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來住著啊?他說:啊,在家裏煩惱,來廟裏來住。你這是一個出離心,出離家裏的煩惱。但是你沒有生菩提心,你從那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你說家裏煩惱,這個地方就沒有煩惱嗎?這個人早晚會煩惱,因爲你根未除啊,你的根沒有斷掉。我們如果是一條狗的話,你到哪個地方不是一條狗呢?如果我是一個煩惱的人,到哪個地方不是煩惱呢?所以你雖然有一個出離,但是你到哪個地方都出離不了。我以前悟到一個道理,我在東林寺很幼稚啊,我一天到晚想著出離東林寺,我要離開東林寺,認爲深山老林很多人的修行好啊,我要去修行,我要住深山,住山洞。結果我有一天終于滿我的願,跑到終南山去了,夏天外面的知了知知知的叫,一天到晚就聽這個知了,一直晚上叫到十一點鍾、十二點鍾,清早起來叁四點鍾又開始起來叫,你說這個知了一天到晚叫多難過啊!我在東林寺出家那麼多年,住在念佛堂裏面,從來沒有聽過這個鳥雀一天到晚在叫,到外面山裏面去一天到晚知了在叫,我心裏想,那麼多的祖師,那麼多的僧人要住這個山洞,爲什麼我來就這麼不舒服呢?因爲我心中的煩惱未除啊,到哪個地方都有煩惱,結果在那裏焦慮不安,煩惱更加生起,我才知道東林寺的珍貴。我那個時候就知道要回來修行,要住寺廟裏去,我再也不出去跑了,我一定要住到寺廟裏去。在山上,吃飯要馱四十五斤面粉,從山下馱到山上要馱四個小時,然後手上拿兩瓶油,爬叁四個小時爬到山頂上去,放下來以後,身上骨頭全部散了!睡了叁四天才恢複,那個懶勁全部出來了,後來看書都看不下去了。我就想過去那個聖人怎麼住的?我到現在還沒有想通。這些聖人不可思議的。就像人家不願意住廟是一樣的,你叫他住山就可以住洞就可以,但叫他住廟就住不下來,可能是一樣的。他跟人家在一塊覺得人家煩,見到人就煩躁,見到這個也煩躁,見到那個也煩躁,他一個人很舒服,很多人在一塊就很痛苦,他喜歡一個人。他心裏想:那些人見到那些人爲什麼就不痛苦呢?跟我的狀態是一模一樣的。一個人是一個習慣的問題。因爲在寺廟住那麼長時間了,享受習慣了,一下子接受那種環境,非常難接受,其實根本煩惱沒有斷掉,只想換一個地方而已,因爲智慧未生啊,沒有智慧就是那個樣子的。所以沒有智慧的人,東跑西跑都是煩惱之人。所以我常常講,常常喜歡跑的人我也不反對他,我只希望他趕快斷除煩惱,如果不斷你的煩惱,如果不求菩提心生出來,你在哪個地方跑的話都是煩惱的人。所以有的煩惱的人他要走,我也不覺得什麼得失,因爲煩惱的人終究是煩惱的人,你留他幹什麼呢?他不願意斷煩惱,你跟他在一塊有什麼意義呢?願意發菩提心,願意斷煩惱的人,你跟他在一塊才有意義啊。你跟一個不願意斷煩惱的人,動不動就煩惱的人,你跟他在一塊幹什麼呢?就像一個人一樣,你跟一個神經病住在一塊幹什麼呢?他又不能發菩提心,他又不能念佛,他又不能修行,他又不是你的助道之緣,他又不能成佛,你跟他住在一塊幹什麼呢?他要走就走吧,沒有關系的。要來的人我歡喜,要走的人我不會任何牽挂。就像做狗的人永遠想做狗,那就讓他做狗好了。我爲什麼來去自由呢?並不是我慈悲,也不是我這個人很隨緣,我觀諸法實相,我了解這個人的實相,所以來去自由。
我們要觀察即從兩方面去觀察,一個是顯,一個是辨別。第叁個明體就是在修道。第一個要顯出來道。第二個要辨別你現在安住的位置,要辨別你現在是安住在哪個體上面,辨別出你自己的心態,要辨別出你的業障,要辨別出你自己修的法是對是錯,你要辨別出你自己是在修什麼,跟菩提心相應否。
我們要觀察辨別我們的出離生死心。生死心就是生滅之心,生滅無生生不生,生滅的本體是無生無滅的體。這是藕益大師講的,全生即滅,全滅即生,滅者是大涅槃寂靜故,生者無量功德相隨故。爲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爲生者全生,滅者全滅,所以諸佛刹那刹那成等正覺,諸佛刹那刹那示無量大涅槃。因爲一滅全滅,佛陀一滅盡現在過去未來無量大滅寂靜現前故。而一念生者無量功德相隨,因爲佛陀功德圓滿,每念生功德都是圓滿的。是故諸佛念念之間生故示成等正覺。因爲我們功德不圓滿故則一生無量生,無量生死的生,就是功德不圓滿。因衆生不知滅是大涅槃寂靜故,生是無量功德相隨故;枉把生滅相續,認爲生跟滅是一不是二。就看你住在哪邊,住世爲生,不住世爲滅。如果你不想住世,就住在寂滅之中;如果你想住于世,在功德之中。所以安住生者,念念之生;安住滅者,念念之滅。藕益大師講的,一滅全滅,一生全生。生滅是不會相投的,生滅不是一體,生滅不是相續,生跟滅不是一,一個是大涅槃一個功德生。但是是一心是二相,二相就是一心。所以一心是二相就是生滅。哪有生滅可得呢?到後面要講涅槃皆不可住,滅是涅槃,生是功德聚。滅是大涅槃寂靜故,生是住世間成等正覺故。這是住世、不住世兩個體。大涅槃也好,功德聚也好,其實兩個都是一心,而心裏生死與涅槃皆是虛妄故,徹底地超越了,即毗盧遮那佛啊。因有涅槃之體就有涅槃之相,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常住涅槃、自性涅槃都是涅槃的體,這個體還是一個相,還是一個教法在那說。在究竟體上來講連涅槃之體都沒有。我們要了解它,了解于法故叫辨體,要辨別它的相,辨別真實和虛假。在這個共同的一個體上,我們辨別出自己的煩惱生死的體,辨別出如來真實之教法。第二個,要辨別出你選擇的自己修行的方法、手段種種法。第叁個親證。
