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来住着啊?他说:啊,在家里烦恼,来庙里来住。你这是一个出离心,出离家里的烦恼。但是你没有生菩提心,你从那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来,你说家里烦恼,这个地方就没有烦恼吗?这个人早晚会烦恼,因为你根未除啊,你的根没有断掉。我们如果是一条狗的话,你到哪个地方不是一条狗呢?如果我是一个烦恼的人,到哪个地方不是烦恼呢?所以你虽然有一个出离,但是你到哪个地方都出离不了。我以前悟到一个道理,我在东林寺很幼稚啊,我一天到晚想着出离东林寺,我要离开东林寺,认为深山老林很多人的修行好啊,我要去修行,我要住深山,住山洞。结果我有一天终于满我的愿,跑到终南山去了,夏天外面的知了知知知的叫,一天到晚就听这个知了,一直晚上叫到十一点钟、十二点钟,清早起来三四点钟又开始起来叫,你说这个知了一天到晚叫多难过啊!我在东林寺出家那么多年,住在念佛堂里面,从来没有听过这个鸟雀一天到晚在叫,到外面山里面去一天到晚知了在叫,我心里想,那么多的祖师,那么多的僧人要住这个山洞,为什么我来就这么不舒服呢?因为我心中的烦恼未除啊,到哪个地方都有烦恼,结果在那里焦虑不安,烦恼更加生起,我才知道东林寺的珍贵。我那个时候就知道要回来修行,要住寺庙里去,我再也不出去跑了,我一定要住到寺庙里去。在山上,吃饭要驮四十五斤面粉,从山下驮到山上要驮四个小时,然后手上拿两瓶油,爬三四个小时爬到山顶上去,放下来以后,身上骨头全部散了!睡了三四天才恢复,那个懒劲全部出来了,后来看书都看不下去了。我就想过去那个圣人怎么住的?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这些圣人不可思议的。就像人家不愿意住庙是一样的,你叫他住山就可以住洞就可以,但叫他住庙就住不下来,可能是一样的。他跟人家在一块觉得人家烦,见到人就烦躁,见到这个也烦躁,见到那个也烦躁,他一个人很舒服,很多人在一块就很痛苦,他喜欢一个人。他心里想:那些人见到那些人为什么就不痛苦呢?跟我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一个人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因为在寺庙住那么长时间了,享受习惯了,一下子接受那种环境,非常难接受,其实根本烦恼没有断掉,只想换一个地方而已,因为智慧未生啊,没有智慧就是那个样子的。所以没有智慧的人,东跑西跑都是烦恼之人。所以我常常讲,常常喜欢跑的人我也不反对他,我只希望他赶快断除烦恼,如果不断你的烦恼,如果不求菩提心生出来,你在哪个地方跑的话都是烦恼的人。所以有的烦恼的人他要走,我也不觉得什么得失,因为烦恼的人终究是烦恼的人,你留他干什么呢?他不愿意断烦恼,你跟他在一块有什么意义呢?愿意发菩提心,愿意断烦恼的人,你跟他在一块才有意义啊。你跟一个不愿意断烦恼的人,动不动就烦恼的人,你跟他在一块干什么呢?就像一个人一样,你跟一个神经病住在一块干什么呢?他又不能发菩提心,他又不能念佛,他又不能修行,他又不是你的助道之缘,他又不能成佛,你跟他住在一块干什么呢?他要走就走吧,没有关系的。要来的人我欢喜,要走的人我不会任何牵挂。就像做狗的人永远想做狗,那就让他做狗好了。我为什么来去自由呢?并不是我慈悲,也不是我这个人很随缘,我观诸法实相,我了解这个人的实相,所以来去自由。
我们要观察即从两方面去观察,一个是显,一个是辨别。第三个明体就是在修道。第一个要显出来道。第二个要辨别你现在安住的位置,要辨别你现在是安住在哪个体上面,辨别出你自己的心态,要辨别出你的业障,要辨别出你自己修的法是对是错,你要辨别出你自己是在修什么,跟菩提心相应否。
我们要观察辨别我们的出离生死心。生死心就是生灭之心,生灭无生生不生,生灭的本体是无生无灭的体。这是藕益大师讲的,全生即灭,全灭即生,灭者是大涅槃寂静故,生者无量功德相随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生者全生,灭者全灭,所以诸佛刹那刹那成等正觉,诸佛刹那刹那示无量大涅槃。因为一灭全灭,佛陀一灭尽现在过去未来无量大灭寂静现前故。而一念生者无量功德相随,因为佛陀功德圆满,每念生功德都是圆满的。是故诸佛念念之间生故示成等正觉。因为我们功德不圆满故则一生无量生,无量生死的生,就是功德不圆满。因众生不知灭是大涅槃寂静故,生是无量功德相随故;枉把生灭相续,认为生跟灭是一不是二。就看你住在哪边,住世为生,不住世为灭。如果你不想住世,就住在寂灭之中;如果你想住于世,在功德之中。所以安住生者,念念之生;安住灭者,念念之灭。藕益大师讲的,一灭全灭,一生全生。生灭是不会相投的,生灭不是一体,生灭不是相续,生跟灭不是一,一个是大涅槃一个功德生。但是是一心是二相,二相就是一心。所以一心是二相就是生灭。哪有生灭可得呢?到后面要讲涅槃皆不可住,灭是涅槃,生是功德聚。灭是大涅槃寂静故,生是住世间成等正觉故。这是住世、不住世两个体。大涅槃也好,功德聚也好,其实两个都是一心,而心里生死与涅槃皆是虚妄故,彻底地超越了,即毗卢遮那佛啊。因有涅槃之体就有涅槃之相,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常住涅槃、自性涅槃都是涅槃的体,这个体还是一个相,还是一个教法在那说。在究竟体上来讲连涅槃之体都没有。我们要了解它,了解于法故叫辨体,要辨别它的相,辨别真实和虚假。在这个共同的一个体上,我们辨别出自己的烦恼生死的体,辨别出如来真实之教法。第二个,要辨别出你选择的自己修行的方法、手段种种法。第三个亲证。
