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平等心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四加行的体,识是什么?我看到的与所看到的在习气中自然而然的混为一谈 那什么叫胜义谛、俗义谛,什么叫真谛跟俗谛呢?就是你现在的平等心,就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是报冤行、随缘行这个体,随缘平等,随缘行就是无我,报冤行就是诸法平等,都是业力。这一切业力,你觉悟了就变为意。简单来讲,我们这个三界,所谓讲识,三界唯识。我们的智慧,我们本来的智慧已经转成识了,因为执着而转成识,因为转成识,三界就是一个识。三界是识,那我们现在识就是意念里面出来的,是一个意识,就是意境啊,意境转识,我们名字叫做识,其实没有一个另外的识可得,就是没有一个独立的识存在。有人说,我们用识来怎样,其实没有独立的识存在。法界的境,我们看到了把它起个名字叫做识,这个识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我看到的,并不是说有个独立的识存在。其实我们眼有眼识,认为眼里面有个独立的识存在,是错误的,那是空中见花,在空里面找花,是有病的,就是眼睛生病了,看到空中之花一样。其实眼睛好了以后花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万法,就是一个你的业报。但是这个东西现前的时候呢,你看到的时候叫做识,起名叫做识,方便说叫识,无识亦无得,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于无意识界,证明这个识,这个名字是不存在的。你看到这个识的境界,没有对立,界就是对立,界相就是对立,无眼界乃至于无意识界,就是对立。我们有这个界的对立,就叫做凡夫。但是你没有对立的时候呢,就没有我了。所以我跟法界对立了,中间叫识,识本来没有的,你取了一个识,这个识没有的,但你认为自己有这个识,就变成虚妄。抓住这个虚妄不放,叫执着。这个识是什么呢?抓住虚妄的东西,这个虚妄套虚妄,虚妄套虚妄,叫做生灭。虚妄的东西叫做生灭。
动识与不动识的区别,不动识会怎样?如何不动识?
什么叫生灭?生灭本来无有生灭。哪有生灭的真实相呢?生灭是没有实相的(在第一义谛中,生和灭是平等的,此生彼灭,彼生此灭皆是实相,有生有灭与无生无灭亦是平等)。没有实相的东西,你认为有个生灭的实相,生灭这个体到底是什么呢?生灭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从实相上面讲,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如果真的有生有灭,那为什么有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呢?生灭能灭的话,可能生灭不真实吧。但是我们认为有生灭,你认为有生灭的体,无非你抓住一个妄体,就像水里捞月亮一样,不断的捞,不断的捞,结果自己搞死了。所以我们意识到生灭的本体,是没有生灭的体,那就是法性,就是法空。如果你就光识空,一切了不可得,就是识空;如果一切法界就是我们这个识,建立法性,叫缘觉菩萨。二乘教法有缘觉,就是因缘乘的;有从识里面见空性的,叫阿罗汉,这两种二乘之人。如果你从识空里面,你意识到了,我们怎么去修行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切境界的时候,你不应该动识,在你动这个识的时候,就是取妄,这个妄非常狂乱的时候,六道轮回就出来了;如果你这个妄比较清净,就是天道,这个妄是善的,就是天;妄比较恶呢,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的经典上讲,若有地狱、饿鬼、畜生实有存在者,此人为外道、邪见,没有什么六道,实在讲,六道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样,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个识不存在,你一刹那时间,你这个觉性就进入到法性。那怎么样的称为不存在呢?怎么样证到不存在呢?怎么样感受到不存在呢?无非是你不动识心,不动意识的这个识心。我们尽量的做到不动识,怎么样的不动识呢?就是当下,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个体里面,不动任何识的念头。
身和心的实相:太苦太累识会动(会嗔会怨狂躁不安);太乐太逸应识会狂(会贪会纵杀盗淫妄);识动轮回不空,识退真性自显;
释迦牟尼佛修行,他说我们身体至关重要,我们这个相很重要,我们身体在劳累的时候,在疲倦的时候,他会动识。比如你病了,那你识就狂躁、不安、烦恼,就会显现出来。或者说,你太贪瞋痴,你的身体太好了,然后你又庄严又……什么东西都显现出来了,然后你的福报又大,到最后面你就会吃喝嫖赌杀盗淫妄都显现出来,然后你心就会狂乱,你就会动识。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一定要适中,不住好不住坏。就是身体不能够把它搞得很苦,但是也不能太快乐。你太快乐了,你会懈怠;你太苦了,你就会疲倦。疲倦的时候,你这个识就会狂动。你在快乐的时候,太快乐了,太安逸了,吃了睡睡了吃,太安逸了,你一定会生起杀盗淫妄。
身体与贪嗔痴的关系,于贪嗔痴生出哪念觉性?