身體的我執叫粗惑煩惱。大家要思維觀察一下,別人說你的時候,外面的東西對你反擊的時候,你有什麼反應。對于修道的人來講會非常迅速的相應,就像我們出家人一樣。我們不斷的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我們只留下了習氣,貪瞋癡的心已經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是有習氣。比如出家多年和在家人有區別,在家人有個情根,就是兒子,這就是你的弱點,在你骨子上面的弱點就是情,而這個東西會障礙你一輩子;或者你在家裏面,你會很快的讓你的我執和法執顯現。出家人在寺廟裏住時間久了以後,他會對這些執著非常平淡。但是大家的身體是一樣的,而心態上面就不同。比如拿男女來講,你說我想不想找一個妻子呢?絕對不會想找妻子的,但是我身體有沒有反應呢?絕對有反應,跟你們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的治療方法不一樣,我們有觀察、打坐,種種修行的方法,使身體回複。社會上人不一樣,社會上人身體的反應會去找丈夫啊,找刺激啊,種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身體還有余習有這個反應,但心已經沒有了,貪瞋癡已經沒有了,這就是出家的好處。你叫出家人找個妻子過一輩子,我認爲這就是拖累,是障礙煩惱。要身體沒有反應了,阿羅漢也做不到啊,經典上面有依據的。有一個五六十歲的比丘生病了,有個醫生來給他治療,摸他的小肚子給他按摩,給他治病,按摩的過程之中發現他的男身相又顯出來了。後來他就想我怎麼還有淫欲心啊?怎麼還有身體的這個反應呢?跑去問佛,他說:我是阿羅漢否?佛說:你是啊。他就懷疑我還有這個反應,是不是阿羅漢?比如釋迦牟尼佛說殺生要墮地獄,規定比丘不能殺生,後來有個比丘想殺自己,因爲阿羅漢他覺得人間苦啊、地獄苦啊、餓鬼苦啊,這個身體是虛幻的,我把他殺掉算了,然後就可以解脫了。那比丘就問:那我成阿羅漢沒有呢?他懷疑自己不是阿羅漢,因爲他還想把這個身體殺掉啊。結果佛陀還是印證他是阿羅漢。所以不殺生戒是來自于阿羅漢才製定這個戒律的。阿羅漢殺自己是殺不死了,他只能把這個身體給滅掉,所以證到阿羅漢身體就沒有障礙了,但是還有殺這個習氣,這只是習氣而已。出家人常常在廟裏住著,肯定還有一些身體上面的所謂想吃一個好的東西啊這種習氣,還是在,但是不能代表他對它有強烈的執著。他內心中很清晰的知道,我不會把這個東西當作我終身的受用,沒有終身的這個體。所以我們在寺廟裏住著,一定要把你自己當作一個出家人,不管是在家出家衆。住在寺廟裏一天,你要認爲我是出家人我應當有出家心,然後不斷的去觀照。學佛時間長的人,這些法他也會相應,在家人他也會相應的。所以了知我們心已經沒有貪瞋癡了,但是我們還有殺、盜、淫、妄語、绮語、兩舌、惡口的這種余習。舉例來講,比如他還有瞋恨心,你罵我我要罵你,還有罵你這個心,但就是想一想很快就恢複了,對于修行時間長的人他應該恢複的非常快。我昨天就講過,善後是惡是不可能的,但是惡後是善是肯定的。一個人惡到一定的時候,一定是善;但善後是惡是很難的。一個人做善後還有余善啊,心中有歡喜,對惡還會控製一下,還有善在那個地方。對于惡的人,他有恐怖想出離,因爲惡是很苦的,他有強烈的出離心,所以惡後是善。我們跟人在一塊的時候觀察人,你跟他吵一架,你認爲他在煩惱了,但是你也不應該說他,你應該善護他,叫善護囑。你在罵別人一聲的時候,別人生煩惱,或著別人在講你的時候,你感覺到對方在煩惱,但是你心中也不應該對他生出瞧不起的心態。爲什麼呢?善後還是善,惡後還是善,你有什麼權力說他呢?特別是修行人他恢複的快,跟社會上人是不一樣的。我們了解了這個心態,你跟我們學佛的人在一塊的時候,一定要很清晰一定要用心去觀察這件事情,不要認爲他就是一個壞人。
身體上面叫見惑煩惱。還有一個叫尋伺煩惱,就是自己肚子裏面在想,他是好人他是壞人。人家沒有攻擊你,外面的東西對你沒有關系,而你在不斷的在想,這個是好人啊壞人啊,這個是學佛的不學佛的,這個人是善的還是惡的,你在尋伺煩惱。半夜你睡在床上面,老想著你自己的得和失,這叫尋伺煩惱。尋伺煩惱叫做細惑煩惱,細惑煩惱斷掉,你就可以證到阿那含的果位。細惑煩惱有八十一品,粗惑煩惱有…
《《金剛經》系列開示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