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6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今天我站在外面在想一件事情,怎麼樣把金剛經進入到衆生心中去,不要變成形式。而金剛經就是金剛心啊。我思維的時候猛然想到一個事情,就是我們衆生比較執著。一般人在講經的時候,前面打了很多的草稿,建立了很多的公案,借用了很多祖師的言辭,查了好多書籍作爲依據。坐在那我就想:如果我是這樣的絞盡腦汁的思維,是不是金剛經的本義呢?難道這就是在講金剛經嗎?我若是把這種絞盡腦汁的思維教給大家,讓大家來修行,讓大家來認識金剛經,用很多的時間來研究它來認識它。這樣講金剛經,那不就變成絞盡腦汁思維的産物了?而這種思維本身與金剛經心是不能相應的。

  所以我就想到六祖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觀諸法空相,是名實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要把這個現前的意識,變成無有執著的當下。我們怎麼樣的才能會于金剛經?其實就是兩個字:當下。這種當下的念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念頭?其實當下的這個念頭,一般人認爲是當下的一念。當下的一念是不是絞盡腦汁地在思維什麼,還是觀察什麼東西呢?其實都是錯的。當下這一念其實就是不執著的,是無住。什麼是不執著呢?不執著有二相,它是對立的:法、我不執,肯定有二。我對法不執著無住的當下是什麼樣子的?這個我是什麼?這個我永遠是不成立的。只有這個法裏面才建立一個我存在。我們這個身體跟那個我相應的那一刹那,就産生了一個我。這個我永遠是不存在的,只有一個法的存在。如果你那個我在當下法裏面安住的那個當下,其實就是無住之體。爲什麼要無住?無住本體就是實相,無住即實相。如果這個無住跟實相不相應的話,諸佛菩薩不會叫我們無住。不要有住見心,不要有法住見平等相。如果你對法上不執著無住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平等了,其實叫做平等性智。對我不執著無我是空性,其實就是大圓鏡智。而平等性智和大圓鏡智才是實相。法界平等的究竟無我的,這個就是實相。你在無住的狀態,其實就是實相。這個無住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一般人用意識來分別無住、尋找無住。分別無住屬于粗相煩惱,尋找無住叫做尋思,到處在找無住的時候是尋思煩惱。對法上來講,一般人認爲說不要執著啊無住啊,那都是你的意識的一個粗煩惱和細煩惱,還是在動。我們嘴巴上說我們不要執著,其實你還是在尋找,在尋思煩惱和粗惑煩惱上面,根本沒有出離煩惱。什麼樣的才叫無住呢?其實你眼睛看到山的時候,當下的那個體就是無住之體,就是實相。你在外面到處行走的時候,你活在當下而不再尋思過去,不再攀緣妄的未來,這個就是實相。所以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其實就是實相。如果你離開這個地方,你心中一點不尋思,不去執著,無住實相的本體就是如幻如化的,是在衆生心中令衆生安住的地方。

  實相的體能安住無量衆生,不管是地獄天堂六道,乃至于諸佛菩薩聲聞,都是安住在實相裏面。實相裏面能現十法界,實相裏面能現一切法,于一切法見實相。舉例來講,很多的煩惱就是我們去尋思的煩惱,大家知道,把十除以叁等于多少?等于0.3333……無窮的。我們學佛有快的有慢的,如果在尋思和粗惑上去尋找解脫,還不如當下這一念的這個體。爲什麼呢?舉例來講,我們從此案到彼岸好比是一個大圓圈,我們站在上面,我們這樣的經行的時候,走走走,一直步行到這個地方來,求得了圓滿。大家想一想,我們只要一念回頭,不需要經過這個圓圈的,佛法就是這麼簡單。說難者轉上一個大圈,其實你回頭即是。也就是說,在某一種情況下我們要經過很長時間,如果你這個地方掐斷的話,這個地方自然就滅掉了。學佛法有個訣竅,只要你把這個中心點抓住了,這個地方自滅,這就是般若智慧的力量。如果你不通達般若智慧,這個時間你必須要經行,但一旦你通達于般若的話,就在這個地方滅了,那些地方不需要經過了。所以人只要回過頭來,當下就是,如果你往前走要轉一個圈。很多的訣竅,就像我們昨天講,如果你要是吃飯,肚子就飽了,你只要吃就可以了,不要想那麼多。吃飯的時候跟你想的那些東西一點關系都沒有。而我們往往做了一些非常多余的事情。其實不知道你當下一念的實相。所以我們現在把握一個什麼東西呢?如果你在行住坐臥刹那刹那的當下這一念安住,毫無執著,無住就是菩提心啊。

