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6▪P4

  ..續本文上一頁去,你將來的果報,現生不報,後生會報。你融到法界裏面去,你自己那個識滅了就滅了,然後法界就顯現出來,就是你的實相出來了,你的覺性就變成化身了,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我們重視這個識,衆生以識爲根本啊,沒有識爭名奪利都不存在了,有這個識才有你所謂的兒子孫子,這些都是我的,識斷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這個識對世俗人來講,非常珍貴的。

  所以在我們緣行的時候,會産生這種德。我們一定要觀察到,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一定要記住,不住于相才叫做修一切善法。如果你住于相,就不叫善法了。所以講: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與諸法實相相應,才能爲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我聞,才能爲善男子;沒有如是我聞,不爲善男子。所以如果不聞珍貴的法,不稱爲善男子善女人。不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能了解:無所住的體,無所住的法,無所住的心,法本來無住,心無住是覺性,要生無所住心。一切法無所住故,是法。心跟法,跟無所住的體相應故,自然會生出實相,諸法實相就會現前。如果你有所住,跟實相不能相應,不爲善男子善女人,也不爲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也不爲不住于相修一切善法。這是一個講法,一個講心。修一切善法講相;不住于心,無所住故,是講心;心不住相,是爲善。所以這個世界都是叫善境,本來的實相就是善境,叫做則生實相。只要你不住于相,就回歸于真實體。如是信者,如來實知實見,就是則生實相,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實無所得。

  隨緣行一定要認識到隨緣行的體是什麼。並不是我們世間講的這個隨便,世間講的隨緣跟諸法實相的隨緣根本就兩回事。大小隨緣,高低隨緣,好壞隨緣,隨緣是住在實相裏面,所以善惡我不分別,好壞我不分別,大小我不分別,這叫隨緣。如果你要大的不要小的,喜歡高的不喜歡低的,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都不叫做隨緣,與隨緣不能相應。但是世間人一般隨緣,和這個所謂的隨緣行,有一個沖突,世間人一般隨緣就變成隨便。隨緣是安住的,隨緣是自在的,所以看看你是不是隨緣,看看你是不是自在,是不是安住,是不是不動,是不是安心。如果你這個體不相應,不叫隨緣,那叫隨便。

   無所求行。因爲你隨緣,自然會無所求。世間就有所求,求名求利求色。對于自己的苦惱來講,我們受無量的苦,爲什麼要急迫的求名求利求色呢?很簡單,內心不具足。有人到寺廟說寺廟好清淨,意思是家裏不清淨;廟裏好莊嚴,意思我家裏不莊嚴;出家好,意思在家不好;你好看,意思說他不好看。什麼東西都是相對而言。社會上爲什麼有所求?求名,因爲他無名;求利,因爲他無利;求色,因爲他無色。一個求名的人,因爲他心中無名啊,他沒有名他自然求名,有名之人怎麼會求名呢?那些人在家裏很清淨,怎麼會說廟裏清淨家裏不清淨呢?那個人很莊嚴,心地上莊嚴,怎麼會說那個地方莊嚴,這個地方不莊嚴呢?心地上莊嚴什麼地方都是莊嚴的,心靈美啊。知道莊嚴處,因爲心莊嚴。一個人莊嚴,到處都是莊嚴。一個人清淨,到處都是清淨的,不會選擇。所以世間人有所求,只有你有所求,都是貪瞋癡,都是貧窮者,可憐的人。大家想一想,我們到底是一個貧窮的人呢,還是富貴的人呢?完全看你有所求和無所求。如果無所求你就是富貴者,有所求你就是貧窮者。大家有沒有所求呢?不管你求佛法還是求世間法,還是求貪瞋癡種種惡業,還是求無上的佛法。只要你有所求,都是錯誤的。佛法到最後是無所求,一定是無所求,只有無所求才是真求。無所求的體是我們出家修道的人所要求的體。無所求也是求啊,無所求就是求無所求。安住在無所求的體裏面,求無所求,那就是無求。所以無所求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有前面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自然而然的會相應,可以觀察一下。無所求並不是在家裏睡覺,並不是懶惰,不是什麼都不幹了。無所求是什麼?無所求無所不求,無所不求無所求,這個是非常拗口的,大腦子要轉一下。在有所求的體裏面,無所求的德。在名利色上面,一切善法裏面,你無所求,這才是無所求。就是說,我不是想得到一個什麼東西,叫無所求。並不是說我心裏面無所求,然後我什麼都不要了,我什麼都不做了,我又不上殿,我也不念佛,我也不參禅,我也不打坐,我又不念經,不是這樣的。無所求是在有所求的體裏面相上面,無所求的體,叫無所求。只要你無所求,諸法平等。所以無所求體跟諸法實相也是相應的。爲什麼叫從事入理呢?從頭開始,不斷不斷地到最後面都是到理裏面去。但是經過事而到理裏面去。如果沒有事,則沒有理;事不立,理就不立;因爲理就在事裏面,離開事就沒有理可得。就像離開生死哪有涅槃呢?

