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呢,叫做凡夫。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叫做识,然后面对这个法界,这个叫做流转。就是执着于这个法界,叫流转。
不管怎么修行,无非修后得智;显根本智才修得后得智
事实上呢,你这个识,你这个觉性跟这个识相应,跟这个法界相应,成为一个体,称为智。而这个智呢,对一心叫根本智;对法界来讲,叫后得智,后得智就分出很多了。根本智只有一个,但是后得智就分出十法界。如果你要把十法界,如果你要想利益众生,你必须要修后得智,根本智不是修的,是本来面目,后得智你必须要修,有修一劫二劫,有修三大阿僧衹劫,有修无量无边兆劫。而不管怎么样的修行,都在修后得智,后得智是干什么的呢?后得智是对于利益众生来讲的。佛陀把他的根本智建立在他的一念上面,然后把这一念舍给于众生,他怎么舍呢?就要修后得智。释迦牟尼佛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后得智修出来的。根本智里面没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根本智里没有的,在后得智里面才有的,百劫修相好啊。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后得智,根本智大圆镜智他是不需要修的,所有修都是依根本智而修后得智,不依根本智不可能修后得智。
觉性何出?觉性如何安住?各宗各门是如何的安住方便?
所以呢,这个修,那我们现在要干什么呢?根本智,我们了解了这一念修行的时候,你的觉性已经出来了,你了解了这个觉性,但是在这个觉性里面,很难把这个识安住,所以在后得智里面有大菩萨,就是要救你不能安住的这个识。就是,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不能安住啊,所以他借用种种方便,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信阿弥陀佛呢,其实啊他还是个方便。不管是从阿罗汉来讲也好,还是大菩萨来讲,还是十方诸佛,包括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方便。到最后面,如果成为大圆镜智的时候,你在大圆镜智的体里面,所谓西方极乐世界,所谓东方、南方、西方、北方,都是在这个里面,离开此,离开这个体,所有的功德都不会显现出来。所以呢,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于包括我们人道,都是在这个根本处。
到西方极乐世界与到他方世界的不同?娑婆世界的殊胜功德,娑婆世界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根吗?
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会获得一个后得智,你会同时获得一个后得智,你得到这个本以后呢,你也会获得一个后得智,这个后得智起什么作用呢?你会像阿弥陀佛一样来救度众生。如果你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跟释迦牟尼佛相应啊,后得智大家每个人都有的,到将来大家都有的,后得智利益众生,你跟释迦牟尼佛相应就是中方世界,跟药师佛相应就东方世界,跟观音菩萨相应,跟某一个菩萨相应,唯有跟阿弥陀佛相应遍满十方。成就我们的根本智,是我们的解脱之体。我们后得智到西方极乐世界,利益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就圆满十方救度众生的这个体。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本身就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并且这个心还是非常勇猛的,还是遍满十方的,包括释迦牟尼佛也在其中之一。释迦牟尼佛修娑婆世界,在密宗里面讲,不到它方去,唯此娑婆世界功德为重,它方世界那么快乐,那么自在,那么安心,但是在此世界修行,一念功德超越天上五百年。你在极乐世界边地疑城住五百年,还不如此世界修行一天的功德。你在极乐世界住五百年,极乐世界的五百年在此世界相当于一天。我们在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五百年,那是在边地疑城。极乐世界还要修行,那是在下品跟中品里面的。
所以我们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的话,还不如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所以在密宗里面,十方诸佛的世界我不去,唯此娑婆世界为最,我在娑婆世界即身成佛,它认为此娑婆世界的功德为最。它说娑婆世界苦多啊,此世界的功德才是最殊胜的,它认为此世界是成就一切菩萨的根本,一切菩萨修大悲心的功德,都在此世界所成就。它这个理念不像我们现在这个理念,认为阿弥陀佛本身具备了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本身的大悲心的功德就在阿弥陀佛其中的一个品而已。但是呢,我们要是从这个里面来讲呢,十方诸佛所有的大悲心都以此娑婆世界为根,大家想一想,这样的教法,我修密宗的时候呢,我觉得娑婆世界很珍贵,不到它方世界去,娑婆世界功德为最,我干吗要到它方世界呢。如果信阿弥陀佛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说,在娑婆世界一念功德超越西方极乐世界一百年,那为什么不在此世界修行呢?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呢?这个时候你就迷惑了。它方世界所有的菩萨成就大悲心,都在此娑婆世界为根,此世界为中方世界,中方世界就是一切世界菩萨成就大悲心的根,菩萨根就是诸佛之母,一切诸佛之母在哪里?就在我们此世界,就像莲花的根一样,离开这个根花就死掉了。十方世界所有的大悲心以此为根,如果你离开这个根的话,哪有菩萨可得呢?所以我在此世界要护根才开花结果,那一切诸佛皆来护,所以它方世界都要到我们娑婆世界来,所以呢,我在此世界很正常啊,那你感觉到住在娑婆世界为胜,就很惊叹啊。
你有个此回向彼回向孰亲孰虚的分别,与法不能相应;你连回向十方的心都不真正具足,如何心闻遍十方?身遍十方呢?
