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金剛?金剛就是我們的佛性。他可以顯現出金剛般若智慧,可以顯現出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無始以來被煩惱所侵,佛陀在世時成佛的第一句話:“善哉!善哉!大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德相。因爲我執、法執,不能證得。”我們的福德、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功德,本來就是圓滿的。就被我們的無明所侵、我們的煩惱所動。本啊,初心、初動,然後覆蓋我們本來的自性,生起了無明。那這個無明建立了種種的知見、建立了種種貪嗔癡的煩惱。然後,這種煩惱相續的執著形成了整個的十法界,而十法界裏面分出了二道:聖義谛和俗義谛。聖義谛就是四聖,大願所成就。六凡就是六道,六道包括我們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那這些道是怎麼形成的呢?有堅固的執著。因爲堅固的執著以後,形成于體。本來這個世界是沒有體形的、沒有形狀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因爲我們的意識在執著著。因爲執著越重,這個世界就越堅固、鬥爭就越堅固。所以,不執著者就天道現前,堅固執著者就地獄道現前。地獄裏面有金剛地獄,而金剛地獄也很厲害的,不是一般人能破得掉的。由于是衆生堅固的執著,並不是真的有個堅固地獄,是因爲我們內心中有個堅固的執著。

  在經典上講我們與七人共住,就是我們一個人其實分出七個人,但我們以爲是一個人。眼見色,是爲色人。耳朵聽聲音,聲音是個覺性,也是一個人。鼻子聞到香味叫識,識是一個人。所以,我們身上有七個人,但我們認爲是一個人。其實,有七個人合在一塊住著,他可放可伸可積,但我們堅固的執著好像是一個人。其實,是七種緣起和合,有七人共住。就是我們身上有七個人共住著。

  煩惱是金礦,人我山阻隔,見礦不見金,六道輪回真;見金不煉礦,終歸煩惱轉;頓漸除習氣,佛性自真顯。

  那我們到今天這個樣子都因煩惱,煩惱把我們的佛性給遮蓋了。那麼,這個煩惱是什麼東西呢?煩惱就像金礦一樣,比喻的說,在經典上面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當初的佛性是什麼呢?就好比一座山,山裏有金礦,礦裏有金子,這個山就是人我見,這個礦就是煩惱見,這個佛性在哪裏呢?在煩惱裏面。離開煩惱就沒有佛可得,因爲礦就是金啊。金不知礦,礦不知金。就是礦不知道自己是金子,金子也不知道自己是金子。因爲礦把金子遮蓋了,金子是絕對的,也不是相對的。所以,金不知礦,因爲它無知故。礦不知金,因爲它無明故。但是,金不離礦,礦不離金。要想見礦,先破人、法二執,就是人我山。那麼說我們像一座山一樣,先破人我山才能見到礦。見到礦,令礦成金,那這個礦轉過來就變成金子,知道吧?如果這個礦見到不煉的話,也不能轉爲金子啊。所以,這個礦就是煩惱,那是什麼煩惱呢?就是見惑煩惱和思惑煩惱了,就是我執與法執。我們的意識裏面有一個我執和法執産生了貪嗔癡慢疑,貪心、嗔心、癡心、慢心和懷疑心,覺者它們轉爲法身,嗔者能轉爲菩薩,癡者能轉爲化身,癡情能轉爲清靜的化身,嗔心可轉爲報身,貪心可轉爲法身。如果你不轉,貪嗔癡就是煩惱。煩惱就是叁身,叁身貪嗔癡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貪嗔癡。但是,這個貪嗔癡從哪裏來呢?貪嗔癡在人我山裏面。所以,我執跟法執如果你沒有破掉,那麼說你也不能把你的貪嗔癡轉爲清靜的法身、清靜的報身、圓滿的化身。那麼說什麼東西能把金礦的金子把它弄出來呢?我們談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什麼作用呢?般若智慧它可以使人空跟法空。比例來講:持戒、忍辱、精進,六度般若蜜,這都是舍去我們身執和法執的問題。守戒是身執,守比丘戒是破身執的。那麼,菩薩戒,心是對法執的。那這個法執破掉,就是心執破掉就是人我山就破了。那人我山破掉,那你這個礦就出來了。煉礦還有一個過程之中啊,爲什麼呢?因爲我執、法執沒有了,你不能說我現在沒有我執了、沒有了法執了,我已經清靜了,那是騙人的。這裏面你已經覺悟了這個體,就是你已經看到了金子了,知道礦裏有金子了,但你還沒有煉出來,也就是這裏面無爲而有差別。爲什麼在《金剛經》裏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然後講佛、也講菩薩,那麼都是講無爲而住。無爲就是那個金子,那個礦就是四谛法。就是那裏面很多有聲聞、佛、菩薩,並不是說你通達了智慧以後,你就可以說我已經解脫了。其實,你只是見到了,但在境界上面無爲還是有差別的。什麼無爲差別呢?如果你自己不能當下觀照,你等于是一個礦,你已經知道礦。所以,人我山確實你在知見上面破掉了,事實上你還是一個礦。只是把人我山用一種信的力量把它破掉了,人我法破掉了,但你還是住在阿羅漢那個地方。乃至于你還是有余習在那個地方,乃至于你不想做阿羅漢,還想流轉在叁界裏面。比例來講:既然你知道這個道理,但你還有強烈地我執。比例來講:如果你這個礦的金子出來了,你就是佛了。那你爲什麼不能當下就有種種變化呢?證明你還是一個礦。你可以通過經典上面的見解,你可以把我空掉、你可以把法空掉。但是,那個礦,比例來講:我覺得好清靜了,那還是一個礦,那清靜還是煩惱,證明還有我在那個地方。所以,如果你這個東西還沒有破掉,證明你還是沒有見到金子。那麼,到最後面那個徹底的金子出來了,才是見佛、才真正的是佛。那麼,現生中可以做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成佛是徹底的一空到底,不會說空個人我執,我沒有了、法也沒有了。但是,他那個礦還在。