身体的我执叫粗惑烦恼。大家要思维观察一下,别人说你的时候,外面的东西对你反击的时候,你有什么反应。对于修道的人来讲会非常迅速的相应,就像我们出家人一样。我们不断的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只留下了习气,贪瞋痴的心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们还是有习气。比如出家多年和在家人有区别,在家人有个情根,就是儿子,这就是你的弱点,在你骨子上面的弱点就是情,而这个东西会障碍你一辈子;或者你在家里面,你会很快的让你的我执和法执显现。出家人在寺庙里住时间久了以后,他会对这些执着非常平淡。但是大家的身体是一样的,而心态上面就不同。比如拿男女来讲,你说我想不想找一个妻子呢?绝对不会想找妻子的,但是我身体有没有反应呢?绝对有反应,跟你们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治疗方法不一样,我们有观察、打坐,种种修行的方法,使身体回复。社会上人不一样,社会上人身体的反应会去找丈夫啊,找刺激啊,种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身体还有余习有这个反应,但心已经没有了,贪瞋痴已经没有了,这就是出家的好处。你叫出家人找个妻子过一辈子,我认为这就是拖累,是障碍烦恼。要身体没有反应了,阿罗汉也做不到啊,经典上面有依据的。有一个五六十岁的比丘生病了,有个医生来给他治疗,摸他的小肚子给他按摩,给他治病,按摩的过程之中发现他的男身相又显出来了。后来他就想我怎么还有淫欲心啊?怎么还有身体的这个反应呢?跑去问佛,他说:我是阿罗汉否?佛说:你是啊。他就怀疑我还有这个反应,是不是阿罗汉?比如释迦牟尼佛说杀生要堕地狱,规定比丘不能杀生,后来有个比丘想杀自己,因为阿罗汉他觉得人间苦啊、地狱苦啊、饿鬼苦啊,这个身体是虚幻的,我把他杀掉算了,然后就可以解脱了。那比丘就问:那我成阿罗汉没有呢?他怀疑自己不是阿罗汉,因为他还想把这个身体杀掉啊。结果佛陀还是印证他是阿罗汉。所以不杀生戒是来自于阿罗汉才制定这个戒律的。阿罗汉杀自己是杀不死了,他只能把这个身体给灭掉,所以证到阿罗汉身体就没有障碍了,但是还有杀这个习气,这只是习气而已。出家人常常在庙里住着,肯定还有一些身体上面的所谓想吃一个好的东西啊这种习气,还是在,但是不能代表他对它有强烈的执着。他内心中很清晰的知道,我不会把这个东西当作我终身的受用,没有终身的这个体。所以我们在寺庙里住着,一定要把你自己当作一个出家人,不管是在家出家众。住在寺庙里一天,你要认为我是出家人我应当有出家心,然后不断的去观照。学佛时间长的人,这些法他也会相应,在家人他也会相应的。所以了知我们心已经没有贪瞋痴了,但是我们还有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这种余习。举例来讲,比如他还有瞋恨心,你骂我我要骂你,还有骂你这个心,但就是想一想很快就恢复了,对于修行时间长的人他应该恢复的非常快。我昨天就讲过,善后是恶是不可能的,但是恶后是善是肯定的。一个人恶到一定的时候,一定是善;但善后是恶是很难的。一个人做善后还有余善啊,心中有欢喜,对恶还会控制一下,还有善在那个地方。对于恶的人,他有恐怖想出离,因为恶是很苦的,他有强烈的出离心,所以恶后是善。我们跟人在一块的时候观察人,你跟他吵一架,你认为他在烦恼了,但是你也不应该说他,你应该善护他,叫善护嘱。你在骂别人一声的时候,别人生烦恼,或着别人在讲你的时候,你感觉到对方在烦恼,但是你心中也不应该对他生出瞧不起的心态。为什么呢?善后还是善,恶后还是善,你有什么权力说他呢?特别是修行人他恢复的快,跟社会上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了解了这个心态,你跟我们学佛的人在一块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晰一定要用心去观察这件事情,不要认为他就是一个坏人。
身体上面叫见惑烦恼。还有一个叫寻伺烦恼,就是自己肚子里面在想,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人家没有攻击你,外面的东西对你没有关系,而你在不断的在想,这个是好人啊坏人啊,这个是学佛的不学佛的,这个人是善的还是恶的,你在寻伺烦恼。半夜你睡在床上面,老想着你自己的得和失,这叫寻伺烦恼。寻伺烦恼叫做细惑烦恼,细惑烦恼断掉,你就可以证到阿那含的果位。细惑烦恼有八十一品,粗惑烦恼有…
《《金刚经》系列开示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