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你将来的果报,现生不报,后生会报。你融到法界里面去,你自己那个识灭了就灭了,然后法界就显现出来,就是你的实相出来了,你的觉性就变成化身了,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我们重视这个识,众生以识为根本啊,没有识争名夺利都不存在了,有这个识才有你所谓的儿子孙子,这些都是我的,识断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识对世俗人来讲,非常珍贵的。
所以在我们缘行的时候,会产生这种德。我们一定要观察到,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一定要记住,不住于相才叫做修一切善法。如果你住于相,就不叫善法了。所以讲: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与诸法实相相应,才能为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我闻,才能为善男子;没有如是我闻,不为善男子。所以如果不闻珍贵的法,不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不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能了解:无所住的体,无所住的法,无所住的心,法本来无住,心无住是觉性,要生无所住心。一切法无所住故,是法。心跟法,跟无所住的体相应故,自然会生出实相,诸法实相就会现前。如果你有所住,跟实相不能相应,不为善男子善女人,也不为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也不为不住于相修一切善法。这是一个讲法,一个讲心。修一切善法讲相;不住于心,无所住故,是讲心;心不住相,是为善。所以这个世界都是叫善境,本来的实相就是善境,叫做则生实相。只要你不住于相,就回归于真实体。如是信者,如来实知实见,就是则生实相,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无所得。
随缘行一定要认识到随缘行的体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世间讲的这个随便,世间讲的随缘跟诸法实相的随缘根本就两回事。大小随缘,高低随缘,好坏随缘,随缘是住在实相里面,所以善恶我不分别,好坏我不分别,大小我不分别,这叫随缘。如果你要大的不要小的,喜欢高的不喜欢低的,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都不叫做随缘,与随缘不能相应。但是世间人一般随缘,和这个所谓的随缘行,有一个冲突,世间人一般随缘就变成随便。随缘是安住的,随缘是自在的,所以看看你是不是随缘,看看你是不是自在,是不是安住,是不是不动,是不是安心。如果你这个体不相应,不叫随缘,那叫随便。
无所求行。因为你随缘,自然会无所求。世间就有所求,求名求利求色。对于自己的苦恼来讲,我们受无量的苦,为什么要急迫的求名求利求色呢?很简单,内心不具足。有人到寺庙说寺庙好清净,意思是家里不清净;庙里好庄严,意思我家里不庄严;出家好,意思在家不好;你好看,意思说他不好看。什么东西都是相对而言。社会上为什么有所求?求名,因为他无名;求利,因为他无利;求色,因为他无色。一个求名的人,因为他心中无名啊,他没有名他自然求名,有名之人怎么会求名呢?那些人在家里很清净,怎么会说庙里清净家里不清净呢?那个人很庄严,心地上庄严,怎么会说那个地方庄严,这个地方不庄严呢?心地上庄严什么地方都是庄严的,心灵美啊。知道庄严处,因为心庄严。一个人庄严,到处都是庄严。一个人清净,到处都是清净的,不会选择。所以世间人有所求,只有你有所求,都是贪瞋痴,都是贫穷者,可怜的人。大家想一想,我们到底是一个贫穷的人呢,还是富贵的人呢?完全看你有所求和无所求。如果无所求你就是富贵者,有所求你就是贫穷者。大家有没有所求呢?不管你求佛法还是求世间法,还是求贪瞋痴种种恶业,还是求无上的佛法。只要你有所求,都是错误的。佛法到最后是无所求,一定是无所求,只有无所求才是真求。无所求的体是我们出家修道的人所要求的体。无所求也是求啊,无所求就是求无所求。安住在无所求的体里面,求无所求,那就是无求。所以无所求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有前面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自然而然的会相应,可以观察一下。无所求并不是在家里睡觉,并不是懒惰,不是什么都不干了。无所求是什么?无所求无所不求,无所不求无所求,这个是非常拗口的,大脑子要转一下。在有所求的体里面,无所求的德。在名利色上面,一切善法里面,你无所求,这才是无所求。就是说,我不是想得到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所求。并不是说我心里面无所求,然后我什么都不要了,我什么都不做了,我又不上殿,我也不念佛,我也不参禅,我也不打坐,我又不念经,不是这样的。无所求是在有所求的体里面相上面,无所求的体,叫无所求。只要你无所求,诸法平等。所以无所求体跟诸法实相也是相应的。为什么叫从事入理呢?从头开始,不断不断地到最后面都是到理里面去。但是经过事而到理里面去。如果没有事,则没有理;事不立,理就不立;因为理就在事里面,离开事就没有理可得。就像离开生死哪有涅槃呢?
