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昨天講到理事,從事入,講到報冤行。從事上面來講有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這是達摩大師四行。
第一個是報冤行。我們在六道輪回受冤枉之苦,離不開我們的身口意,身體、口業和意念。而大乘佛教往往是注重在意念,就是心;小乘佛教往往注重口和身,身體的攝持和口業的攝受。以身口外面的相,來攝持我們這個本來寂滅的心。在菩薩大乘佛法裏面,以大乘利他的精神,攝住心故而身自正,這是大乘的教法。我們這個身體殺、偷盜、淫欲,我們的口業就是兩舌、惡口、绮語、妄語,我們的意念就是貪、瞋、癡,從這裏面我們可以分別出來。我們造業,肯定主要是心。經典上有一位祖師講的:人走路時不小心踩死了一個螞蟻,和有意踩死一個螞蟻,這裏面哪個有罪?祖師說:無意中踩死的,就是沒有動心的意就沒有罪,因爲未動心故。有動心的,就是你故意殺生的這個才有性罪,證明說我們的心很重要。在經典上很多地方都說到:我們看到別人做善事的時候,動了歡喜心就有無量的功德。看到別人放生,就生歡喜心,而功德同等故。看到別人出家生贊歎,你當下的心跟出家的功德是同等的,可看出我們這個心很重要。大乘佛教主要是講心。前天晚上我們講過,我們在六道輪回受冤枉之苦谛,是由于我們的貪瞋癡。我們出家人受持種種戒律,攝持身心,無非是攝受我們貪故。但是對于在家菩薩,對于身體的攝持力比較放松,但是對心的要求非常高。爲什麼呢?爲什麼要受菩薩戒?菩薩戒是對瞋來講。世間人怎麼出離對于瞋的這個問題?你把石頭扔到天上去,它一定會掉下來。人的瞋恨心,就像一塊石頭掉下來一樣。你怎麼處理這塊掉下來的石頭?世間人往往用貪來度它。世間人用貪心來度瞋心的人,只能增加他的貪心;因爲瞋心本身就是從貪心生起的,但是佛法裏面不會用貪心來滿足于它,爲什麼呢?因爲瞋心是來自于貪心,如果你用貪心來滿足于它,只能增加他將來更多的瞋心,還流轉叁界,更有痛苦。所以佛法用六度波羅蜜,或者用西方極樂世界,用菩薩精神來遠離貪的這個體、遠離瞋的體。比如你打我,我還是要利益你幫助你,因爲我發起了利他之心,盡管你打我的時候我本來要有瞋恨心打你的,但我不會。因爲跟你講菩薩道是講無條件的幫助他,是讓我們用法來攝受我們的瞋恨心,這是一個方法而已。第二個用因果的方法。比如你打我,我本來要發瞋恨心,但是我用因果的方法來擺平它。比如你罵我,我想可能上輩子我也罵了你吧。我賺不到錢,可能是我上輩子沒有修吧。用因果的方法改變我們不滿嫉妒和瞋恨、瞋心,是用法來度。第叁個用空性。知道善惡好壞,世間萬法這個體,本體是空性的,用究竟第一谛來度我們的瞋恨心,所以用法來度它。所以種種法來度我們的瞋心,這同用貪心來度我們的瞋恨心,完全不同。
這個世間,很多的苦其實是一個磨刀石。這把刀快不快,要靠這個磨刀石來磨。如果沒有這個石頭,這個刀永遠是鈍的。如果你有了一把刀,此刀好比是你的心;有這個世界,就好比是這個石頭,要靠石頭磨練把我這個刀變成鋒利。想一想,這個世間這個磨刀的工具,我放去不要,那你這把刀永遠是鈍的。所以要把世間的苦,當作是一個磨刀石。如果你不會用它,那你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本來的心,就像把利刀一樣。
所以在菩薩法門裏面一直在講,菩薩是諸佛之母,衆生是諸佛之母。一切佛爲什麼要度衆生?爲報恩故。爲什麼佛站在蓮花上面?蓮花是功德。佛就站在蓮花上面。花開見佛,這個花就是衆生。而佛必須在花裏面開出來。大家想一想,離開衆生無有佛可得,離開了這個世界的衆生,就沒要佛可得,證明我們現在所成就的佛的果德,一定在我們衆生境界裏面。就是蓮花離不開汙泥,這個花是離不開泥的。我們覺得這個泥很臭很爛,但是對藕來講,對這個蓮花來講,它是它的父母,是它的親人。對于佛陀來講,這個衆生就是它成佛之母。所以我們不能把衆生當作是一個可怕的對像,應該內心中生起功德之心。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你一定要把衆生當作是你蓮花之母,蓮花一定把汙泥當母,父母爲緣,如果沒有父母就不能生出我們現在。就像蓮花沒有汙泥,這個蓮花就不會開,所以花開見佛。花開是圓滿之時,等你圓滿的時候,花一開佛就顯,叫因果同時。佛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你現在看到的蓮花,佛就在那裏,佛果已成,花正在開,只是你迷了你不知道。你在修的過程之中,把世間人當作是汙泥,當作是煩惱的東西,是因爲你把這個煩惱的體沒修圓滿故,所以你佛未現,你的佛沒有顯現出來。有一天等你的功德圓滿,你的貪瞋癡的心轉掉了,轉成了像菩薩一樣蓮花座,那花開就見佛。
