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2▪P2

  ..續本文上一頁,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法身、報身都在南摩阿彌陀佛名號裏面。那麼,你這個念南摩阿彌陀佛,一個在你自己念南摩阿彌陀佛你獲得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你獲得這個定。再者說,經過阿彌陀佛名號的開顯、觀察,重重無盡的止觀。比例來講:世界平等觀,現在、過去、未來一念觀。就是現在、過去、未來是一念的壽命,證明你的這個心、十方是平等的,現在、過去、未來是一念的,這一念與佛念是不二的。你能觀察到這個念的時候,對一切衆生的生命,你就此一念觀,你自己的壽命跟佛的壽命是不二了,這叫觀;你發現這個世界平等了,這叫觀;但是這個觀跟佛的心是相應的,他這個止觀現前,慧與禅相應,就是跟心相應的,智跟定相應,叫做禅定;智慧就是禅定,定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十法界皆是一個念頭,也就是經典上面講叫正受,叁昧,什麼叫叁昧呢?正就是說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味;眼看一切色平等,耳聽一切聲平等,鼻聞一切味平等,叫正受;如果你眼睛看到色有分別,……那不叫正受,叫邪受;是煩惱之受;而正受才是智慧,有人達到這種境界,以眼耳鼻舌身意與外面色聲香味觸法的體已經不起分別了,其實那就是正受;不分別並不是說我不去見他,在分別中不起分別;那叫正受;也就是說在一切色上面,在一切聲音上面,在一切香味觸法裏面,産生正受;你看看,你是不是正受呢?如果跟正受毫無關系,哪這個般若智慧在你心中沒有納受,沒有納受就等于你沒有正思維,沒有正修,沒有正修,聞到了這個體,但是你沒有正受,哪不叫智慧;哪叫識用,意識在用;不是心在用;如果你要是心在用,就變成思考了;

  大家想一想用這種簡單的方法,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到底有沒有智慧;我們可以觀察到智慧應該怎麼用?智慧是沒有智慧之體,就是個名字方便衆生而已;智慧有體有相,體是什麼?是其本來面目,即宇宙法界的真相,相是什麼?是我們現在的觀照,是在我們心中落實,如果不能真正納受于心,這個智慧就是假智慧;現在人嘴巴上可以說智慧,但是我們的行爲上念頭上我們這個心裏的落實上面,根本就不叫智慧,所以我們往往把這個名字把懂得了一個東西,和你用心會到的這個東西,沒有認識到。如上廁所,這裏好臭啊,其實你鼻子根本就沒有用,爲什麼?跟慧不相應啊,《佛說大乘金剛經論》裏面講到金剛經的用,如果你把《佛說大乘金剛經論》看一遍,你就明白了。這是文殊菩薩問佛的,此論講得很清楚:真正通達般若智慧者,六度具足;如果不具足,比方說:眼睛見色耳朵聽聲你無分別,就等于布施,分別了就不叫布施,你說般若智慧是否具足?如果你跟分別心相應,耳朵聽到的聲音在你心中有不滿的狀態,還叫般若智慧嗎?般若智慧的實相是這個樣子的嗎?般若智慧一定要跟我們現前相應,如果不相應,般若智慧就等于白紙一張了,你就變成廢用;所以般若智慧有大用,只有用般若智慧,它目的是斷我們煩惱;般若智慧是斷煩惱的,你要用啊?他的目的是要斷我們煩惱啊,要斷疑生信嗎?斷生死之疑嗎,生信是生佛的知見嗎,如果你不斷疑不斷生死,還在煩惱裏面,什麼叫煩惱呢?眼睛貪色,耳朵貪聲,心貪清淨……不斷的貪不斷的貪,無小的貪,分別,強烈的分別,哪跟般若智慧怎麼相應呢?般若擺在一邊,只是用你的分別意識更有勁而已;有人講:我讀了金剛經後可以成佛了,他不用它,六祖大師聞金剛經後,馬上起用;用在哪裏呢?就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他十五年住在獵人隊裏面,他都是在用;一定要用,斷除他這個……念念之間跟六度是相應的。

  何謂六度?直心,你的心直接的跟佛心相應,直心就是六度,直心是道場,道場是六度具足的,如果你的直心跟道場相應,而道場是跟六度相應的,如果你直心跟佛心相應,六度自然具足,六度不具足者,不是直心,是歪心;如果跟般若智慧相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說有沒有六度在其中,真正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應的話,六度具足。什麼叫應無所住呢?後面會講到,講般若它是有這個意識,我們不要意識裏面講;因爲經典是把你後面的很多東西,提前的跟它濃縮在一個題目上面,我這樣講你心裏面有一個准備,怎麼准備呢?千萬不要說我聽金剛經,我不要頓除煩惱我就可以成佛了,哪是日本淨土真宗講的話,聽了金剛經後,你是六度具足的,菩薩道清淨心都是具足的,現在只是簡單的給你說一下,金剛經般若之意,他一定會令我們生起六度波羅蜜的體,波羅蜜是到彼岸,什麼叫此岸?什麼叫彼岸?什麼叫此國?什麼叫彼國?中間沒有般若哪來彼此呢?彼此是心啊?所謂彼者就是…也,所謂此者就是…,只是我們的心而已,所以呢西方極樂世界,