事实上呢,阿弥陀佛绝对超过于彼,但是我们的感受上面来讲,如果我们把功德回向于十方,和把你的功德回向给你的爸爸妈妈,你觉得哪个亲?动不动把功德回向给妈妈兄弟姐妹,你觉得这样的好亲(你和爹妈兄弟姐妹亲,你和亲朋好友亲,不还是和六道轮回亲吗,亲者情识已,六道轮回已;你心和十方不相应,和此亲情之外的一切不相应,此心如何到得西方?),回向给自己的孩子,我要拜佛啊、念经啊,为了自己身体好,回向自己的身体早点恢复健康,你觉得好亲的感觉。但是呢,叫你回向十方,你就感觉到一种失落感。为什么呢?我应该回向给我的亲人,感到一种实在感,回向给十方有一种抽象感,就像你内心中不踏实的感觉。你为什么要写个牌位呢,它有对治相,有这个对治的体你感到非常安心。所以我们往往被这种错觉迷惑了,就感觉到好像这个是对的,事实上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的,你不知道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但你能够成就娑婆世界的众生,你要成就十方世界所有的诸佛的功德,不可思议的。
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发现释迦牟尼佛在你手掌上面,十方诸佛在你手掌上面。你一手托着山河大地,一手是托着十方诸佛,山河大地为依报庄严,十方诸佛为正报庄严,放在一块的时候呢,就是十方世界。正报庄严,十方诸佛所住,十方众生所住。依报庄严,十方众生所依。诸佛是庄严道场的,在道场里面住着。所以山河大地众生,十方诸佛所住,是道场,十方众生的心,十方诸佛之心,合在一块的时候,诸佛跟众生不二的。所以呢,这边是观世音菩萨,这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是成就十方诸佛道场,观音菩萨成就十方众生。所以我们看观经可以看得到,观音菩萨是有五道众生,这边大势至菩萨是十方诸佛建立道场。同样的是观音菩萨,一个大势至菩萨,讲的是两个相,一个是讲依,一个讲正,一个是接引众生,一个建立诸佛,庄严道场。干什么呢?有众生有佛,才能够相应,才能够有理事,才有体有相有用。如果你只是有这个体,没有众生,那跟众生就相违背了。所以呢,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的道场在你手上,你要建立释迦牟尼佛这种道场还不容易啊,是不是?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要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呢?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我们一念阿弥陀佛是十方世界诸佛功德所积聚的地方,和你念十方诸佛,就是此娑婆世界的功德。所以我们不能够以这个大悲心的因地作为根本,我们要以佛陀的果德,大悲心还是众生的心。我们感情上面感觉到释迦牟尼佛功德最殊胜,娑婆世界悲心最重。我们感情归感情,我们信阿弥陀佛,我们要感恩观世音菩萨,我们要感恩释迦牟尼佛,我们要感恩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我们都要感恩,他们无始以来安住我们、教化我们,每天都在教化我们,每秒钟都在教化我们、安住着我们。但是呢,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他们所劝请的。只要你发起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是诸佛菩萨所欢喜。
随你功德的力量也会轮转吗?此世界于修行成就殊胜功德,但此处亦不可住,所有修行皆系一体,并无不等;
我们同时感恩他们,感谢他们,但是我绝对不会说我要在娑婆世界住,我不走了,不能这样的想法。要想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你自然而来,来而无来,无来而来,你不需要来,它自己自然而来。所以在此世界讲来,你还是有相的,所以在此世界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千万不要说我不去了。你如果不去了,在此世界修,那很危险的,即使你懂得了法性,你能不能够把握住自己,不堕落到变异生死。你能够断分段生死,能够离开变异生死吗?就是说,还是有业报啊。只是说,我们到了三地以上、四地以上和七地、八地,到八地菩萨才能作主。不到八地菩萨是不能作主的。比如国王,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这些菩萨呢,但是不能作主说我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他下一辈子转过来他又到哪个地方去做国王,是过去的业报所感召,这是四地至七地,随业流转,虽然功德广大,不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那个地方去,但是还会随你自己这个功德的力量,然后感召于某一种果报,还是过去的因缘的果报,自己不能作主,到八地菩萨就可以作主了,你可以想到哪个地方去就到哪个地方去,不随着业力支配。到八地以上的菩萨,见了诸佛,它方世界的佛在讲法的时候,你就可以随意去听法。八地以下要十方诸佛劝请才能供养诸佛,如果十方诸佛不劝请,他就不知道,在大无为坑里面了。
行住坐卧亦有二类:一类安住于智安住于法,一类随妄而转
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叫智。我们行住坐卧安住在这种智里面,安住在这个法里面,不要随便的动妄念。你住在法里面,自然妄念不生。怎么样才不动妄念?靠大家去觉悟吧。大家在妄想的时候,在烦恼的时候,可以问一问,你可以找我来问一下。你只有问,才能详细的慢慢的解答。如果我一下子分别讲清楚,你还不知道怎么修行。所以不懂的地方应该问。如果你不问的话,会失去极大的利益,你还在寻找着什么东西。比如我们上殿,如果你不问,永远不知道怎么上殿,你在门口跨来跨去的,如果你跟我学法,就应该到门里面来,到门里来什么样子的?是住在法里面。住在法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如果不问我,你老是在门口跨来跨去的。怎么观想啊、忏悔啊,天天搞这些东西,你搞了一辈子也没有多大的效果。所以我们讲金刚经,事上是讲金刚经,其实就是教我们怎么去起心动念,怎么去修行,我们应该把心安住在修行的体上面,不要安住在我见上面。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