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P2

  ..續本文上一頁行叁昧?就是覺性的相續。什麼叫法?一相叁昧,了知于實相。一相叁昧是本體,我們明了這個道理是識在起作用。但是你用一行叁昧,就是心不斷的相續的一刹那,你的心你的身體就進入禅定,你心定下來了,我就空掉了沒有了,發現自己不存在了,那一刹那進入法性的時候,法就現前,那個不可思議微妙莊嚴立即現前。所以講百句不如一行啊,就是說用識思維,天天想這個道理,好像是對好像是對,還不如真真實實的心到那個法上面安住不動,然後你進入到那種叁昧裏面去。

  什麼叫叁昧呢?叫正受。什麼叫正受呢?正是知見的意思,受是解脫之意,就是正確的知見、佛的解脫,正知見的解脫,叫做知見解脫,這是五分法身的最後一條。佛法身、法法身、報法身、知見法身、知見解脫法身,叫五分法身。知見解脫法身不能相應故,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佛、法、僧、解脫與解脫知見,首先就是要解脫知見。解脫知見的本體你都沒有相應,就等于你沒有正見,以解脫的知見才能獲得解脫,以解脫進入清淨,以清淨而見法故,以見法而證清淨法身故。如果解脫知見都不能相應,前面的五分法身全是妄說,首先就是解脫知見。所以聽法的目的幹什麼?以解脫知見,這是講法空的道理,而相應建入解脫,而進入清淨。所以我們聞法,聞是信,聞是法,法就是正見。你的聞跟正見相應,一刹那時間就解脫相應故,而解脫相應相續得清淨故,因清淨而得法莊嚴故,因法莊嚴獲無我體,諸法空相故,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境界都會現前,五分法身一齊證。

  所以首先知見是非常的重要。知見不立,如果你的知見沒有抉擇,在七菩提分裏面第一條:抉擇,如果你抉擇不對,知見不正,你這一輩子修行都白修了,可見知見非常重要。其實金剛經就是講知見的問題,不管是大乘哪部經典,都是講知見的問題,法法圓融,正法裏面邪法變正法,邪法裏面正法變邪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講什麼樣的法,很簡單。如果與法不相應,就是正法在你面前也是邪法。如果與正法相應,就是小小的一個法,在你面前都變成珍貴無比的法。所以有些人稍微一點點小小的經書,佛陀講的任何一句話,對他來說頂于頭頂,知法珍貴故。有人看到只要是佛的口講的法,他是舉過頭頂的。但是到那些不正法的手上,就覺得這個不圓滿,這個才是圓滿的,總認爲這個圓滿那個不圓滿。這個分別的心非常強烈的人,這兩個法都是不圓滿的,因爲法是相通的。比如這個杯子跟這個杯子,你說哪個杯子是圓滿的呢?講黃金啊怎麼樣怎麼樣的,這麼地方講白銀啊怎麼樣怎麼樣的,你聽到的是黃金和白銀,當然你選擇黃金,白銀就不要了。但是對一個正法的人來講呢,你講黃金他也是珍貴,你講白銀他也是珍貴,因爲他跟正法相應的時候,他可以把這個東西變成是這個東西,在他心中沒辦法去否定它。

  佛經是生滅的嗎?佛經上的文字也是生滅的嗎?

  一個人每天看經,一個禅師問他:這個經是生滅的,文字都是生滅的,你抓住生滅的東西幹什麼呢?是錯。生滅的東西就是空,那你抓住空,抓住空又偏空,你抓住偏空幹什麼呢?又是錯。所以那個禅師說:那你來問我啊。那人問:法師,你看書幹什麼呢?書是生滅的。禅師答道:字字皆從心出!每個字都是我們的心啊,是有;每個字都是圓滿,圓滿是在心地上圓滿,並不是那個對面的圓滿。我們總認爲這本書是圓滿的,他不知道我們的心是圓滿的。因爲你心圓滿的,字字圓滿,每個字從心中流啊。所以他看這本書,那看有什麼關系呢。他雖然看的是這本書,流露于心,所以字字圓滿,每個字對他來說,都是自己的心而已,所以書在他心中是圓滿的。因爲書圓滿故,空有不二。說有說空,說這個書是空的,這個空也是我心中生;說它是有,生滅也從我心中出。所以對生滅來講,大功德聚;對空來講,是心上出,自在與莊嚴不二故。什麼叫自在呢?因爲此書本體空故。什麼叫莊嚴呢?字字大放光明故。莊嚴和解脫,莊嚴與自在,這本書裏面都具足了。大禅師他悟到了這個道理以後,他都是流露于心。所以同樣是看這本書,但是解脫不同。世間一般不學佛的人,乃至于不了解第一谛的人,總認爲這本書好看,就盲目的說:這本書是非常好啊,這個是第一義谛啊,都是珍貴的,這本書怎麼講我就怎麼做,跟書走了。啊,所有的出家人都是我的師父,那爲什麼出家人都是我的師父呢?那出家人殺盜淫妄我也跟著殺盜淫妄,我跟師父學啊,不了心故,隨法流轉,隨境流轉。所以同樣的一句話,不了法者、了法者不同的人說出來,每個人所證得就完全不一樣!一個還照樣在六道輪回沈迷生死;一個照樣解脫。同樣是一件事情。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聽得懂,說簡單非常簡單,你明了這個法就明了;如果你不明了,你自然會隨著你的心去做。