  如果你真正生起菩提心,隨時隨地的,就當下這一念。就像我坐在桌子旁邊想,我怎麼樣放下社會上的貪瞋癡,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絞盡腦汁的想。其實你安住桌子,你看桌子的時候,哦,佛法就在當下!我就不想,什麼都不想,就是當下的一念。在你想當下這一念的時候,你不想過去,不想未來,當下這一念安住的那一刹那,不思善念不思惡念,過去的善不生,過去的惡不生,未來的善不生,未來的惡不生,當下一念是沒有善的也沒有惡的體,這個當下的體安住了,其實你就安住在實相了。這一念實相其實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無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下一念,徹底的安住在裏面。爲什麼我們的煩惱降伏不住呢?爲什麼我們老是想消滅煩惱老是消滅不掉呢?因爲你在做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情,你在尋思和見惑煩惱。就因爲你在這個煩惱裏面,你怎麼搞都是煩惱的。其實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你當下抓住這個點的話,你已經安住在解脫體裏面了。今天明天你肯定有很多的煩惱,過去無始以來的習氣在,但是你在思維的當下這一念非常迅速,菩提心在你內心安立的非常珍貴,心裏面發起很勇猛的心,但所做的時候是非常的自在和輕安,安住的時候是非常輕松的。爲什麼呢?當下啊。它是一個很輕松的一件事情。就像你挑了一百斤擔子很重的時候,你猛然想到當下的一念的時候,這個力量是非常大。那個很重的東西在你肩膀上是非常輕,輕到你自己好像根本就不需要力量。爲什麼呢?因爲你在尋思煩惱在粗惑的知見裏面,你是很累的。你猛然把這些知見、尋思丟掉了,突然內心安靜下來的時候,那種力量有多大?千斤之擔,你擔在身上都不需要用什麼力的。就是說,消除煩惱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任何社會上的執著、煩惱、痛苦,刹那一念即斷。

  有人說:師父,你說是說,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如果你真正的每一步都安住在當下的體裏面,其實事情還是照樣做,但是你就是無住。你怎麼行路都安住在當下,我坐火車我就是坐火車,走路就是走路,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我念經就是念經,我每個字聽得清楚,幹什麼呢?不知道。我知道每個經都是我的心,每個字都是我的心,每一步路都是我的心。每走一步路,上殿,念經念完了,你不需要想的。有人講念經是幹什麼啊?是忏悔業障的,是叫我們要知道什麼什麼道理的。其實都是錯誤的。如果你真正了解道理的那一刹那,你念經就是念經,你知道了它的本體,每個字都是當下的一念,每個字都是圓滿的。因爲我們了解每一個字,都跟你清淨心是相應的,你就安住著就這樣念完了,念完以後就沒有了。吃飯,吃完就沒有了;睡覺,睡覺就沒有了;走路,一直安住在這個體裏面,你什麼都做了,但是什麼都沒有做,一直這樣安住在這個體裏面。這個時候再苦你也不怕。所以不管在任何地方,它有巨大的力量。你玩也好,你走路也好,你吃飯也好,玩而無玩,吃飯而無吃飯,走路無走路,在你心中都是安住這一念,當下的菩提心,你安住在這個體裏面根本沒有出家和在家。因爲你在這個過程中,哪個地方是吃飯?哪個是出家?哪個是在家呢?我現在坐在這裏看到桌子,我跟桌子當下這一念,和你當下這一念有什麼區別呢?哪有出家人?哪有在家人呢?除了這當下一念之外,全是尋思煩惱和見惑煩惱,見惑煩惱、思惑煩惱都是你識在分別而已,分別過去,分別未來,你把過去未來的東西不斷的安住在你這個心上面,所以你永遠失去當下。你用意識分別尋思和見惑,文字上說不要我執,其實這話講是沒有意義的。

  所謂開悟者無法可說,說了就不是開悟。因爲當下這一念是絕對而不是相對的。絕對無言辭啊,是沒有言辭的,講出來全錯,所以沒辦法開口,只有心會不可言談的東西。所以我講話的當下一念,說有的時候心不住,行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什麼叫不住于相?我現在跟你講法,我應該安住在不住于相上面,我現在講,講完就沒有了。我走出去了,我回去睡覺了,這個過程之中我一直安住當下。在我尋思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尋思煩惱;在我見很重的時候,啊,還是我見,不是安住在法上面,我跟法統一,你絕對安住在當下這一念體裏面。這個一念才是實相。而無住體就是當下的一念,就是實相,無住即實相。實相有二相,從外面法來講是平等,從心地上來講是自在。你走任何一個地方,什麼叫平等?沒有執著,把它方便立名叫做平等,方便名叫做無住,其實是我們的心的運作,沒有無執之名,沒有平等之名,這個都是用文字來分別的。其實是我們心的一個作用,産生了外面法界的平等自性。到任何一個地方,很容易讓你毫無執著的體。如果你安住了一個無住的狀態,安住在一個實相的狀態,你走到外面去,你發現你放下的東西很容易。

  比如我現在跟你講金剛經,那我想:我要怎麼講金剛經,我想了半天拿了很多書,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備啊,其實錯了,就在有准備的時候,變成尋思煩惱。我沒有准備,其實才是自在啊。有了准備就有了執著,就有了尋思,就有了我見,就有了煩惱,就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原來你在無執的時候解決了你一切煩惱的問題,不然你講經變成煩惱了,講經變成了文字的執著,我要強記啊,我要記住很多的東西啊,要看很多的書籍啊!我才不看書呢!我也不去找書看。我應該怎麼樣做才把金剛經講好?我應該如是行,以如是行建立如是心,以如是心建立如是法界,…

《《金剛經》系列開示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