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體呢,叫做凡夫。認爲有一個我存在,叫做識,然後面對這個法界,這個叫做流轉。就是執著于這個法界,叫流轉。
不管怎麼修行,無非修後得智;顯根本智才修得後得智
事實上呢,你這個識,你這個覺性跟這個識相應,跟這個法界相應,成爲一個體,稱爲智。而這個智呢,對一心叫根本智;對法界來講,叫後得智,後得智就分出很多了。根本智只有一個,但是後得智就分出十法界。如果你要把十法界,如果你要想利益衆生,你必須要修後得智,根本智不是修的,是本來面目,後得智你必須要修,有修一劫二劫,有修叁大阿僧衹劫,有修無量無邊兆劫。而不管怎麼樣的修行,都在修後得智,後得智是幹什麼的呢?後得智是對于利益衆生來講的。佛陀把他的根本智建立在他的一念上面,然後把這一念舍給于衆生,他怎麼舍呢?就要修後得智。釋迦牟尼佛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後得智修出來的。根本智裏面沒有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根本智裏沒有的,在後得智裏面才有的,百劫修相好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後得智,根本智大圓鏡智他是不需要修的,所有修都是依根本智而修後得智,不依根本智不可能修後得智。
覺性何出?覺性如何安住?各宗各門是如何的安住方便?
所以呢,這個修,那我們現在要幹什麼呢?根本智,我們了解了這一念修行的時候,你的覺性已經出來了,你了解了這個覺性,但是在這個覺性裏面,很難把這個識安住,所以在後得智裏面有大菩薩,就是要救你不能安住的這個識。就是,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我不能安住啊,所以他借用種種方便,那我們現在爲什麼要信阿彌陀佛呢,其實啊他還是個方便。不管是從阿羅漢來講也好,還是大菩薩來講,還是十方諸佛,包括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方便。到最後面,如果成爲大圓鏡智的時候,你在大圓鏡智的體裏面,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都是在這個裏面,離開此,離開這個體,所有的功德都不會顯現出來。所以呢,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于包括我們人道,都是在這個根本處。
到西方極樂世界與到他方世界的不同?娑婆世界的殊勝功德,娑婆世界是一切諸佛菩薩之根嗎?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會獲得一個後得智,你會同時獲得一個後得智,你得到這個本以後呢,你也會獲得一個後得智,這個後得智起什麼作用呢?你會像阿彌陀佛一樣來救度衆生。如果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人跟釋迦牟尼佛相應啊,後得智大家每個人都有的,到將來大家都有的,後得智利益衆生,你跟釋迦牟尼佛相應就是中方世界,跟藥師佛相應就東方世界,跟觀音菩薩相應,跟某一個菩薩相應,唯有跟阿彌陀佛相應遍滿十方。成就我們的根本智,是我們的解脫之體。我們後得智到西方極樂世界,利益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爲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圓滿十方救度衆生的這個體。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本身就是爲了利益衆生的。並且這個心還是非常勇猛的,還是遍滿十方的,包括釋迦牟尼佛也在其中之一。釋迦牟尼佛修娑婆世界,在密宗裏面講,不到它方去,唯此娑婆世界功德爲重,它方世界那麼快樂,那麼自在,那麼安心,但是在此世界修行,一念功德超越天上五百年。你在極樂世界邊地疑城住五百年,還不如此世界修行一天的功德。你在極樂世界住五百年,極樂世界的五百年在此世界相當于一天。我們在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相當于極樂世界的五百年,那是在邊地疑城。極樂世界還要修行,那是在下品跟中品裏面的。
所以我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的話,還不如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所以在密宗裏面,十方諸佛的世界我不去,唯此娑婆世界爲最,我在娑婆世界即身成佛,它認爲此娑婆世界的功德爲最。它說娑婆世界苦多啊,此世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它認爲此世界是成就一切菩薩的根本,一切菩薩修大悲心的功德,都在此世界所成就。它這個理念不像我們現在這個理念,認爲阿彌陀佛本身具備了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本身的大悲心的功德就在阿彌陀佛其中的一個品而已。但是呢,我們要是從這個裏面來講呢,十方諸佛所有的大悲心都以此娑婆世界爲根,大家想一想,這樣的教法,我修密宗的時候呢,我覺得娑婆世界很珍貴,不到它方世界去,娑婆世界功德爲最,我幹嗎要到它方世界呢。如果信阿彌陀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會說,在娑婆世界一念功德超越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年,那爲什麼不在此世界修行呢?爲什麼要到極樂世界去呢?這個時候你就迷惑了。它方世界所有的菩薩成就大悲心,都在此娑婆世界爲根,此世界爲中方世界,中方世界就是一切世界菩薩成就大悲心的根,菩薩根就是諸佛之母,一切諸佛之母在哪裏?就在我們此世界,就像蓮花的根一樣,離開這個根花就死掉了。十方世界所有的大悲心以此爲根,如果你離開這個根的話,哪有菩薩可得呢?所以我在此世界要護根才開花結果,那一切諸佛皆來護,所以它方世界都要到我們娑婆世界來,所以呢,我在此世界很正常啊,那你感覺到住在娑婆世界爲勝,就很驚歎啊。
你有個此回向彼回向孰親孰虛的分別,與法不能相應;你連回向十方的心都不真正具足,如何心聞遍十方?身遍十方呢?
