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6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今天我站在外面在想一件事情,怎么样把金刚经进入到众生心中去,不要变成形式。而金刚经就是金刚心啊。我思维的时候猛然想到一个事情,就是我们众生比较执着。一般人在讲经的时候,前面打了很多的草稿,建立了很多的公案,借用了很多祖师的言辞,查了好多书籍作为依据。坐在那我就想:如果我是这样的绞尽脑汁的思维,是不是金刚经的本义呢?难道这就是在讲金刚经吗?我若是把这种绞尽脑汁的思维教给大家,让大家来修行,让大家来认识金刚经,用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它来认识它。这样讲金刚经,那不就变成绞尽脑汁思维的产物了?而这种思维本身与金刚经心是不能相应的。

  所以我就想到六祖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观诸法空相,是名实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要把这个现前的意识,变成无有执着的当下。我们怎么样的才能会于金刚经?其实就是两个字:当下。这种当下的念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念头?其实当下的这个念头,一般人认为是当下的一念。当下的一念是不是绞尽脑汁地在思维什么,还是观察什么东西呢?其实都是错的。当下这一念其实就是不执着的,是无住。什么是不执着呢?不执着有二相,它是对立的:法、我不执,肯定有二。我对法不执着无住的当下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我是什么?这个我永远是不成立的。只有这个法里面才建立一个我存在。我们这个身体跟那个我相应的那一刹那,就产生了一个我。这个我永远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个法的存在。如果你那个我在当下法里面安住的那个当下,其实就是无住之体。为什么要无住?无住本体就是实相,无住即实相。如果这个无住跟实相不相应的话,诸佛菩萨不会叫我们无住。不要有住见心,不要有法住见平等相。如果你对法上不执着无住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平等了,其实叫做平等性智。对我不执着无我是空性,其实就是大圆镜智。而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才是实相。法界平等的究竟无我的,这个就是实相。你在无住的状态,其实就是实相。这个无住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般人用意识来分别无住、寻找无住。分别无住属于粗相烦恼,寻找无住叫做寻思,到处在找无住的时候是寻思烦恼。对法上来讲,一般人认为说不要执着啊无住啊,那都是你的意识的一个粗烦恼和细烦恼,还是在动。我们嘴巴上说我们不要执着,其实你还是在寻找,在寻思烦恼和粗惑烦恼上面,根本没有出离烦恼。什么样的才叫无住呢?其实你眼睛看到山的时候,当下的那个体就是无住之体,就是实相。你在外面到处行走的时候,你活在当下而不再寻思过去,不再攀缘妄的未来,这个就是实相。所以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其实就是实相。如果你离开这个地方,你心中一点不寻思,不去执着,无住实相的本体就是如幻如化的,是在众生心中令众生安住的地方。

  实相的体能安住无量众生,不管是地狱天堂六道,乃至于诸佛菩萨声闻,都是安住在实相里面。实相里面能现十法界,实相里面能现一切法,于一切法见实相。举例来讲,很多的烦恼就是我们去寻思的烦恼,大家知道,把十除以三等于多少?等于0.3333……无穷的。我们学佛有快的有慢的,如果在寻思和粗惑上去寻找解脱,还不如当下这一念的这个体。为什么呢?举例来讲,我们从此案到彼岸好比是一个大圆圈,我们站在上面,我们这样的经行的时候,走走走,一直步行到这个地方来,求得了圆满。大家想一想,我们只要一念回头,不需要经过这个圆圈的,佛法就是这么简单。说难者转上一个大圈,其实你回头即是。也就是说,在某一种情况下我们要经过很长时间,如果你这个地方掐断的话,这个地方自然就灭掉了。学佛法有个诀窍,只要你把这个中心点抓住了,这个地方自灭,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力量。如果你不通达般若智慧,这个时间你必须要经行,但一旦你通达于般若的话,就在这个地方灭了,那些地方不需要经过了。所以人只要回过头来,当下就是,如果你往前走要转一个圈。很多的诀窍,就像我们昨天讲,如果你要是吃饭,肚子就饱了,你只要吃就可以了,不要想那么多。吃饭的时候跟你想的那些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我们往往做了一些非常多余的事情。其实不知道你当下一念的实相。所以我们现在把握一个什么东西呢?如果你在行住坐卧刹那刹那的当下这一念安住,毫无执着,无住就是菩提心啊。