在家人讲名利色,出家人讲持戒、念经、上早晚殿,这一切一切善法里面,应该是无所求的体,所以安住当下,充满信心。在这里面一直是从始到终,从本到末,从末到本,本末一体,本就是末,末就是本。就像你进大门的时候,就是这个房子,房子就是本,进来开了这个门就是始,一进来就是全部进来了。你把两只脚跨进来了,你就在这个屋子里面了。进门的时候叫做始,房子里面叫本,始本一体。从始到终,从终到始,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在家或出家,从始到终,或本或始,都是如是安住不动,本体不变。过去马祖讲:即心即佛,法常禅师听到言下大悟。马祖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吗?就叫一个人去考试一下。这个考试的人,见到法常说︰“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儿,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这个人说︰“现在师父不是这样讲了,不讲“即心即佛”了!”“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法常听了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还是我的即心即佛。” 马祖听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知道他真的大悟了。就是说,真正明了从始到终是不变的,不因为你讲这个东西就变。佛教讲恒心常住。如果你这个心随着人家变,你这个心肯定是有问题的,你这个法也有问题的,从始到终都是不变的体。你的身体在变化,你的环境在变化,你吃饭穿衣睡觉在变化,但是体不变,一直安住如如不动,从始到终都是这样的。吃饭穿衣睡觉如如不动,或大或小,或来或去,或在外面朝山也好,在庙里也好,出去玩也好,安住此心不动,要真实的菩提心啊,这种心处处相应,时时刻刻相应,不要侥幸。不是说嘴巴上用识来相应,心不相应,心不相应就没要办法。所以我们坐在这个地方,你把眼睛一垂看到桌子的时候,你什么想法都没有,啊!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寻思想着某某人差我多少钱啊,你不断的想不断的想,烦恼就生出来了。我要去处理这个事情,我要去办这个事情。我为什么要办这个事情呢?在你回到当下的那一念,你发现巨大的力量,不可思议的这种境界。当下的这种安心,把所有的东西都遮止掉了,马上就得到一种解脱。
知道当下的本体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使你所谓放不下的这种概念,立即变成灰一样消失掉。在我没有观察之前,我也认为,是不是世间的贪瞋痴放不掉啊?但是我实际做的时候,咦,很容易放掉,那是不可思议,我没办法告诉你,我真正的没办法告诉你,这个放掉的东西那么简单,当下看着这个桌子立即就放掉了,因为人活在当下,人永远活在当下。只要你回到活在当下的这一个念头上面的时候啊,再也不想其他事了,很快就不想想事了。在你想思任何东西,你不断的想不断的想的时候,产生一种盲目的,就像毒粉一样,强烈的滚动就出来了。如果你把它断掉不想的时候,这种菩提心生出来的时候,当下这一念生起的时候,发现你自己那个相续断的时候,那么淡泊,很淡很淡的一件事情。过去两夫妻吵架,那个居士就跑去找师父,师父不跟她讲什么东西,啪的一下把门关起来把她锁在里面,也不跟她讲什么,她就骂这个和尚:臭和尚,我跟你讲道理,你不跟我讲法,反而把我关在这里,她就很痛苦,她觉得这个和尚不慈悲。后来过了两天,她坐在那里疲倦了,算了吧,等明天再说。第二天她睡一觉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跟丈夫的事情,既然一辈子在一块,何必去吵架呢?