要。如果你覺得沒有變化,還是那個樣子,那就挺麻煩的,不過心中能回憶一下也好。

  般若叁義:一個是文字般若,就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文字般若。我們思維阿彌陀佛名號,叫觀照般若。禅宗裏講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還是文字,他講“念佛是誰?”這個就是敲門磚,而這個敲門磚就是文字。還要參個念佛是誰啊,找我本來面目啊,這個就是文字。依文字而立,文字是教啊,教是顯理、顯體。一切文字的目的,比如說桌子,所謂桌子並非桌子,是名爲桌子。我講的這個字,並不是桌子,我講的桌子是這個桌子。但是呢,我講的這個桌子從口上說出來,然後你看到這個桌子,我講的是這個桌子(指桌子),就是講實相。我不通過講的話,大家就不知道了。所以呢,我講是爲了顯實相。過去講不立文字,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于這個相。還有一個不立文字,最究竟的不立文字,就是你講話的那個聲音裏面,文字裏面沒有文字。比如有余涅槃、無余涅槃、自性涅槃和常住涅槃,在自性涅槃的體裏面,本身就具足了空有不二的法,一切法皆清淨故,清淨本體是一不是二。從無爲裏面講,法界的本體是清淨的,比如誰在說我對不起我,那你就沒有般若智慧。因爲般若智慧是怎麼觀察呢?哪個人說我的時候,那個聲音是什麼?聲音無所住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這個聲音無所住,它就是清淨的,我一觀清淨之體,那就是般若相應的。就是此心此體,啊,原來跟實相相應的,這個體就是清淨的。如果跟實相不相應,那體就是煩惱的。那爲什麼這件事情會引起你的煩惱?因爲跟實相不相應啊。那爲什麼跟實相不相應呢?你不知道那個實相啊,你不知道那個實相的體啊,你只看到相啊,你只看到那個罵我的體,你沒看到罵我的本體還是清淨的。如果你觀察得非常迅速,我不是講要思考嗎?思,就是對一切事你都含在那個地方。過去人修行啊,一聽這個道理,他有強烈的菩提心生出來,知道煩惱就是清淨,生死即是涅槃,生滅就是涅槃的自性,了解這個法界都是生滅的,生滅必有自性的清淨在,清淨一體平等相,一切差別相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差別相,差別相不離開平等,平等不離開差別。