  如果你真正生起菩提心,随时随地的,就当下这一念。就像我坐在桌子旁边想,我怎么样放下社会上的贪瞋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绞尽脑汁的想。其实你安住桌子,你看桌子的时候,哦,佛法就在当下!我就不想,什么都不想,就是当下的一念。在你想当下这一念的时候,你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当下这一念安住的那一刹那,不思善念不思恶念,过去的善不生,过去的恶不生,未来的善不生,未来的恶不生,当下一念是没有善的也没有恶的体,这个当下的体安住了,其实你就安住在实相了。这一念实相其实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无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下一念,彻底的安住在里面。为什么我们的烦恼降伏不住呢?为什么我们老是想消灭烦恼老是消灭不掉呢?因为你在做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情,你在寻思和见惑烦恼。就因为你在这个烦恼里面,你怎么搞都是烦恼的。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当下抓住这个点的话,你已经安住在解脱体里面了。今天明天你肯定有很多的烦恼,过去无始以来的习气在,但是你在思维的当下这一念非常迅速,菩提心在你内心安立的非常珍贵,心里面发起很勇猛的心,但所做的时候是非常的自在和轻安,安住的时候是非常轻松的。为什么呢?当下啊。它是一个很轻松的一件事情。就像你挑了一百斤担子很重的时候,你猛然想到当下的一念的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大。那个很重的东西在你肩膀上是非常轻,轻到你自己好像根本就不需要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寻思烦恼在粗惑的知见里面,你是很累的。你猛然把这些知见、寻思丢掉了,突然内心安静下来的时候,那种力量有多大?千斤之担,你担在身上都不需要用什么力的。就是说,消除烦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任何社会上的执着、烦恼、痛苦,刹那一念即断。

  有人说:师父,你说是说,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正的每一步都安住在当下的体里面,其实事情还是照样做,但是你就是无住。你怎么行路都安住在当下,我坐火车我就是坐火车,走路就是走路,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我念经就是念经,我每个字听得清楚,干什么呢?不知道。我知道每个经都是我的心,每个字都是我的心,每一步路都是我的心。每走一步路,上殿,念经念完了,你不需要想的。有人讲念经是干什么啊?是忏悔业障的,是叫我们要知道什么什么道理的。其实都是错误的。如果你真正了解道理的那一刹那,你念经就是念经,你知道了它的本体,每个字都是当下的一念,每个字都是圆满的。因为我们了解每一个字,都跟你清净心是相应的,你就安住着就这样念完了,念完以后就没有了。吃饭,吃完就没有了;睡觉,睡觉就没有了;走路,一直安住在这个体里面,你什么都做了,但是什么都没有做,一直这样安住在这个体里面。这个时候再苦你也不怕。所以不管在任何地方,它有巨大的力量。你玩也好,你走路也好,你吃饭也好,玩而无玩,吃饭而无吃饭,走路无走路,在你心中都是安住这一念,当下的菩提心,你安住在这个体里面根本没有出家和在家。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哪个地方是吃饭?哪个是出家?哪个是在家呢?我现在坐在这里看到桌子,我跟桌子当下这一念,和你当下这一念有什么区别呢?哪有出家人?哪有在家人呢?除了这当下一念之外,全是寻思烦恼和见惑烦恼,见惑烦恼、思惑烦恼都是你识在分别而已,分别过去,分别未来,你把过去未来的东西不断的安住在你这个心上面,所以你永远失去当下。你用意识分别寻思和见惑,文字上说不要我执,其实这话讲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开悟者无法可说,说了就不是开悟。因为当下这一念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的。绝对无言辞啊,是没有言辞的,讲出来全错,所以没办法开口,只有心会不可言谈的东西。所以我讲话的当下一念,说有的时候心不住,行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什么叫不住于相?我现在跟你讲法,我应该安住在不住于相上面,我现在讲,讲完就没有了。我走出去了,我回去睡觉了,这个过程之中我一直安住当下。在我寻思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寻思烦恼;在我见很重的时候,啊,还是我见,不是安住在法上面,我跟法统一,你绝对安住在当下这一念体里面。这个一念才是实相。而无住体就是当下的一念,就是实相,无住即实相。实相有二相,从外面法来讲是平等,从心地上来讲是自在。你走任何一个地方,什么叫平等?没有执着,把它方便立名叫做平等,方便名叫做无住,其实是我们的心的运作,没有无执之名,没有平等之名,这个都是用文字来分别的。其实是我们心的一个作用,产生了外面法界的平等自性。到任何一个地方,很容易让你毫无执着的体。如果你安住了一个无住的状态,安住在一个实相的状态,你走到外面去,你发现你放下的东西很容易。

  比如我现在跟你讲金刚经,那我想:我要怎么讲金刚经,我想了半天拿了很多书,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啊,其实错了,就在有准备的时候,变成寻思烦恼。我没有准备,其实才是自在啊。有了准备就有了执着,就有了寻思,就有了我见,就有了烦恼,就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原来你在无执的时候解决了你一切烦恼的问题,不然你讲经变成烦恼了,讲经变成了文字的执着,我要强记啊,我要记住很多的东西啊,要看很多的书籍啊!我才不看书呢!我也不去找书看。我应该怎么样做才把金刚经讲好?我应该如是行,以如是行建立如是心,以如是心建立如是法界,…

《《金刚经》系列开示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