   在家人講名利色,出家人講持戒、念經、上早晚殿,這一切一切善法裏面,應該是無所求的體,所以安住當下,充滿信心。在這裏面一直是從始到終,從本到末,從末到本,本末一體,本就是末,末就是本。就像你進大門的時候,就是這個房子,房子就是本,進來開了這個門就是始,一進來就是全部進來了。你把兩只腳跨進來了,你就在這個屋子裏面了。進門的時候叫做始,房子裏面叫本,始本一體。從始到終,從終到始,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在家或出家,從始到終,或本或始,都是如是安住不動,本體不變。過去馬祖講:即心即佛,法常禅師聽到言下大悟。馬祖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嗎?就叫一個人去考試一下。這個考試的人,見到法常說︰“師兄!請問你在師父那兒,究竟得到什麼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這個人說︰“現在師父不是這樣講了,不講“即心即佛”了!”“老師現在的道是“非心非佛”。法常聽了以後,眉毛一皺說道︰“這個老和尚,專門找人麻煩,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還是我的即心即佛。” 馬祖聽了以後,高興得不得了,知道他真的大悟了。就是說,真正明了從始到終是不變的,不因爲你講這個東西就變。佛教講恒心常住。如果你這個心隨著人家變,你這個心肯定是有問題的,你這個法也有問題的,從始到終都是不變的體。你的身體在變化,你的環境在變化,你吃飯穿衣睡覺在變化,但是體不變,一直安住如如不動,從始到終都是這樣的。吃飯穿衣睡覺如如不動,或大或小,或來或去,或在外面朝山也好,在廟裏也好,出去玩也好,安住此心不動,要真實的菩提心啊,這種心處處相應,時時刻刻相應,不要僥幸。不是說嘴巴上用識來相應,心不相應,心不相應就沒要辦法。所以我們坐在這個地方,你把眼睛一垂看到桌子的時候,你什麼想法都沒有,啊!什麼都沒有了!如果你尋思想著某某人差我多少錢啊,你不斷的想不斷的想,煩惱就生出來了。我要去處理這個事情,我要去辦這個事情。我爲什麼要辦這個事情呢?在你回到當下的那一念,你發現巨大的力量,不可思議的這種境界。當下的這種安心,把所有的東西都遮止掉了,馬上就得到一種解脫。

