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6▪P3

  ..續本文上一頁地方都是可以通達。

   “如是我聞”,只要是講到:“如是我聞”這句話的經典,一定如法。如果你寫了一本書,你前面加一個“如是我聞”就不可思議。“如是我聞”解開,一切經典解開,一切文字解開,一切世界解開。“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解開來以後,沒有解不開的事情,乃至于殺盜淫妄、吃喝嫖賭,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會解開,都會得到解脫。所以如是我聞是實相,這四個字是釋迦牟尼佛把宇宙的真相安住在“如是我聞”之中,就是正確的知見,而正確的知見安住在任何地方都變成正見。安住在山裏面,山就變成正見。安住在水裏面,水就變成正見。安住在外道裏,外道變成正見。安住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變成正見。所以任何一部經典有“如是我聞”四個字,一切皆順。沒有“如是我聞”這幾個文字,我們心中要有如是我聞。如果你心中沒有如是我聞,那個“如是我聞”也沒有用啊。所以講經的人,自己一定要明了這個,如果你不明了“如是我聞”,就不了解實相,你講經典肯定是有問題的。爲什麼呢?你講這個經典是這個意思,講那個經典是那個意思,經經不能互印,變成互相的沖突了。啊,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是人天法,我們不需要看的,我們要出離生死法。哪個法不是出離生死呢?所以我悟到一個什麼道理呢?淨土法門正是開顯我們的智慧,是開顯諸經,把所有佛陀的經典開顯出來。把《無量壽經》真正通達的人一切經典皆達“如是我聞”。

   我們知道隨順因緣而體空故,在這個世界做任何事情,正如馬祖所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我家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就是說一切是有因緣而生起。而因緣後面是什麼呢?就是寂滅,我們所有的緣起的本體後面是寂滅。生滅,一生一滅,生滅的緣起,因爲我們執著于緣起,不了解性空故,緣起就是生滅之相,性空就是寂滅之相,寂滅之相和生死之相是一,不是二。我們在緣起裏面建立性空的道理,也就是生死裏面建立寂滅之體,而寂滅就是生滅,生滅就是寂滅,安住生滅心中寂滅,生滅的體就是寂滅。什麼叫寂滅?生滅滅已,寂靜爲樂,就是解脫的樂。以樂的體安住在生滅的相裏面,這個叫做因緣行,叫做隨緣行。這跟《金剛經》裏講的:“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相應。修一切善法就是生滅體,所以你看到世間所有生滅的體,修一切善法,就是諸法空相。你心裏面安住寂滅之體,行爲在一切善上面。你了解世界,吃飯穿衣睡覺,叫做因緣行。不舍因緣,舍因緣無寂滅可得。你舍去生死哪有寂滅可得呢?哪有另外的解脫可言呢?你把生滅給舍掉。舍去生滅還有生滅,爲什麼呢?舍去當下的生滅的體,那你就建立另外的一個生滅體出來了。長久的下去,不斷的舍不斷的生,那就是生滅生滅繼續相續。如果你當下的生滅的相,建立不生不滅的寂滅體,對當下生滅體生起不生不滅的信心,這就是:修一切善法具足德本,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修諸善法不住于相,菩薩不住于相,不應執著,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舍一切善相,什麼叫善相呢?善就是不執著的意思,不執著不住,無住之心則生實相,它會生出實相出來。所以我們安住在這個生滅體裏面,離開此生滅的體,無有實相可得。離開生滅的體,沒有寂滅可得。離開這個緣起,沒有諸法空相,不可得。那不叫隨緣了,爲什麼呢?隨緣寂靜啊,隨緣寂滅啊,隨緣自在啊,隨緣安住啊,這個是般若行啊。這個是從事上面講是隨緣,爲什麼講是事啊?事上就叫隨緣而不住于相,所以觀諸法空相,這是一個道理。

   《金剛經》處處都談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切法講:無我無人,有我建立無我體,以無我體在有我之中,對立生出無我之體。既然無我,大同一體啊。我是無我,你是無我,我們相貌不一樣,但是無我是一樣,因爲無我是體是一。相有諸相,就是一切相是一體,有我見無我。有無是諸法之相,生出無我之體是什麼呢?大家同爲一體,就是無我在有我之中,有我在無我之中,不是舍有我另有無我可得,頭上安頭,那就錯誤了,那就離開了佛法很遠很遠。你在這個有我體裏面建立實相,建立無我,建立空性,建立大同一體;這時你安住在這個世間,我們就修這個般若行,這個叫做中道思想。這個不偏有不偏空,在有是俗義谛,在空是聖義谛,在中間無所得,此人爲菩薩。如果你認識到這個問題,你這樣的行爲,你就是一個菩薩。你有一念這樣的思維,你就有這一念是真實菩薩,如是淨信者,如來實知實見,與實相相應故,與善相應故。什麼叫善呢?修諸善法,對當下這個我,生起無我的體,你了解這個體的時候,安住在這個相上面,沒有分別,這裏面能生一切功德,能生諸法實相,能生蓮花,蓮花小小的在你腳下生出來了。你不斷的思維,不斷的相續,你的功德不斷的廣大,你的大丈夫相、大自在相、大安住相、大安樂行,在你腳下,慢慢的你就增長了威德力。你自己感覺到你在這個地方,你是有感覺的,是有體會的,你會感覺得到,一定能夠在你心中生出來。這一念生起的時候就不可思議了。因爲有緣起故,有隨緣行。