  所以,我們爲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悟到的金剛經,今天我想了半天,我們悟到了金剛經我們還是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不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只是說把我法破了,但你金礦沒出來,你礦沒解決掉。因爲你還是個礦、你還在煩惱,因爲你還有清靜知見、還有煩惱知見。從我們內心中感受一下,不管你怎麼修,你能破除清靜之見嗎?你能破除煩惱知見嗎?你發現你還有清靜和煩惱。就是你懂得再多的道理,你還有這個清靜的概念、煩惱的概念。我們余習,佛教講余業啊,有余生死。什麼叫有余生死啊?也就是說還有習氣。這個習氣不除,就是你到華嚴境界,你習氣不除也不能親證法身。就是說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你發菩提心、你想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已,位成大覺已啊。你一受了菩薩戒就是位同于大覺,跟佛一樣。但是,你發現你的位置已經跟佛是一樣了,那你的境界爲什麼還是人道呢?就證明說你還有習氣、還在有余生死。那麼,這裏面它有一個強烈的次第在裏面,這個次第在哪裏?就是說它有一點、二點、叁點。有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還有證果過程。因爲這個過程就是煉礦、煉煩惱的礦,到了七地菩薩你才能夠作主,才能找到這個金子。這個礦已經沒有了,變成金子了,這個礦已經轉成金子了,這個礦變成純金了,那你就清靜法身現前。那麼,借金來用,借金來度衆生,純金來度衆生,金子就好比是報身莊嚴。那這個報身莊嚴能放無量光,接引無量衆生,到八地菩薩才能夠進入無余涅槃。那麼,有余涅槃,像初地跟二地,因爲這裏面講以無爲而有差別,證明說你懂得了金剛經,我們現在讀了金剛經,過去人評論金剛經,禅宗裏面叫難行道啊,叫你靠自己的力量,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那靠自己的智慧之力破除你自己的習氣。(難難在形成這種智慧之力,難不在破除習氣的過程)所以,過去的很多的祖師都講過:修行修什麼?就是破習氣而已啊。什麼叫習氣啊?我現在才知道啊。習氣就是那個金礦,就是那個煩惱礦,知道吧?人我山好破,就是那個煩惱難破。煩惱是很難破的,我們靠智慧的力量,這個煩惱、這個清靜,煩惱很難破。那我們當初是佛,因爲有礦的一念,因爲礦就是煩惱。所以,什麼叫六道輪回?就是那礦。什麼叫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那金子。什麼叫報身莊嚴?就是那金子。金不離礦,礦不離金。所以,六祖大師講: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在你沒有悟到之前、沒有開智慧之前,就是礦的作用。現在你吃喝拉撒、煩惱,都是礦的作用。這是本來具足的,在你沒有成佛之前是本來的體,它是具足了。這個礦呢是以煩惱的體,那怎麼樣的斷煩惱呢?也就是說以智慧可以斷煩惱。所以,智慧就比如說是金剛。金剛叫般若,般若他多義,翻譯成中文一般用簡單的智慧兩個字是不能解答的。一般說這個人很有智慧,那只是小聰明而已。真正的智慧很多義、非常廣。般若他能夠智慧能破煩惱,能煉礦成金。般若就是煉那個礦成爲金子,那離開礦也沒有金子可得,證明煩惱也很重要。在一部經典中我看到了,不可以離開煩惱而成佛道。因爲煩惱就是金子、是礦啊,你離開這個礦去找佛,到哪裏去找呢?你必須要把這個礦煉成金子。因爲你現在是一個礦,要把它煉成金子要靠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就不能把這個礦轉爲金子。

  所以,要怎麼煉呢?般若智慧是代表因地,我們衆生的心。《金剛經》裏講到: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爲般若波羅蜜。後面講到,以智慧到彼岸,什麼叫智慧?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尤其方便。智是慧的體,慧是智的用。體而有慧,用智不愚,體而無慧,用愚無智。講這個大家要辯解,比較很難一點。什麼叫智者?我們平時講的智者止也,與定相應的。定是跟本心相應,本心就是空性。智者止也,慧者觀也,叫止觀。止就是定,定是什麼呢?跟你本來的心是相應的,也就是說諸法空相。應無所住這叫止,而生其心叫觀。應生無所住心,在這個世間一切法,止就是定。就是本來就是空的,那空的是什麼呢?就是諸法空相。一切法是空,這個叫定的體。定叫智,光是方便,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覺性能觀察到定的體,那個光叫慧。所以,觀能起慧。念南摩阿彌陀佛,南摩阿彌陀佛名號是定的體,他是盡未來際,盡虛空遍法界…

《《金剛經》系列開示 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