   知道當下的本體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使你所謂放不下的這種概念,立即變成灰一樣消失掉。在我沒有觀察之前,我也認爲,是不是世間的貪瞋癡放不掉啊?但是我實際做的時候,咦,很容易放掉,那是不可思議,我沒辦法告訴你,我真正的沒辦法告訴你,這個放掉的東西那麼簡單,當下看著這個桌子立即就放掉了,因爲人活在當下,人永遠活在當下。只要你回到活在當下的這一個念頭上面的時候啊,再也不想其他事了,很快就不想想事了。在你想思任何東西,你不斷的想不斷的想的時候,産生一種盲目的,就像毒粉一樣,強烈的滾動就出來了。如果你把它斷掉不想的時候,這種菩提心生出來的時候,當下這一念生起的時候,發現你自己那個相續斷的時候,那麼淡泊,很淡很淡的一件事情。過去兩夫妻吵架,那個居士就跑去找師父,師父不跟她講什麼東西,啪的一下把門關起來把她鎖在裏面,也不跟她講什麼,她就罵這個和尚:臭和尚,我跟你講道理,你不跟我講法,反而把我關在這裏,她就很痛苦,她覺得這個和尚不慈悲。後來過了兩天,她坐在那裏疲倦了,算了吧,等明天再說。第二天她睡一覺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跟丈夫的事情,既然一輩子在一塊,何必去吵架呢?心裏就靜下來了。對法師也不去罵了,她說:法師啊,你把門開一下,我不去恨丈夫了。法師就把門打開,她說:我終于悟到了,跟我丈夫只是一個小小的一件事情。你還有小小的一件事情,他又把門關上了,又把她鎖起來。她說:法師,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你還把我關在這裏幹什麼呢?她還坐在那個地方,一直想到最後面,一直等到她的心完全活在當下的體裏面,根本沒要一個什麼丈夫,根本也沒有一個法師,根本也沒有一個房子,她在裏面享受法喜的時候,師父說:你已經得道了,我可以把你放出來了。所以我們用一個強行的手段,把自己安住在這個法上面。我們千萬不要去講什麼道理,我們用事實的這個相攝住我們的心,我們當下這一念,慢慢的所有的事情都會淡泊。如果你不斷的相續,想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往往不能解決的問題,用般若智慧的解決方法非常的迅速。活在當下,很強烈的一個問題,非常急迫的一個問題,非常著急非去不可的一個問題。這個時候我看著這個桌子的時候,我當下這一念啊,天踏下來也不管它那種感覺,我就感覺到那種迅速的方法,真的很快就受用。

   人的煩惱,是要寂靜的體來安心。我們安心很重要。所以金剛經講,安這個心很重要。我們心在煩躁的時候,只要把你心安住了就可以了。我們現在所有的煩躁,都因爲心不安。一旦你心安住了,你就沒有事了。如果你想,我要到寺廟裏去,我要去聽法,不斷的想不斷的想,結果你還是不安心。你把心一下安住在當下,金剛經不就是當下這個心嗎?金剛經你聽懂了嘛你就安住了,念佛啊,做事啊,都安了。那你每個地方都是安住在當下,我們生活就是一個當下啊,當下就是實相啊,當下就是我們的真實處啊,剩下都是幻想啊。佛教裏講,無事僧人,無心道人,沒有心的道人沒有事情了,無事而有事,有事而無事,無事安住在有事上面,有事安住在無事的體上面。所以一天到晚做事沒有做啊,一天到晚吃飯沒有吃啊,你不能夠嘴巴說啊,是真正的是這樣做的。你不能說做過了以後才這樣想,才說我剛才吃飯沒有吃啊,睡覺沒有睡啊。其實你睡覺在打了很多的妄想,然後來這個地方說,我吃飯沒有吃,那是實在妄想狂語而已。

   如果真正的是這樣做,吃飯穿衣睡覺不思維,安住當下的體充滿信心,不住相故。你不斷的觀心的去做,今天明天後天,就這樣的做,一直這樣下去,你心非常的清淨,非常的單純,單純的心就在這個地方。你不斷的這樣的做,就像我站在那個樓上面看山一樣,我不斷的看山,後來我就想,人就是這樣的思維,人學佛法看書看多了以後,就想山是空的,山是長的,山是短的,山是高的,山是低的,山是有的,山是空的,老是這樣思維,怎麼說這個山是緣起性空的?想那麼多,到最後呢,咦!怎麼打這麼多的妄想啊?所以看書多了也不好啊,看書多了老是要想經典上怎麼說的,我怎麼樣思維,其實經典上講了半天,就是告訴我們:山,青色就是青色的,黃色就是黃色的,當下不動念頭就可以了。哦!這是山,這是水,上殿吃飯,如如不動,你就這樣安住如如不動,一直這樣的不動,由相來攝心。這外面相那麼多來攝你的心,相不動心啊。一看,哦,這是瓶子,這麼簡單,不要再想了,哦,這是房子,這是凳子,都是心,這一念你一直這樣的安住著,這樣的久了以後不可思議,因爲有覺性啊。佛教講叫顯體,我講這個道理給你聽,你已經知道了,叫顯體。顯體,辨體,明體,這叁個過程。明體起決定性,辨體能了解你自己現在的心態的問題。就是我現在講的過程之中,我講只是顯體而已,然後把你辨的體給辨別出來,然後起決定心,而這個決定就是你當下的現在。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6》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