所謂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即開,你就去見佛。爲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托你去呢?這個蓮花不從它方來,不從別方來,是你心中的蓮花。也就是衆生的境界,就是佛的蓮花。而這個蓮花本身的體是圓滿的,衆生本來圓滿故,是我的心迷惑了,是我的心沒有圓滿,是我們的心沒有覺性。我們的覺性沒有圓滿,法空就不能圓滿。法空本來就是圓滿,因爲我們的心沒有覺性。因爲覺性不通達故,諸法不能夠立即顯現。你閉著眼睛看不到月亮,看不到太陽,看不到現在的光,是你眼睛有了毛病,並不是外面的光有了毛病。這個世界所有衆生的境界,本來就是圓滿的。所以你半閉半開的,半疑半信的。所以你好像自己我慢慢修啊,慢慢修啊,好像自己要修,把這個世界修圓滿。不是這個世界修圓滿,是你心圓滿。你心圓滿了,這個世界自己會圓滿,它本來就是圓滿的,哪有什麼圓滿不圓滿呢?所以金剛經講,無衆生可度無佛可成,本來圓滿故。所以我們要生起無上的信心,要生起這種信心出來。
所以菩薩戒度瞋故。因爲我們不肯覺悟,不了解這個實相,所以我們內心中生起瞋,用貪心來彌補,這只能把你推向黑暗,越來越迷惑,越來越癡,越來越貪,以貪還貪。就像從這個虎口裏跑出來又到了狼口裏面去了,你不斷的在這裏輾轉,你轉不出來。好像換了一個環境,其實你跟以前還是一模一樣,世間人就是這樣的。上班、回家看電視,以爲看電視就不是上班,其實你還是在裏面轉,你沒有出離。我們對瞋心應該用什麼來度?瞋心用法來度。
從因果上來講,冤就是過去的因,産生現在的果報。你要認識到你現在爲什麼不能成佛,不能圓滿,是因爲你過去所造的因與佛心不能相應故。因爲過去你這個心和貪瞋癡相應,你這個瞋心跟不滿的心相應,跟嫉妒和瞋恨心相應,你這個瞋心不能轉爲功德。所以我們現在沒有成佛,你要認識到這是過去之因,是爲報冤行。報就是果報,冤是過去沒有走正路,沒有覺悟,所以受冤枉之輪回。
癡也是一樣,因貪生瞋,因瞋生癡。不覺悟的人,對上來講是貪,對下來說就是癡。癡是什麼?就是無明、愚癡。貪瞋能生無明,無明又能生貪瞋。沒有無明哪來的貪瞋呢?如果你是光明之心,貪瞋就沒有了。最根本來講就是癡了。一個人愚癡了,自然會生貪瞋,貪瞋是互利。癡就是無明,因無明故生貪瞋。沒有無明,貪瞋不生,但是因貪瞋故,更生無明,無明複至無明,生死就不斷的相續。因爲你的貪瞋本身就是來自于無明,無明又來自于貪瞋,貪瞋跟無明兩個互相複製,這是很麻煩的。
癡是來自于何方,即無明來自于何方呢?無明來自于惑,有粗惑、細惑和無明惑。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惑來自于細惑,細惑來自于粗惑,粗惑就是知見,細惑就是尋思,塵沙惑就是無明。粗惑就是見惑。什麼叫見惑啊?沒有覺悟就是知見不對,我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見煩惱。這個見惑煩惱從我們心中生起。
一個是我在見,我身執故,我怎麼樣,我很漂亮,我很莊嚴,我很偉大,我的學問很高,我的修養很深,我的智慧廣大,什麼都是我字當頭。他不知道我這個體是什麼,覺悟的人是大我,什麼叫大我呢?一切衆生皆我父母,我從衆生心中生,那個是什麼呢?叫做空性。那個是我心,法界空性是我心,法界衆生是我相,世間所有的相在眼爲色、在耳爲音、在鼻爲香、在嘴爲味,在身體爲觸,在意念爲諸法,我在哪裏呢?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是我身故,諸法空相是我心故,你能說哪個不對嗎?你能說哪個對嗎?都是人見我見。這些人見我見在你心中建立的時候,那你就是叫“我”,我執很重。因爲有我執故,必生法執;所以要破除我執。金剛經是講四相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要破我相、破人相、破衆生相、破壽者相。這四相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就是我執、法執和空執,連空空都空掉了的那個空,那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修一切善法不著于相,就是真空妙有的狀態。不認識我的人,貢高我慢,我見爲重,不了衆生是我父母,不了解法性即我心故,執著于身體爲我見。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之中,爲什麼要打坐念佛,無非是破我執、破法執。破我執,心不動故,我執即破。破法執,諸法不住故,念阿彌陀佛叫法執,了知諸法叁相,叁輪體空,即現在過去未來不住故,一切法本體空性故,法不住故念念寂靜,我空故法空,念佛就起這個作用。所以念佛了知我空法空,你就進入一相叁昧,我空叫做一行叁昧,我空爲覺性。進入我空的境界跟法空的境界,我們念佛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的那一刹那,你明了這個道理,你心開意解,不可思議。這一念如燈光即亮了。如果這個道理你不懂的話,即使修行百萬之劫,也不能夠通達。就是你修行叁大阿僧衹劫,不了此意,你皆是魔道,不能與法相應。我們往往有一個毛病,用識不用心,就是用自己的意識想一想,覺得這個道理是對。就是我講了,大家聽到了,但是不用心。能知道法空的道理,但不用覺性的相續。
什麼叫一…
《《金剛經》系列開示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