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四·摒棄五蓋障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四·摒棄五蓋障

  達照法師

   各位同學:

   我們今天學習第四講,摒棄五種蓋障,簡稱叫作棄五蓋。這個蓋,就像鍋蓋一樣,覆蓋了我們身心本來具足的光明、清淨、穩定、智慧的狀態。可是生活中,我們的心卻呈現出一種雜亂無序的混亂狀態。這是因爲各種煩惱覆蓋了我們本來具足的這一切。其中最根本的煩惱是無明惑、塵沙惑、見思惑,這叁種迷惑使我們無法進入真正的禅定。在修學禅定的過程中?會出現五種煩惱狀態,比無明、塵沙、見思惑表現的更爲激烈,它們一直折騰,掩蓋著我們生命的自性光明。所以蓋也叫蓋障、障礙。就像一條菩提大道,有五重障礙堵住去路,你想通達無阻幾乎是不可能的。

   學完五蓋以後,我們會發現,爲什麼自己修學禅定少有進步,智慧開發不了,甚至學習世俗的知識、技巧都沒有多大的興趣,體悟不到生命的快樂。原因在哪裏?五蓋作祟啊!它是我們健康生命的大敵。所以要了解五蓋的真相,然後發自內心的舍棄它、摒除它,以此來保障我們身心的健康和自由。大家看講義: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

   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五蓋第一個要舍棄的是貪欲蓋,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礙。一個人如果貪得無厭,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會遭到厭棄、舍離,甚至彼此結怨仇,因爲貪欲的前提是個人主義的無限膨脹。比如貪欲重的人,當他需要別人幫助時,順心了他會認爲理所當然,不盡人意時就跟你結怨仇,甚至在家庭中都會六親反目,失去做人起碼的倫理道德。貪欲有輕重兩種:一種是善法欲,一種是貪欲。善法欲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貪,但善法欲會激發人積極向上。比如我們學習永嘉禅,希望身心健康有智慧,這也是一種欲,但這種欲是一種善法欲,它會促成我們身心的穩定,並對環境造成一種正面的良性循環。假如是貪欲,必然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一種傷害,這種傷害可能很微小,或者不爲人注意,但時間久了,必然不爲人所喜歡,因爲這是一種惡欲。比如貪財,用正當的途徑獲取錢財,養活身心和家庭,過一種健康的生活,這是善法欲。貪欲就不同,希望得到、擁有更多額外的東西,貪財的念頭一經生起,就偏離了正確合法的軌道,心中就埋下了負面的不良因素,一旦這個因素産生影響,整個身心就開始毀滅。

   佛經裏講,有一個國王的女兒非常漂亮,外出遊玩時被一個捕魚人偶然看見,心生戀慕,于是他荒廢捕魚業,天天跑到國王女兒住的地方希望見到她,直到病了還戀著她。漁夫的母親心疼兒子,迫不得已到皇宮去賣魚,並經常送魚給皇帝的女兒,希望借此機會能讓兒子面見女孩。得知真情後,國王的女兒很慈悲,與老人約好那天她要去某神廟燒香拜神,告知捕魚人躲在天神像的背後見她。這個廟的天神是很靈的,這一天他知道國王的女兒前來朝拜,不能讓捕魚人對她有非份之想,他用神通讓躲在天神像背後的捕魚人睡著了,女孩來到神像後面怎麼推他也不醒,結果她把自己身上的珠寶、璎珞都留下來後就回去了。捕魚人醒過來看到這麼多珍寶,知道皇帝的女兒來過,悔恨自己錯過機會,越想就越難受,以至欲火焚燒,這個欲火從心中燒起,燒爛了心,燒焦了皮膚,以致死亡,死的時候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可見欲火焚燒的厲害!貪欲心嚴重的時候,心會灼熱得火燒火燎,就像螞蟻爬在熱鍋裏,越爬越會掉到熱鍋中心。

   佛經裏另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出家比丘尼。出家人本來應該是持戒清淨的,但這個人欲望很重,不想受淫欲戒,不但不想受,而且沒有正知正見。有一次她欲火中燒的時候大放厥詞,認爲佛製戒律不殺生也有道理,因爲衆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偷盜也有道理,不淫欲卻是沒道理,說淫欲是兩廂情願,爲什麼要製這條戒?說這話時,她馬上就從女根部位生出欲火,燒壞了身體,地上裂開一個洞,她當場就身陷地獄。在印度就有這麼一個地方,玄奘大師去過,回來後寫的《大唐西域記》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洞,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測量不到洞底有多深。說這些道理是讓我們明白,當嚴重的貪欲生起來的那一刻起,首先損害的就是我們自己。

   貪欲和善法欲,我們要分清楚,善法欲是一種必需的身心欲望,它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沒有這種欲望,生命會無所事事,甚至會枯萎。所以健康的善法欲,不會覆蓋我們心靈的智慧,只有貪欲才會覆蓋。我們這裏要舍棄的,是在禅法修行中生起的這種貪欲。它的內容有很多,主要有財色名食睡。前面講的呵五欲,呵斥的是外在的五塵,現在指的是我們意識中生起的這種強烈的欲望,如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等等。如果打坐時生起的念頭是爲了更好的入定,這還是屬于善法欲。假如雜念紛飛:應該多賺些錢改善家庭生活、或者做更大的事業,應該多弘揚佛法……這就變成了一種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貪”。善法欲應該是良性的、正常的,它與貪欲的連接點要有一個適度的把握。

