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平等心是一相叁昧、一行叁昧、四加行的體,識是什麼?我看到的與所看到的在習氣中自然而然的混爲一談 那什麼叫勝義谛、俗義谛,什麼叫真谛跟俗谛呢?就是你現在的平等心,就是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就是報冤行、隨緣行這個體,隨緣平等,隨緣行就是無我,報冤行就是諸法平等,都是業力。這一切業力,你覺悟了就變爲意。簡單來講,我們這個叁界,所謂講識,叁界唯識。我們的智慧,我們本來的智慧已經轉成識了,因爲執著而轉成識,因爲轉成識,叁界就是一個識。叁界是識,那我們現在識就是意念裏面出來的,是一個意識,就是意境啊,意境轉識,我們名字叫做識,其實沒有一個另外的識可得,就是沒有一個獨立的識存在。有人說,我們用識來怎樣,其實沒有獨立的識存在。法界的境,我們看到了把它起個名字叫做識,這個識是個什麼東西?就是我看到的,並不是說有個獨立的識存在。其實我們眼有眼識,認爲眼裏面有個獨立的識存在,是錯誤的,那是空中見花,在空裏面找花,是有病的,就是眼睛生病了,看到空中之花一樣。其實眼睛好了以後花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萬法,就是一個你的業報。但是這個東西現前的時候呢,你看到的時候叫做識,起名叫做識,方便說叫識,無識亦無得,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于無意識界,證明這個識,這個名字是不存在的。你看到這個識的境界,沒有對立,界就是對立,界相就是對立,無眼界乃至于無意識界,就是對立。我們有這個界的對立,就叫做凡夫。但是你沒有對立的時候呢,就沒有我了。所以我跟法界對立了,中間叫識,識本來沒有的,你取了一個識,這個識沒有的,但你認爲自己有這個識,就變成虛妄。抓住這個虛妄不放,叫執著。這個識是什麼呢?抓住虛妄的東西,這個虛妄套虛妄,虛妄套虛妄,叫做生滅。虛妄的東西叫做生滅。
動識與不動識的區別,不動識會怎樣?如何不動識?
什麼叫生滅?生滅本來無有生滅。哪有生滅的真實相呢?生滅是沒有實相的(在第一義谛中,生和滅是平等的,此生彼滅,彼生此滅皆是實相,有生有滅與無生無滅亦是平等)。沒有實相的東西,你認爲有個生滅的實相,生滅這個體到底是什麼呢?生滅是沒有生滅的。爲什麼?從實相上面講,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如果真的有生有滅,那爲什麼有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呢?生滅能滅的話,可能生滅不真實吧。但是我們認爲有生滅,你認爲有生滅的體,無非你抓住一個妄體,就像水裏撈月亮一樣,不斷的撈,不斷的撈,結果自己搞死了。所以我們意識到生滅的本體,是沒有生滅的體,那就是法性,就是法空。如果你就光識空,一切了不可得,就是識空;如果一切法界就是我們這個識,建立法性,叫緣覺菩薩。二乘教法有緣覺,就是因緣乘的;有從識裏面見空性的,叫阿羅漢,這兩種二乘之人。如果你從識空裏面,你意識到了,我們怎麼去修行呢?我們應該看到這一切境界的時候,你不應該動識,在你動這個識的時候,就是取妄,這個妄非常狂亂的時候,六道輪回就出來了;如果你這個妄比較清淨,就是天道,這個妄是善的,就是天;妄比較惡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佛的經典上講,若有地獄、餓鬼、畜生實有存在者,此人爲外道、邪見,沒有什麼六道,實在講,六道就像水裏的月亮一樣,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東西,我們現在所有的這個識不存在,你一刹那時間,你這個覺性就進入到法性。那怎麼樣的稱爲不存在呢?怎麼樣證到不存在呢?怎麼樣感受到不存在呢?無非是你不動識心,不動意識的這個識心。我們盡量的做到不動識,怎麼樣的不動識呢?就是當下,當下這一念,當下這個體裏面,不動任何識的念頭。
身和心的實相:太苦太累識會動(會嗔會怨狂躁不安);太樂太逸應識會狂(會貪會縱殺盜淫妄);識動輪回不空,識退真性自顯;
釋迦牟尼佛修行,他說我們身體至關重要,我們這個相很重要,我們身體在勞累的時候,在疲倦的時候,他會動識。比如你病了,那你識就狂躁、不安、煩惱,就會顯現出來。或者說,你太貪瞋癡,你的身體太好了,然後你又莊嚴又……什麼東西都顯現出來了,然後你的福報又大,到最後面你就會吃喝嫖賭殺盜淫妄都顯現出來,然後你心就會狂亂,你就會動識。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一定要適中,不住好不住壞。就是身體不能夠把它搞得很苦,但是也不能太快樂。你太快樂了,你會懈怠;你太苦了,你就會疲倦。疲倦的時候,你這個識就會狂動。你在快樂的時候,太快樂了,太安逸了,吃了睡睡了吃,太安逸了,你一定會生起殺盜淫妄。
身體與貪嗔癡的關系,于貪嗔癡生出哪念覺性?