  你看:十方國土與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叫十方國土呢?十法界,我們的心在十法界裏面住,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我不舍此世界,然後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舍此心,就永遠不要到彼國去,因爲彼世界就在此世界裏面,此世界就在彼世界裏面,不舍此世界的心就永遠達不到彼世界,我們只要轉心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轉心此世界跟彼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如果你心一轉,彼世界就是此世界,一彈指就去了;所以呢此世界跟彼世界並不遙遠,所以你看“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這裏面光明與十方世界,我們現在在光明之中,大家想一想,那我們現在生的人我相從哪裏來呢?就是我的世界,但是彼世界是什麼樣呢?你看我一直強調阿彌陀佛在一切衆生心想之中,建立一切衆生差別之相,男女老少、長短高低、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裏面根本就沒有我,所以你想這都是阿彌陀佛,這叫生佛想,叫佛見;就是說你生佛見,你心已經轉到彼方去了,這個中間有個般若智慧在裏面,這個信就是般若智慧,你相信了就永遠沒有什麼地獄餓鬼畜生,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嗎?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無非是我們的心嗎?

  一念心與世界的關系,爲何說我們吃虧在一念上面?一念斷痛苦真能無生?此世界種種無非一念所牽,彼世界種種一念即可往嗎?

  那我們的心是什麼呢?我們的心多大?說大盡虛空遍法界,那是法身處,說小就在我們的一念裏邊;就是我們現在,那我們心有多大呢?就是一念,大千世界一念攝起,這一念斷掉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證明我們的心就在這一念之間,大千世界都在這一念之間,它是平等的;我們這一念斷什麼北京沙河九江南昌啊,(這些東西呢都在我們一念中攝起的),全部不存在了;這個念有多小呢?你一根針都插不進去;那麼說我們心裏在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心呢就是那一念的識非常的小,這一念小但能造無量業障,心外是什麼?我們這一念覺念本來是虛妄的,小到最後面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是有這一念的執著,這一念的執著叫我執,但是這個我執有多大呢?非常非常的小,小到什麼呢?小到這一念之外全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此方國土,彼方國土,彼方國土就在我念的一刹那,我們不能往生,就是因爲這一念沒有斷,這一念一斷掉,這個世界馬上轉爲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吃虧就吃虧在這個小小的一念上面。你的哪個識就靠這一念,我們流轉叁界,在地獄餓鬼畜生不管是哪一道,都是在這個念裏邊,(都是我們的心念與其完全相應後的事情),過去的已經沒有了,未來的看不見,痛苦過去了,過去了痛苦就沒有了,你回憶的痛苦,不是痛苦還在哪裏,是你有個念念著痛苦而已;你這一念斷掉了,痛苦也就沒有了;你再大的痛苦,癌症或是什麼重病,當這一念沒有的時候,你會有什麼痛苦呢?你只要有此一念在,你癌症啊、兒子孫子啊,便都顯現便都存活了。所以種種痛苦都依此念而存,都依此念而續,一念斷痛苦無生,你萬分的痛苦不也只此一念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爭名奪利、吃喝嫖賭、殺盜淫妄,種種事情無非此一念所牽而已,所以爲此一念……這一念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它不過是個了不可得的東西,我們爲此一念千辛萬苦的再做,在勞累,大家想一想菩薩利用這一念在利益衆生、成等正覺,我們利用這一念造種種惡業,這一念在微塵中,以後你到了哪個地方,誰能找得到你啊?在這個大千世界裏面找到一念針?就象這根針掉到大海裏一樣,誰能找得到你呢?我們就象哪個一念,我們的生命就是哪一念,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我們的身體都不屬于我們所有,一旦離開我們身體你這一念識到哪裏去?誰能找得到?你講!所以爲什麼說這一念墮到地獄無有出期呢?所以這一念太小了,所以大家這一念令我們造業,而這一念如果超出去了,就是佛的世界了,人家說心外無法,心內也是沒有法的,心內有法心外照樣有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呢?我們心一轉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念就到西方極樂世界裏頭了,故此方國土與彼方國土,此岸與彼岸只是一念之間,這一念是智慧啊,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爲什麼忍辱能達波羅蜜呢?忍辱是此岸,波羅蜜是彼岸,忍辱到彼岸,忍辱就是彼岸,但是我們忍辱爲什麼不是彼岸呢?因爲沒有般若,沒有諸法空相,沒有應無所住,所以一切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沒有般若只是人天福報而已,因爲這一念攝取的是“我”,而不是彼世界,因爲般若就是彼世界,真正的般若才是彼世界,所以沒有般若都是外道,如果你不能夠通達般若,一切持戒忍辱精進都不能夠成佛,但是有了般若以後,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一切功德都能轉爲佛法,一切法都能轉爲佛法,所以般若它是重重無盡的,持戒就是忍辱,忍辱就是精進,精進就是禅定,禅定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持戒,這是一套的;如果沒有般若,持戒就是持戒,忍辱就是忍辱,精進就是精進,禅定就是禅定,每個人的福田都是不一樣的,有了般若則相互通達。沒有般若相互就不通,不通叁界就現前;如果你通了,六度是一體的,所以呢…

《《金剛經》系列開示 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