   欲界衆生有叁種欲:食欲、色欲和睡欲,其中色欲是最主要的。古人認爲:食色性也,男女飲食是人的天性。佛法告訴我們,欲界衆生,要想進入四禅八定,必須把欲界一切都放下,可我們總牽著世間的男女情事不願放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追求世間之樂,禅定之樂就難以成就,如果放棄世間的欲望來成就法喜之樂,從四禅八定的角度來說,完全可以實現。一些在家居士,特別是年輕人坐禅的時候,能夠進入初禅、二禅、叁禅的狀態和感受,對世間的淫欲之樂就不會去貪求。學習大乘禅法,不坐禅,不在初禅、二禅的時候,還可以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不貪著這種“天倫之樂”,解脫就有可能。永嘉禅法就有這種精神,可以使我們生命于內在的層次上得到超越。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用害怕舍棄這個欲蓋就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

   這裏講的“蓋”,用禅定的話來說,是指禅修、入定的時候,這個欲望生起來了怎麼辦?所以要有一個正念現前:世間的貪欲如果念念相續、旋轉不停,它就會覆蓋善心。這個善心包含了禅定的法喜和感受,如果對善法生不起輕安快樂的感受,那是因爲貪欲在念念相續。知道欲望生起來,必須在心中毫不猶豫地把它舍棄。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世間的人如果欲望過重,會把身體燒壞。比如一個人淫欲過度,他的臉色一定會發黑,爲什麼?太重的欲火燒焦、燒黑了正常的膚色。在人體容易刺激、欲望重的地方,皮膚的顔色就會顯的黑一點,這就是欲火燃燒的現象。如果心時常處在欲望中,也會被燒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人的倫理道德。

   我們要有這樣一種認識:讓生命處在一種健康的狀態,必須把負面的、覆蓋身心健康的貪欲徹底舍棄。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我們應該嘗試著學會把貪欲之念轉化成善法欲。禅定之樂較之世間的淫欲之樂,肯定是更加高級、更加全面和深刻!有了這樣一種認識上的轉變,就容易轉貪欲爲善法欲,把強烈的欲望變成求善法的動力,這是舍棄五欲一個很好的方法。欲是種種惱亂的住處,執著這個欲望,想清淨、安住于禅定之道,是不可能的。

  二棄嗔恚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爲九惱。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爲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

   嗔恨是第二個覆蓋我們心性的惡法,是失去佛法的根本。佛經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嗔心生起,所有的障礙之門都打開,並燒毀八萬四千功德之林。所謂:只見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裏一著急就嗔恨,多少功德都會被燒掉。看嗔心重的人就是這樣,說話很容易得罪人。

   嗔恨包括叁個方面的內容,順理嗔、非理嗔、诤論嗔。順理嗔是自己有道理,別人沒道理,然後你心裏著急,非要把道理說個清楚,非要把事實弄個明白!昨天遇到一個人,說自己脾氣大,嗔心重,但他又認爲自己是順理嗔:我有道理,別人沒道理。天下會有一個認爲自己沒道理的人在那裏發火嗎?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的。像女孩子就經常會跟丈夫鬧一下,她不鬧那個嗔火發泄不掉,小鬧是撒撒嬌,大鬧就麻煩了,會傷害到丈夫的。

   我們在坐禅中,如果嗔心太重,引發的後果是非常嚴重可怕的,特別是修禅定有受用的人,嗔心會直接影響環境和健康,嚴重的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城市。嗔心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素,如果坐禅中嗔心生起,根本就無法入定,更談不上坐禅功德。所以要放棄這樣一種嗔毒。尤其是女衆,擔負著相夫教子的重任,真正具備母愛與慈悲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母親嗔心很重,她的兒子絕對健康不了。婦女懷孕期間、哺乳期間如果生起嗔恨心,孩子肯定會生病。過去有一個母親,精心喂養一個孩子,結果這孩子死掉了,母親很痛苦,就去問印光法師,自己沒幹缺德事,祖上也善良,營養也夠,爲什麼孩子會死掉?印光法師就問她:你是不是每次都是生氣時給孩子喂奶?母親證實都是夫妻吵架時,孩子哭了抱過來就喂奶,而那時也正是生氣的時候。印光法師告訴那母親:孩子是被你的奶水毒死的。其實美國科學家也證實了這個道理:兩只體檢都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只喝生氣女人的奶水,另一只喝健康母親的奶水,叁個月後,喝生氣奶的老鼠死掉了,另一只健康如常。這個例子從科學的角度證實了嗔心的毒性。一個人當他充滿嗔心的時候,整個血液都是有毒的,特別是肝髒最受傷害,心火太…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四·摒棄五蓋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