   隨緣這個緣是相,隨緣建立體空,只要你是隨緣就是平等的,隨緣是無住,隨緣是大安心。知道了緣才能隨緣,你不知道緣怎麼隨緣呢?知道過去的因,知道了緣起是我執,因爲我執才産生痛苦。現在這個緣來了我不住了,我了解它了,我認識到了,你的這個心就越放越松,越放越松。如果你執著,越執著越堅固。這個隨緣並不是隨便,隨緣是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

   所以隨緣後面就是無所求行。你想想在你隨緣行的時候,你發現你無所求。我們現在已經了解了緣,是過去的因,因爲我執著了,才有大家積聚在一塊,我要放松了,大家也就散開來了。因爲我們有這個執著,才有我們大家的相續,這種相續你再執著,雖然是善法的相續,也只能作爲一個天道而已。我們現在變成出家、在家,都是過去的執著而來,也是一種執著體,畢竟還在六道輪回啊!但是果報我們看不見啊,你這個堅固執著的體,沒了解它的性空,沒了解你本來是沒有我的體,你不知道大衆是一體的。你在心裏面産生一個分別,或著隨便,也就是對你當下不珍重,對你當下念念不珍重。隨緣恭敬,什麼叫恭敬啊?什麼叫禮拜?恭敬就是禮拜。不恭敬,你禮拜也是假禮拜。什麼叫恭敬呢?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性空的道理,當下這一念生起無上的信心的時候,叫一心,而一心即恭敬。如果你沒有這個一心,你就不是恭敬。什麼叫一心呢?一心是大忏悔。一切法觀諸法空相,是爲一心。一心是大同,我們一念與大衆同爲一體,這叫一心。一心並不是我意識的一心,是覺的一念爲一心,覺悟到實相。而這種實相相續的那一念叫一心,並不是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的那個一心,那叫意識的一心,是意識;並不是覺悟的一心。

  那是用意識,用耳朵聽到以後,相續在耳朵,刹那刹那産生摩擦,而這種摩擦産生慣性的摩擦。我有一天在海邊睡了一個晚上,那個船過來突突突突地響,搞到我一晚上都沒睡覺。我問另外一個法師,這個船這麼吵你怎麼睡得著啊?他說我恰恰像凡夫,你聽到這個船的聲音很煩,但是我要聽不到反而煩。他覺得沒有這個船的聲音,他感覺失去了什麼東西的感覺。他反而覺得心裏有中驚恐的感覺,他非要聽到這個聲音睡覺。就像那個孩子,媽媽在旁邊搖啊搖,媽媽一走就哭起來了,媽媽搖一搖他又睡著了睡得很好,但是媽媽一走了,他又醒過來了,所以他沒有這個聲音在哼啊,他反而睡不著覺。所以人就是這樣,在聲塵裏面其實是一個識在被一個聲音給拉住了,他認爲這個是解脫體,其實那不是解脫體,那是一個識跟塵兩個連在一起,變成一個慣性了,而這種慣性還是在六道輪回之中,根本沒有出來生死。所以把這個識當作解脫之相,不管是善法也好惡法也好,都是不能出離生死的。我在博客裏面寫了一篇文章就講到這個問題:用識,以爲這個識是解脫的對象,其實識是不能解脫的,非常的危險。因爲因果在那個地方,果報我們看不見,但是你這個識它肯定要墮落于果報。

  我們只有把自己這個識融到法界裏面去,識本來是空的,跟法界同體,法界是無識的,那個識本身就是法界裏面生出來的一個幻景。法界是什麼呢?是心與法的同體,就是法身和報身。一旦你這個識斷滅了,但是你的覺性還在那個地方的時候,你的覺性顯現出來的時候,就是法身和報身。但是你執著于識的時候,你不融到法界裏面去,你首先沒要覺悟這個道理,然後用識來做事,都在識上面下功夫。所以這個識是虛幻的,只有你融到法界裏面去。你說我把我這個功德做了以後回向到法界裏面去,你說有沒有用?我們永遠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用。但確實真的有用,融到法界裏面去是真實,那是實相。如果另外有所著就錯了。因爲法界不可思議,融到法界裏面去了,這個體其實就是法身和報身,那是空性和空性本來含著的德在那個地方。我們修行打坐,你可以看到山河大地及虛空的功德,可以看到它的靜相的功德。一個人德行很重的時候,山會冒出一種煙,這種煙都是紫色的。一個人的德行非常好的時候,你走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都會吉祥。所以你德重會感召于天地,天地是德之本。沒有天地,沒有法界,你這個識裏面不能夠影現出你自己,我現在的這個果報、福德。如果你大德現前的時候,你走在大地上面,大地會冒紫色的煙。所以你走到哪個地方,人家覺得你身上有光,有這種感覺。一個人德重這個山河大地會産生變化。一個人德輕或著沒有德的人,就不會。但這種果報我們發現不了。我們在現實中從我們的意識上面永遠發現不了,但相上面可以看得到,實實在在的可以看得到的,別人家有感受的。如果你真實的把你的功德回向到法界裏面去,你破你的識,不要相信你的識,然後徹底的相信法性,徹底的相信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融到這個法界裏面…

《《金剛經》系列開示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