比如一个贪心很重的人,贪心重的人一定有杀气,贪后必生瞋。贪后面不生瞋是不可能的。社会上不是讲吗?睡多了起盗心,吃多了起贪心、懈怠之心,睡多了不义之心会生出来。所以人不要吃得太撑、太饱。瞋由贪扶持,痴由瞋来扶持,贪的后面就是瞋,瞋的后面就是痴,但是贪还是为根本,瞋才是后面的,痴就是愚迷。一个人非常痴于情,这样的人他一定瞋恨心好重,他心中的火随时可以爆发。情重的人,他的瞋恨心好重。有的人讲,我就是瞋恨心重,我就是没有贪心,其实这是假的,只是用瞋心把贪心遮盖了,我们看不到而已。那个人说,我重情啊,我就是男女放不下来,其生我不贪的,我也不会恨别人,但是我就是痴心好重,我很重情。对痴心重的人,一旦他得不到这个体的时候,他的瞋心自然就会出来。但是呢,如果能满足于他,就显现不出来;但是不满足他的时候呢,他的瞋心就会出来,瞋心后面呢,一旦瞋得不到的时候,瞋心后面你悄悄观察,他的贪心特重,他用巧妙的方法给他遮掩掉了。所以我们贪瞋痴,这三个东西是不可以分家的。所以呢,有贪必有瞋,有瞋必有痴,贪瞋痴它们三个东西在一起的,是相续的。所以呢,我们不可以把你的贪瞋痴分开来说,(于贪嗔痴分别说者,是留有空间,不管给贪嗔痴哪块留下一点点微弱空间,贪嗔痴都能各自强化各自策应相互成就,找到力量强大,几乎必胜,唯一断永断才是断,否则此断彼生盘根错节,永无出期。)啊,我只有一点啊,我情放不下来,或者我有一点,我的瞋心,为什么瞋恨心那么重呢?我为什么贪心那么重呢?你应该说呢,但是你不了解法性,你知道这个道理,你不应该说:我就是情很重,其实我贪心瞋心都放得下,这是妄语知见。你应该说,我有痴心,马上反省自己,我怎么还有痴情呢?啊!原来我有情,我肯定还有瞋心,我肯定有贪心!你应该这样想。啊,那我现在要把这个情给断掉。从根本来讲,你贪心没有了,就不应该有瞋心和痴心。只要你把贪心去掉了,你的瞋心和痴心自然就会慢慢淡了。所以呢,贪心为根本,贪能够令我们瞋,瞋就令我们痴,所以贪瞋为根本。你不断的布施,不断的舍贪,只要你贪心去掉了,瞋痴就没有了;你贪心不去施掉,你的瞋心跟痴心不断的在发展。所以这三个东西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在胜义谛和俗义谛里面,在你坐在那个地方不动识的时候,你意识不动的时候,你首先知道了第一义谛法,我们本来如是,大圆镜智。
上下楼梯都是修行,不用识故;法界唯识,三界唯识,识断情空觉显真如,入一行三昧,成就四智
所以我们怎么用功修行,我们上下楼梯都是修行,用功的方法就是不用识,怎么样的不用识?你首先要了解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故,胜义谛一切法空,在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胜义谛跟俗义谛,“应无所住”叫俗义谛,“而生其心”叫胜义谛。在你“而生其心”的时候,诸法应无所住就是平等的,你看到世间法都是平等之法,你生起了平等法,就是在意念上面,在识上面来讲,一切法是我之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是我们的意识。在你了解是识,是我的全部的时候,你这个心会于这个识的当下,就是“而生其心”。就是这一切识是我之识,就是没有我,应该生出无我之心,你这个心就是识、意呢,就转为智。这个智转出来,这个从是智,当下就是清净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你就会感受到你真实的修行,显现出来,你就会发现你自己修行的量就会出来了。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个法界是你的这个识,三界是你的识,你就不能够空无我,不能空无我,那个觉性、不可思议的觉性(就不能显现),你现在的存在就是这一念觉性,了解这个识的时候,你的迷就转为觉,而这个觉跟意相应就转为化身,所以叫做化佛,而这个化佛就是觉性,无我的这个体就显现出来。所以你坐在水边,坐在塘边,走在路上面,你不要跟你的意识,不要有二相的显现,在一切处自在故,第二个呢心如墙壁,觉性如墙壁,叫一行三昧,就是平等之心。在一行三昧叫胜义谛,叫大圆镜智,不动心了。但是呢,法界叫妙观察智,一心叫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观一切相是我识叫妙观察智。而一切相是一心,是我一个觉性,叫做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本来清净故。所以,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能意会到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你自然会感受到你转识成智了。
所以呢,我告诉你的这个胜义谛跟俗义谛的思维啊,就是真谛。这个法界是识,这个觉性转识成智。胜义谛就是大圆镜智,一心,就是本来面目。俗义谛就是法界,就是三界,就是识。我们要转识成智,你知道这个法界就是你的识,没有另外从这个觉性、这个一心里面分出一个识出来,这个识叫作妄。你看,同样是识,这个法界本来是识,你在这里面又生出来一个识,你生出来的这个识叫妄,这个才是叫妄,这个识呢是转成智。这个觉性不是跟这个识相应,这个觉性是跟这个识相应,在你觉时,了解法界就是你这个一心的时候,叫做智。如果你不了解法界,另外建立一个识,然后这个识的对立,它又相对了,这个相对的…
《《金刚经》系列开示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