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1▪P2

  ..續本文上一頁特別要注意,要吃少吃淡。油放的太多了,吃了上肝火的。所以我們很多出家人容易上火的原因,可以跟飲食有關系的,是因爲那個菜裏面油放得太多。我們把那麼多油喝下去,我們肚子裏承受不了,所以傷肝上火。所以我們吃飯還是少放點油爲好,還有味精最好不要放,盡量的少放一點。

  妙法蓮華經中的密意

  金剛是什麼意思呢?經典名字是攝持整個經典的精華。比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代表法,蓮華是比喻的意思,就是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因爲《妙法蓮華經》講叁乘佛法啊,叁乘皆是一乘無上乘,是故叁乘就是佛乘。叁乘就好比是花,有花必有果,就是佛乘。因果是同時的,用蓮華來比喻妙法,妙法叫做因果,代表蓮花,蓮花是因果同時的,是故妙法是因果同時的。果是佛,因是叁乘,叁乘即是佛,佛就是叁乘,是因果同時,是表法的。這部經典其實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說:善哉善哉,大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分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釋迦牟尼佛出世因緣,爲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讓衆生了解你現在的體,悟到金剛本意,或者悟到妙法蓮華經。什麼叫開佛知見呢?法界猶如蓮花。什麼叫悟佛知見呢?要明了此世界就是蓮花。不墮叁惡道六趣裏面去,進入到叁乘裏面來,先要知道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就考慮到我汙染的心到底是不是虛妄的心。不汙染的心是什麼?是叁乘,而叁乘是什麼?大乘、小乘、中乘。小乘即阿羅漢,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每個人本來具足佛寶故,具足清淨之妙法故,生死即是涅槃故。二乘就是緣覺菩薩,每個衆生具足無量功德故,具足無量德行故,具足無量寶藏故,具足無量清淨行、功德行、六度行,是我們體性中本來具足。比如,持戒,我們心中有持戒功德;布施,我們心中有布施功德;忍辱,我們心中有忍辱功德;禅定,我們心中有禅定功德。六度波羅蜜的功德,並不是外來,是內心本來具足故。我們修六度萬行的時候,持戒、忍辱、精進是我們本來自性、法身的本體裏面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行六度波羅蜜的時候,就是菩薩,出汙泥而不染著故。還有因緣乘,我們此世界本來空故,在此世界緣起故,體性空故,這是我們自性中本來的一個體。所以《妙法蓮華經》講小乘、中乘、大乘,無非是佛第一乘、無上乘。無上乘是代表果,叁乘是代表花,花即果,果即花,是花果同時,所以也是講金剛般若,跟金剛般若一點差距都沒有。

  如果你把《妙法蓮華經》搞懂了,其實金剛經也就懂了,金剛經也是講這個,也是講因果同時,也是講諸法實相,也是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應無所住呢?是蓮花。什麼叫而生其心呢?是果。因果是同時的,應生其心就是佛果,應無所住是爲妙花,因爲一切諸法本來無染故,本來清淨故,本來具足故,本來自在故。我們現在看到的法界,本來是這個體本來無住。應生無所住的心,法界平等。你這個一心出來,蓮花即生,這個時候生種種妙德,德就出來了。所以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就是妙法蓮華經的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什麼叫開佛知見?過去心。什麼叫悟佛知見?現在心。什麼叫入佛知見?未來體。現在、過去、未來。什麼叫開佛知見?當下體。什麼叫悟佛知見?當下覺。什麼叫入佛知見?當下空、無我,當下圓滿,當下入體,就是離心當下生信、淨信。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當下體、當下覺、當下入。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體。可以看出兩經講得不一樣,但是經體是一樣的,相上不一樣。它講叁乘會于一乘,大乘、小乘、中乘,還有無上乘,無上乘就是叁乘,叁乘就是無上乘,一個講因,一個講果。金剛經裏面不是這樣講法。《無量壽經》是獨名,《佛說無量壽經》是雙名,有人人說、法喻說、喻法說。《金剛經》叫喻法說,喻就是金剛,法就是般若,說我們的本來面目。《妙法蓮華經》是法喻說。