比如一個貪心很重的人,貪心重的人一定有殺氣,貪後必生瞋。貪後面不生瞋是不可能的。社會上不是講嗎?睡多了起盜心,吃多了起貪心、懈怠之心,睡多了不義之心會生出來。所以人不要吃得太撐、太飽。瞋由貪扶持,癡由瞋來扶持,貪的後面就是瞋,瞋的後面就是癡,但是貪還是爲根本,瞋才是後面的,癡就是愚迷。一個人非常癡于情,這樣的人他一定瞋恨心好重,他心中的火隨時可以爆發。情重的人,他的瞋恨心好重。有的人講,我就是瞋恨心重,我就是沒有貪心,其實這是假的,只是用瞋心把貪心遮蓋了,我們看不到而已。那個人說,我重情啊,我就是男女放不下來,其生我不貪的,我也不會恨別人,但是我就是癡心好重,我很重情。對癡心重的人,一旦他得不到這個體的時候,他的瞋心自然就會出來。但是呢,如果能滿足于他,就顯現不出來;但是不滿足他的時候呢,他的瞋心就會出來,瞋心後面呢,一旦瞋得不到的時候,瞋心後面你悄悄觀察,他的貪心特重,他用巧妙的方法給他遮掩掉了。所以我們貪瞋癡,這叁個東西是不可以分家的。所以呢,有貪必有瞋,有瞋必有癡,貪瞋癡它們叁個東西在一起的,是相續的。所以呢,我們不可以把你的貪瞋癡分開來說,(于貪嗔癡分別說者,是留有空間,不管給貪嗔癡哪塊留下一點點微弱空間,貪嗔癡都能各自強化各自策應相互成就,找到力量強大,幾乎必勝,唯一斷永斷才是斷,否則此斷彼生盤根錯節,永無出期。)啊,我只有一點啊,我情放不下來,或者我有一點,我的瞋心,爲什麼瞋恨心那麼重呢?我爲什麼貪心那麼重呢?你應該說呢,但是你不了解法性,你知道這個道理,你不應該說:我就是情很重,其實我貪心瞋心都放得下,這是妄語知見。你應該說,我有癡心,馬上反省自己,我怎麼還有癡情呢?啊!原來我有情,我肯定還有瞋心,我肯定有貪心!你應該這樣想。啊,那我現在要把這個情給斷掉。從根本來講,你貪心沒有了,就不應該有瞋心和癡心。只要你把貪心去掉了,你的瞋心和癡心自然就會慢慢淡了。所以呢,貪心爲根本,貪能夠令我們瞋,瞋就令我們癡,所以貪瞋爲根本。你不斷的布施,不斷的舍貪,只要你貪心去掉了,瞋癡就沒有了;你貪心不去施掉,你的瞋心跟癡心不斷的在發展。所以這叁個東西是連貫的。所以我們在勝義谛和俗義谛裏面,在你坐在那個地方不動識的時候,你意識不動的時候,你首先知道了第一義谛法,我們本來如是,大圓鏡智。
上下樓梯都是修行,不用識故;法界唯識,叁界唯識,識斷情空覺顯真如,入一行叁昧,成就四智
所以我們怎麼用功修行,我們上下樓梯都是修行,用功的方法就是不用識,怎麼樣的不用識?你首先要了解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故,勝義谛一切法空,在金剛經裏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勝義谛跟俗義谛,“應無所住”叫俗義谛,“而生其心”叫勝義谛。在你“而生其心”的時候,諸法應無所住就是平等的,你看到世間法都是平等之法,你生起了平等法,就是在意念上面,在識上面來講,一切法是我之識,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是我們的意識。在你了解是識,是我的全部的時候,你這個心會于這個識的當下,就是“而生其心”。就是這一切識是我之識,就是沒有我,應該生出無我之心,你這個心就是識、意呢,就轉爲智。這個智轉出來,這個從是智,當下就是清淨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你就會感受到你真實的修行,顯現出來,你就會發現你自己修行的量就會出來了。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個法界是你的這個識,叁界是你的識,你就不能夠空無我,不能空無我,那個覺性、不可思議的覺性(就不能顯現),你現在的存在就是這一念覺性,了解這個識的時候,你的迷就轉爲覺,而這個覺跟意相應就轉爲化身,所以叫做化佛,而這個化佛就是覺性,無我的這個體就顯現出來。所以你坐在水邊,坐在塘邊,走在路上面,你不要跟你的意識,不要有二相的顯現,在一切處自在故,第二個呢心如牆壁,覺性如牆壁,叫一行叁昧,就是平等之心。在一行叁昧叫勝義谛,叫大圓鏡智,不動心了。但是呢,法界叫妙觀察智,一心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觀一切相是我識叫妙觀察智。而一切相是一心,是我一個覺性,叫做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本來清淨故。所以,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能意會到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你自然會感受到你轉識成智了。
所以呢,我告訴你的這個勝義谛跟俗義谛的思維啊,就是真谛。這個法界是識,這個覺性轉識成智。勝義谛就是大圓鏡智,一心,就是本來面目。俗義谛就是法界,就是叁界,就是識。我們要轉識成智,你知道這個法界就是你的識,沒有另外從這個覺性、這個一心裏面分出一個識出來,這個識叫作妄。你看,同樣是識,這個法界本來是識,你在這裏面又生出來一個識,你生出來的這個識叫妄,這個才是叫妄,這個識呢是轉成智。這個覺性不是跟這個識相應,這個覺性是跟這個識相應,在你覺時,了解法界就是你這個一心的時候,叫做智。如果你不了解法界,另外建立一個識,然後這個識的對立,它又相對了,這個相對的…
《《金剛經》系列開示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