事實上呢,阿彌陀佛絕對超過于彼,但是我們的感受上面來講,如果我們把功德回向于十方,和把你的功德回向給你的爸爸媽媽,你覺得哪個親?動不動把功德回向給媽媽兄弟姐妹,你覺得這樣的好親(你和爹媽兄弟姐妹親,你和親朋好友親,不還是和六道輪回親嗎,親者情識已,六道輪回已;你心和十方不相應,和此親情之外的一切不相應,此心如何到得西方?),回向給自己的孩子,我要拜佛啊、念經啊,爲了自己身體好,回向自己的身體早點恢複健康,你覺得好親的感覺。但是呢,叫你回向十方,你就感覺到一種失落感。爲什麼呢?我應該回向給我的親人,感到一種實在感,回向給十方有一種抽象感,就像你內心中不踏實的感覺。你爲什麼要寫個牌位呢,它有對治相,有這個對治的體你感到非常安心。所以我們往往被這種錯覺迷惑了,就感覺到好像這個是對的,事實上這裏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的,你不知道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你能夠成就娑婆世界的衆生,你要成就十方世界所有的諸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的。
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現釋迦牟尼佛在你手掌上面,十方諸佛在你手掌上面。你一手托著山河大地,一手是托著十方諸佛,山河大地爲依報莊嚴,十方諸佛爲正報莊嚴,放在一塊的時候呢,就是十方世界。正報莊嚴,十方諸佛所住,十方衆生所住。依報莊嚴,十方衆生所依。諸佛是莊嚴道場的,在道場裏面住著。所以山河大地衆生,十方諸佛所住,是道場,十方衆生的心,十方諸佛之心,合在一塊的時候,諸佛跟衆生不二的。所以呢,這邊是觀世音菩薩,這邊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是成就十方諸佛道場,觀音菩薩成就十方衆生。所以我們看觀經可以看得到,觀音菩薩是有五道衆生,這邊大勢至菩薩是十方諸佛建立道場。同樣的是觀音菩薩,一個大勢至菩薩,講的是兩個相,一個是講依,一個講正,一個是接引衆生,一個建立諸佛,莊嚴道場。幹什麼呢?有衆生有佛,才能夠相應,才能夠有理事,才有體有相有用。如果你只是有這個體,沒有衆生,那跟衆生就相違背了。所以呢,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的道場在你手上,你要建立釋迦牟尼佛這種道場還不容易啊,是不是?
爲什麼十方諸佛都要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呢?從這裏面可以看出來,我們一念阿彌陀佛是十方世界諸佛功德所積聚的地方,和你念十方諸佛,就是此娑婆世界的功德。所以我們不能夠以這個大悲心的因地作爲根本,我們要以佛陀的果德,大悲心還是衆生的心。我們感情上面感覺到釋迦牟尼佛功德最殊勝,娑婆世界悲心最重。我們感情歸感情,我們信阿彌陀佛,我們要感恩觀世音菩薩,我們要感恩釋迦牟尼佛,我們要感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我們都要感恩,他們無始以來安住我們、教化我們,每天都在教化我們,每秒鍾都在教化我們、安住著我們。但是呢,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他們所勸請的。只要你發起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諸佛菩薩所歡喜。
隨你功德的力量也會輪轉嗎?此世界于修行成就殊勝功德,但此處亦不可住,所有修行皆系一體,並無不等;
我們同時感恩他們,感謝他們,但是我絕對不會說我要在娑婆世界住,我不走了,不能這樣的想法。要想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你自然而來,來而無來,無來而來,你不需要來,它自己自然而來。所以在此世界講來,你還是有相的,所以在此世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千萬不要說我不去了。你如果不去了,在此世界修,那很危險的,即使你懂得了法性,你能不能夠把握住自己,不墮落到變異生死。你能夠斷分段生死,能夠離開變異生死嗎?就是說,還是有業報啊。只是說,我們到了叁地以上、四地以上和七地、八地,到八地菩薩才能作主。不到八地菩薩是不能作主的。比如國王,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這些菩薩呢,但是不能作主說我想到哪裏去就到哪裏去,他下一輩子轉過來他又到哪個地方去做國王,是過去的業報所感召,這是四地至七地,隨業流轉,雖然功德廣大,不會墮到地獄、餓鬼、畜生那個地方去,但是還會隨你自己這個功德的力量,然後感召于某一種果報,還是過去的因緣的果報,自己不能作主,到八地菩薩就可以作主了,你可以想到哪個地方去就到哪個地方去,不隨著業力支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了諸佛,它方世界的佛在講法的時候,你就可以隨意去聽法。八地以下要十方諸佛勸請才能供養諸佛,如果十方諸佛不勸請,他就不知道,在大無爲坑裏面了。
行住坐臥亦有二類:一類安住于智安住于法,一類隨妄而轉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叫智。我們行住坐臥安住在這種智裏面,安住在這個法裏面,不要隨便的動妄念。你住在法裏面,自然妄念不生。怎麼樣才不動妄念?靠大家去覺悟吧。大家在妄想的時候,在煩惱的時候,可以問一問,你可以找我來問一下。你只有問,才能詳細的慢慢的解答。如果我一下子分別講清楚,你還不知道怎麼修行。所以不懂的地方應該問。如果你不問的話,會失去極大的利益,你還在尋找著什麼東西。比如我們上殿,如果你不問,永遠不知道怎麼上殿,你在門口跨來跨去的,如果你跟我學法,就應該到門裏面來,到門裏來什麼樣子的?是住在法裏面。住在法裏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你如果不問我,你老是在門口跨來跨去的。怎麼觀想啊、忏悔啊,天天搞這些東西,你搞了一輩子也沒有多大的效果。所以我們講金剛經,事上是講金剛經,其實就是教我們怎麼去起心動念,怎麼去修行,我們應該把心安住在修行的體上面,不要安住在我見上面。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