心里就静下来了。对法师也不去骂了,她说:法师啊,你把门开一下,我不去恨丈夫了。法师就把门打开,她说:我终于悟到了,跟我丈夫只是一个小小的一件事情。你还有小小的一件事情,他又把门关上了,又把她锁起来。她说:法师,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把我关在这里干什么呢?她还坐在那个地方,一直想到最后面,一直等到她的心完全活在当下的体里面,根本没要一个什么丈夫,根本也没有一个法师,根本也没有一个房子,她在里面享受法喜的时候,师父说:你已经得道了,我可以把你放出来了。所以我们用一个强行的手段,把自己安住在这个法上面。我们千万不要去讲什么道理,我们用事实的这个相摄住我们的心,我们当下这一念,慢慢的所有的事情都会淡泊。如果你不断的相续,想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往往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般若智慧的解决方法非常的迅速。活在当下,很强烈的一个问题,非常急迫的一个问题,非常着急非去不可的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看着这个桌子的时候,我当下这一念啊,天踏下来也不管它那种感觉,我就感觉到那种迅速的方法,真的很快就受用。
人的烦恼,是要寂静的体来安心。我们安心很重要。所以金刚经讲,安这个心很重要。我们心在烦躁的时候,只要把你心安住了就可以了。我们现在所有的烦躁,都因为心不安。一旦你心安住了,你就没有事了。如果你想,我要到寺庙里去,我要去听法,不断的想不断的想,结果你还是不安心。你把心一下安住在当下,金刚经不就是当下这个心吗?金刚经你听懂了嘛你就安住了,念佛啊,做事啊,都安了。那你每个地方都是安住在当下,我们生活就是一个当下啊,当下就是实相啊,当下就是我们的真实处啊,剩下都是幻想啊。佛教里讲,无事僧人,无心道人,没有心的道人没有事情了,无事而有事,有事而无事,无事安住在有事上面,有事安住在无事的体上面。所以一天到晚做事没有做啊,一天到晚吃饭没有吃啊,你不能够嘴巴说啊,是真正的是这样做的。你不能说做过了以后才这样想,才说我刚才吃饭没有吃啊,睡觉没有睡啊。其实你睡觉在打了很多的妄想,然后来这个地方说,我吃饭没有吃,那是实在妄想狂语而已。
如果真正的是这样做,吃饭穿衣睡觉不思维,安住当下的体充满信心,不住相故。你不断的观心的去做,今天明天后天,就这样的做,一直这样下去,你心非常的清净,非常的单纯,单纯的心就在这个地方。你不断的这样的做,就像我站在那个楼上面看山一样,我不断的看山,后来我就想,人就是这样的思维,人学佛法看书看多了以后,就想山是空的,山是长的,山是短的,山是高的,山是低的,山是有的,山是空的,老是这样思维,怎么说这个山是缘起性空的?想那么多,到最后呢,咦!怎么打这么多的妄想啊?所以看书多了也不好啊,看书多了老是要想经典上怎么说的,我怎么样思维,其实经典上讲了半天,就是告诉我们:山,青色就是青色的,黄色就是黄色的,当下不动念头就可以了。哦!这是山,这是水,上殿吃饭,如如不动,你就这样安住如如不动,一直这样的不动,由相来摄心。这外面相那么多来摄你的心,相不动心啊。一看,哦,这是瓶子,这么简单,不要再想了,哦,这是房子,这是凳子,都是心,这一念你一直这样的安住着,这样的久了以后不可思议,因为有觉性啊。佛教讲叫显体,我讲这个道理给你听,你已经知道了,叫显体。显体,辨体,明体,这三个过程。明体起决定性,辨体能了解你自己现在的心态的问题。就是我现在讲的过程之中,我讲只是显体而已,然后把你辨的体给辨别出来,然后起决定心,而这个决定就是你当下的现在。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