  菩提心就在平等相上面,生死心就在煩惱相上面,那我菩提心生出來了,我勇猛的菩提心生出來了,我立即抓住菩提心,抓住清淨體,隨時隨地都觀察,觀察諸法之本體,諸法之實相,諸法之清淨,諸法之涅槃。你一天到晚住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四威儀要具足,金剛經不管怎麼講,講法性,如果你四威儀不具足也很難觀得到。爲什麼呢?你扭著腰,你跳著舞,眼睛東看西看的,你怎麼跟般若相應呢?你跟妄想相應,你怎麼跟般若相應?四大威儀要具足。過去我在東林寺看到一個人,他聞到般若以後呢,他就靜下來了,他就克製自己眼睛不能看七尺之外,耳朵聽到的聲音不斷的觀察平等之相,然後看到一切實相平等故。因爲他心收起來了,他一直走啊走啊,一直走一直走,忍不住想看,他就拉回來,大家試試看,我過去都做過的,我用一天的時間來試驗自己。就是用一天的時間,我什麼都不做,因爲我在東林寺我是最方便不用做事,除了念佛堂念佛之外,其他都是我的時間,除了看書之外就自己行持。我就發心,從清早起來,我眼睛就垂下來,然後一直克製自己,一直看七尺之內,我一直觀察,這樣一天下來,哇,那個心非常的清淨,真的很清淨啊!爲什麼呢?你眼睛不要到處亂看一定會得到清淨的,四大威儀具足。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眼睛是半垂呢?眼睛半閉半睜的。他一個眼睛閉下來,半邊眼睛看人,是爲了發菩提心,半邊還是住在禅定之中,我們比丘四大威儀裏面有這一條,眼不看七尺之外,跟人在一塊講話的時候不超過七句,不多講話,用心辦道,哪有一天到晚坐在那裏聊天聊半天的?過去真正用功辦道的人,不會跟人家聊天。特別是女衆坐在一塊聊個半天,講啊講啊,不知道講什麼東西,不講心裏就難過。你爲什麼不是守在道上面呢?她守不住。她眼睛不看就特別的難過,看慣了;耳朵不聽人家講話,耳朵就特別難過;鼻子要不聞到香味,鼻子就難過;嘴巴要不講人家是非,嘴巴就難過;身體要不去唱下歌跳下舞,身體就難過;她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就亂了。這個身體亂,關系到我們的心就亂了。心一亂,般若就不會現前。你心住在妄上面,看到一切相皆是虛妄,你老是住在妄上面,那怎麼去修道呢?你想一想。因爲你心不住在般若啊,你怎麼去修行呢?所以這種修行,說難也難,說易又易。所以我們現在大乘的佛教,老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隨便的過一過就算了。按照金剛經來講的話,金剛經完全是把握自己的心。但是我們要顯出來,了解第一義谛,我們講的目的,就是要把它顯出來,了解它,然後我們知道怎麼去修行。在小乘的有余涅槃上面,能觀察到諸法之空相,諸法之清淨,其實你也住在實相。其實我平時講法的時候,我已經把實相已經說出來了,我一直在強調,你現在看到所有的東西,它是清淨的。一切法裏面有二相,有清淨相,有差別相。心上的空與法上的空是兩回事。你住在涅槃清淨裏面,有一個清淨體,那叫有清淨可得的體,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跟實相相應,才能跟阿羅漢相應。你現在看到的清淨體是什麼?我現在跟你講叫聞法,聞到什麼呢?聞到本體的清淨故。如果你不去觀照,聞到也沒有多大的用。如果你觀察到了,就不可思議。

  我在東林寺將般若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何入定,如何敲木魚得定,如何念佛得定?

  過去一個人燒香,他把香插下去以後就入定了,他一直觀察實相就入定了,結果香倒下來燒到自己的頭都不知道。功夫用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把功夫用成這個樣子。過去我在東林寺的時候,常常入定,敲木魚敲到最後自己沒有人在敲了,不是我在敲木魚,功夫成片了。我上殿的時候,我一站在那個地方,念念念自己就空掉了,就入定了。站在那個地方,入定了以後呢,一定就是一上午,然後我沒辦法,我怕幹擾別人啊,我直接要進入那種禅定的狀態,我就悄悄的退出來,跑到東邊文殊殿那邊去,一站就是一上午。我並不是用功夫啊,是一種自然定,就進入到定裏面,是真正的定,不是克製的,沒有什麼克製的體,是自己要入定,因爲我平時打坐啊,打坐修習慣了,所以常常可以進入到禅定裏面去,那你們有沒有這種心態呢?不講你進入禅定,有沒有這種心態?或者敲木魚啊,或者打法器啊,可以進入到甚深禅定?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死死的聽住阿彌陀佛,然後念念念念,木魚一停下來,刷的一下自己進入禅定,整個虛空都變成是我的身體,我找不到了,沒有我,跟《妙法蓮華經》是相應的,山是我,水是我,山河大地都是我,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說,要用功用到位的話,常常有這種境界出現,但是我自己並沒有說自己故意去行,但是我都在日常生活中。後來我還想得這種境界,你有意去做反而得不到。這個東西是靠平時熏習般若智慧,平時跟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種種相應,種種境界一定會現前。但是不是苛求,越求越得不到,但是你無求反而得得到,這是奇怪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你要跟般若智慧相應,把般若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

  

  

《《金剛經》系列開示 1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