  這個癡--無明就生出塵沙和見惑煩惱,什麼叫粗惑煩惱?就是知見的問題。知見斷了,你最起碼是阿那含的果位了、須陀洹的果位了。我見因身執故,我執很重故。在觀經裏面講得很清楚,其實我們稍微看經用點心就可以了,但是要如法修行,相續變成一行叁昧,一行叁昧其實你就沒有了。《觀無量壽經》裏面,善導大師說:我們觀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首先第一條應該怎麼觀?觀日,觀一杯水,在觀一杯水之前又在觀什麼?觀四大。東方屬地,南方屬風,西方屬火,北方屬水,中方屬識。我們的身體是四大組成的,因爲我們眼睛看的是四方,耳朵聽的是四方,哪一天不在四方裏面呢?所以我們想,我的這個骨頭是東方,我的呼吸是南方,我身上的溫度是西方,我們身上的水分是北方,我們這個意識是中間。大家想一想,我們這個意識一斷,我們在世間講四大分散,其實有沒有你你知道嗎?就是你睡著了你也不知道你在哪裏啊。你屬四方。如果你進入禅定就可以看得到。我常常做這個試驗,你把手豎著,或者把這個杯子放在這個地方,我就拼命看,看一段時間,再繼續看,後來不認爲是瓶子了。這個杯子的名字就沒有了,就想不起來了。再看一段時間,這個圓形的沒有了。再看一段時間,這個茶也沒有了,這裏面的顔色也沒有了。再看一段時間,杯子沒有了,它就徹底的沒有了。任何東西靜到一定的時候它就不存在了。我們也如是。那我們存在的原因是什麼?身在動,身動就心動,心動身動互互相應,所以就變成一個大我執。身體太重的人,喜歡老是動啊動啊,像這樣的人,不可能有禅定的出現,也不可能破除身執。所以我們身體要靜下來。過去的禅師一坐幾十年啊,就是要靜下來,靜下來自己融到法界裏面去。這個境界我過去是明了過的。你發現山河大地就是你的身體了,四方是我四大,我們中間就是這個識在起作用。沒有這個識扶持著四大,四方是一心,一心于四方,四方是由于我一個心在拎著。這個心斷掉,四方就不存在了。這個燈光一滅,什麼都看不見了。這個燈光一亮,什麼都看得見。我們這個識一斷,我們這個四大還存在嗎?所謂的四大是我們的分析,你自己分析不了了,在那個時候一點都不起作用了。不是說我死後我要四大分離,那個不起作用了。是別人講法的一個方法和手段而已,實際上你自己根本就看不見你自己什麼四大分離,四大不需要分離,它本來就是四大。如果你打坐到一定的時候,你靜到一定的時候,你四大就會顯現出來,你發現四方就是你一個心,一個心就是四方。所以這個中方叫識見,有識在所以世界就在,如果識滅世界即滅。識變這個世界就變,你這個識是天就變成天的境界,你識是人就是人的境界,你這個識是火就是地獄的境界,你識是貪瞋癡,貪心餓鬼的境界,你是鬥爭就是阿修羅的境界,這些境界都在你這個識裏面變,就像燈光一樣,裏面黃色、青色、白色的,在那裏變,它變什麼外面就變成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是什麼心就變成什麼相。所以善導大師講:你觀的時候首先要把自己觀空掉,你把自己分散掉了,然後你一空的時候就是一個識在起作用,咦,我呢?沒有我。你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就是一個識在起作用,不是我在想,是一個識,覺性在動,這個時候你發現這個世界空蕩蕩的,遍十方的。啊,這個世界這麼大是一個大圓光。然後你在識裏面想什麼來什麼。你想地就是大地,你想山頭就是山頭,你想大象就有大象出來,你想太陽,圓通通的太陽就在空中顯現出來,你想大海很快就顯現出來。如果你有身體的執著,然後想著太陽在前面,有個對立在那個地方,這種是非常難修,因爲你沒有進入到你自己本來的實體裏面去。所以觀察太陽的時候,你就觀察不到啊。我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心中就非常的震撼。

  所以修行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所謂的四方就是一個抽象的東西,但是抽象會引起我們自己忘記了自己,讓自己進入一種定,這種定就現前。並且對四方生起信心。聖義谛無我,俗義谛法界。法界是俗義谛,叫有。沒有我叫空。不識有不識空,這個世界在你一心納攝,攝有攝空,無有障礙。就是理攝事攝,事攝于法界,理攝于心,沒有我了,就是一心,法界一心。所以是空有不二的這個法,你把我空掉了,這個世界也空掉了,空蕩蕩的。到最後醒過來之後,這個世界又不空。四大原來就是四方,我們現在看到就是四方,四方就是我的四大。所以睜著眼閉著眼都在這裏面。所以你在你眼睛裏面,在你耳朵裏面,在你鼻子裏面,在你身體裏面。今天我跟他講:你的對面是誰?一般人說:我的對面是常福。其實對面不是常福,在眼爲色,在耳爲音。在你眼睛看就是一個色而已,在你耳朵來講是一個聲音而已,在鼻子裏講就是一個香而已。在哪個人眼睛裏不就是一個色相嗎?色就是你的眼,聲音就是你的耳朵。那你的聲音跟耳朵,你的眼睛那麼大,你的耳朵那麼廣,你的鼻子你的香。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哪個不是你自己呢?佛教講一切唯心所造。你了解…

《《金剛經》系列開示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