  這是《金剛經》的通別之說,就像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爲別法,佛爲通法。都叫佛,我們都叫人,但是每個人的名字都不一樣,叫別,其實都是人,所以人是通法,名字叫別法。這跟佛經有不同的地方,因爲每尊佛都不一樣,每尊佛願不一樣,但是呢我們從這裏面我們的究竟體還是一樣的。但是我們世間人的通別跟佛的通別就有差別了。因爲我們是虛妄的,我們這個別會生種種煩惱。同樣是人,但是我們每個人講話每個人都聽不懂,我們不了解對方的心。所以你講的法你講什麼他也不知道,他講什麼你也不知道,不能通。我們凡夫迷惑的人看經典一定要看佛經,別的書籍不可能通達的。佛陀本身就是通的,如果你把外道的書拿過來看,這個肯定是有問題的。我們這個覺悟後的體,我們可以說它是一樣,因爲房子凳子都是一樣,爲什麼那個就不一樣呢?但是我們在沒有悟道之前,在事上來講,我們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我們講經的功德,和講是非的功德,絕對是不一樣的。比如我現在不殺生,持戒不殺生和而我現在本身不殺生,這是一樣嗎?絕對不是一樣的,持戒是持戒的功德,不殺生是本性德,持戒叫願德。比如你殺人是犯本性德,如果你持戒後再殺,就犯願了。犯願德過失和犯本性德過失,哪個大?犯願的過失肯定大。犯願的過失就是你發了這個願,你把它毀掉,就像你把地球給毀掉一樣。但是性德裏面,比如我罵你或者殺生,就像你把水裏的月亮給殺掉,水裏的月亮本來就是假的。所以我們本性裏面的業和願裏面的業,大願之業是不可思議的,本性中之業同願之業絕對不一樣的。如果你要持戒而不犯戒的話,你這個戒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如果你受菩薩戒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如果你要發菩提心成佛的話,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如果你誹謗阿彌陀佛就像毀掉太陽一樣。如果你誹謗菩薩道,你就像毀掉月亮一樣,把月亮給毀掉了。如果你誹謗一個持五戒的人,就像把天上的星星給毀掉了。如果你誹謗沒有持戒的人,就像破壞水裏面的月亮一樣,其實水裏的月亮是一個空業。什麼叫業?業是空的。業爲什麼能滅得掉?業是空的體。如果你一念金剛般若,可以滅無量業,但是願是滅不掉的。以金剛心可以增長我們的願的功德,令我們的功德更加圓滿。比如我們持五戒,我們發了願,但是我這個持戒不圓滿啊,但是你念金剛經就不一樣了,使你不圓滿的戒變成圓滿的戒。它能增長我們願的功德,不會把我們願的功德給毀掉。就像我們在寺廟供養佛和在世間做善事,那是差別很大了。因爲在叁寶面前,有信仰的和沒信仰的不一樣,有持戒的和不持戒的不一樣。比如持菩薩戒,一念遍十方;持五戒,就一世。你不受戒,就同水裏面的月亮一樣,只能有一點福田而已。

  這個願有自性願,有他願。就是說,我自己發願也可以或依它願和依自性願,比如我在佛面前受八關齋戒自己在房間裏念,比我在師父面前、叁寶面前受八關齋戒,有師父印證有師父迎請然後受八關齋戒,這個功德相當于一半。就是你在家裏房間裏受的功德,一千分裏面只能有五百分功德。如果你在出家人面前受八關齋戒,那是千分之千的功德,一千分就是一千分,是圓滿的。如果你不在出家人面前去受戒,你自己獨受戒,只能是一半的功德。跪在師父面前,就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面前說:世自在王如來你在上,我在下,我今天發大誓願,發四十八大願,他沒有說自己到房間裏去發願。有人在房間裏寫上,我發了四十九願,多少多少願,自己在房間裏絞心腦力的寫文章,然後寫出來在外面到處亂發。雖然心是好的,其實發願在證量上面,在大德面前,或者說沒有佛在世時,我今天在寺廟大殿裏面跪在那個地方,我認真的來發願。爲什麼我們受戒的時候要二十個清淨的大德?在他們面前發願?你一個人跪在房間裏,我要受比丘戒,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啊?爲什麼要那麼多人啊?一個人講一下不就可以了嗎?幹什麼要那麼多人呢?這其實是一種隆重的狀態,有證明人,證明人非常重要。所以發願,你坐在房間裏發願沒有多大的用,應該在大衆面前發大誓願,在佛面前發大誓願。你像八地菩薩在十方諸佛面前發大誓願,發願來救度衆生,他們都是以現量真實的體,不是虛妄的體。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很多東西是虛妄的,都是僥幸,嘴巴上在發願。我們天天在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我們有幾個人真正的想到衆生無邊誓願度呢?你看到螞蟻蚊子啪的一下就把它打死了!還衆生無邊誓願度呢!看到這個瞋恨那個不喜歡,動不動稍微說你一句不好的話,你就煩惱的要命,還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看一部經典就難過的要命了,還法門無盡誓願學,還看多少部經典,覺得這個也多了,那個也多了。你看過去的祖師大德,華嚴經、法華經都把它背下來。有些佛學院的學生,把楞嚴經都給背下來了。還有很多婆婆把無量壽經背下來,這是不可思議。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就告訴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但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呢?如果就是這樣念南無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難道我們還不信嗎?爲什麼要講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呢?爲什麼把這麼多經典講完以後,才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不會隨意講的,無緣無故跟你講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要你去信。是你前面有因在那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了叁藏十二部,講到最後面要你來信南摩阿彌陀佛,要你來信無量壽經。而無量壽經跟叁藏十二部是吻合的。真正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開顯出來,講到最後面他沒有講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而講我們具足十念,念什麼東西?從無量壽經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到。從頭到尾沒有叫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我們到現在還不知道念什麼。無量壽經沒有叫我們念阿彌陀佛,但是爲什麼我們現在能夠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呢?是因爲《佛說無量壽經》。什麼叫無量壽經?叫立名無量壽,是叫“立名”,意思告訴我們,他是立了一個名字而已,它的含義並不是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叫我們會到無量壽經裏面去。然後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沒叫我們天天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不會經義,往往把那個南摩阿彌陀佛變成數字在念,跟金剛經往往不能相應的原因。沒有智慧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學什麼法門呢?一切法皆是一法,一法皆是一切法。如果你把金剛經搞懂了,一切法學無障礙,在你心中一點障礙都沒有。你要持咒也可以,你要修密也可以,你要參禅也可以,要念佛也可以,念佛就是參禅,參禅就是念佛,念佛就是持咒,持咒就是念佛,它是一體不二的。如果了解它是一體不二的,從般若智慧裏面你感受到它是一體的話,它就是一體的。

  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1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