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P3

  ..續本文上一頁要住一十五年不出來呢?其實啊,這裏面有他的奧義,就是煉他的心。就是說,他明了這個道理以後呢,就自度去了。先是他人度,祖師來度,後來他就自度了。我們還有一個自度的過程啊,你不能說自度的過程不要了,馬上就悟道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聽了這個道理,證明這個世界是磨刀石,就感受到道的珍貴。出家修道,這種念頭在你內心中徹底狠心,大勇猛之力,舍去世俗之念,舍去世間這些無聊之事,舍去世俗的那些無聊的事情,敢于在道上面來下一番功夫。所以呢,聽了這個話的人,內心中要生出感歎,要有修道的想法,知道這個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出家就沒有白出,就感覺到自己有事可做,有道可修。不要搞到最後面沒有道可修了,就麻煩了。不要被業障迷失,什麼業障呢?就是貪瞋癡慢疑種種知見,建立了我們的無明,而這個無明會造出業障。因爲無明裏面我們要求解脫啊。一個人無明啊,就很痛苦啊。因爲痛苦,他就要造業啊。而這個造業,這個叫業報,所以叫業障。而這個業到你面前,比如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要吃喝拉撒,這些都是屬于業障,這個身體都是業障,這個是業障之體。如果你這個業障,佛教講叫業盡情空,如果你業盡了,你情也就空了。如果你情不斷,業就不空。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業,把這個煩惱障給轉掉,煩惱障轉過來就是解脫。把我們的業障轉過來,就是智慧,情轉爲智慧,叫般若德。我們的報障,就是生死六道輪回的報,男女,這個叫報身,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叫報身。這一報,下一報,再下一報,我們現在這個叫報身,想我們改變這個報身都很困難,轉報身爲清淨法身叫法身德。我們這個身體叫報身,佛陀的身體是什麼樣的身體呢?那個報身是清淨法身,叫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所以呢,轉叁障成叁德,把叁種業障轉過來,叁種德就出來。

  勝義谛與俗義谛,有意識即不入勝義谛,離開俗義谛沒有勝義谛可立

  所以呢,第一義谛我們要明了。第二個是二谛,就是勝義谛和俗義谛,這兩個都是在衆生因地來說的。因地會果地,是有言辭來表達的,了解第一義谛叫勝義谛。不離開俗義谛建立勝義谛,勝義谛不違背俗義谛,俗義谛不違背勝義谛,勝俗不二,就像木頭跟凳子一樣。木頭叫真谛,桌子叫俗谛。真谛是什麼呢?真谛是跟覺性相應的,跟空性相應的。俗義谛呢,跟法性相應,法性平等故,這也是菩薩功德的顯現。我們修這個有什麼作用呢?可以顯現出來我們的德。在這個世界,可以顯現出來這個法身。第一義谛裏面有種種德行,種種道德。真谛跟俗谛的中間是什麼?中觀思想了。真觀、中觀、俗觀,叁觀,是天臺叁觀。天臺叁觀的中是什麼呢?中是靠兩邊的。六祖大師說,你講有我講無,你講無我講有,不是有叁十六對嗎?我們衆生呢,不偏左就偏右,我們修法的時候,要不就偏到空裏面去了,要不就偏到有裏面去了。所以呢,我們現在的思維,只要我們有意識,它就有思維,有思維就偏,不進入勝義谛。勝義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勝義谛、俗義谛不二的時候,就變成妙用。如果你勝義谛跟俗義谛有二,這是分別,就變成凡夫。所以勝義谛跟俗義谛,就是真谛跟俗谛分開來了,顯成就是識;不分開的時候呢,就變成智。

  智有幾種?一,大圓鏡智,一切法用都在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叫根本智,就是你一念的覺性,你內心明了的這個體,那是不可思議境界,就是你現在了解第一義谛這個體。這是什麼呢?就叫做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對于我們衆生來講的。在佛陀的果德上面講,大圓鏡智,無智亦無德啊,怎麼來了個智的名字呢?所謂般若即非般若,是名爲般若。如果你認爲有個大圓鏡智,建立了一個大圓鏡智的概念,大圓鏡智方便立名而已,對我們因地上面來說的,方便立名的,但是在果德上面來講,沒有這個名字。所以大圓鏡智本身就是第一義谛不可思議智,那是不可思議的地方,但我們方便立言叫大圓鏡智,又叫做根本智。所以這個根本智你得到,叫做勝義谛。俗義谛叫後得智、一切種智、方便智、無師智,這種種智,都在後得智體裏面。所以總的來說叫後得智和根本智。在勝義谛裏面和俗義谛裏面,轉識成智很重要,轉識成智一定從果德上面感應出來的,並不是我們有這個智。所以我們轉藏識成大圓鏡智。在大圓鏡智建立的時候,第二個叫平等性智。像第七識叫平等性智,第六識叫妙觀察智,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智。什麼叫成所作?跟空性相應以後叫成所作,就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眼耳鼻舌身意,那個就是成所作智,不可思議智。

  智是從果地回到因位的一種顯現,不是從因地修到果地的所得

  我們所謂的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什麼叫平等性智啊?一般人認爲說我們這個法界都是空性的,有空可得,這個叫做智,然後我要去證它,這個是錯誤的。從因地往果地走的這個智,都是凡夫的思想所建立的。這個智都是從果地回到因位得來的,比如妙觀察智,我們的妙觀察智是什麼?一般人說妙觀察智是什麼?就認爲說,我看到這個東西,我不執著了,叫妙觀察智。你不執著了,也就是不在乎的意思,你不在乎就變成偏空,而這種偏空,比如我放生但是我不執著了,你是偏空,就是說你做這件事情你不珍貴。而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妙觀察智你執著它,但是你知道這個無比珍貴,獲得法的這種信心。而這種法的信心,就是說,你執著你在妙觀察智,你做這件事情完全是佛做,根本不是我在做,這個才是妙觀察智。如果你認爲我做我不執著叫妙觀察智,你這是個偏空的思想,你只是說,我放棄。比如,媽媽我孝敬她,但是我不執著于媽媽,但是我又孝順她。其實你應該我努力的去孝順她,我非常執著的去孝順她,但是我內心中建立佛的知見,是信心裏面,第一義谛唯信獨達,是信裏面建立的,並不是你的行爲裏面建立的,並不是你意識裏面建立的。你意思是說,我不執著了,我不執著了,那是你的意識裏面發揮的,你的意識怎麼能成智呢,是你的識在起作用,不成爲智。如果那樣講的話,那佛可以對我們無所謂了。

  那阿彌陀佛叫妙觀察智,怎麼叫妙觀察智?不了衆生心啊,不能滿于衆生願望,因爲佛陀能了解一切衆生心啊,不會說我不管了,我是空的,他不是這樣的。那我們的衆生往往把妙觀察智呢當作是我們的意識裏面發揮出來的,不知道妙觀察智全部是果德上面過來的,你只有意會到佛陀的第一義谛法,才能夠了解世智。如果你不了解阿彌陀佛的第一義谛法,對于世智永不現前,永遠不會有的。在你了解第一義谛的時候呢,世智在個人的境界裏面顯現。這個世智是個人因地上有關系的。比如有人遇到阿彌陀佛,像佛遇到阿彌陀佛可以見一大千世界,菩薩遇到阿彌陀佛可以建立種種神通自在,像天人見到阿彌陀佛立即會發菩提心成就無上的種種變化神通,或者證阿羅漢、斯陀含果位,那我們見到阿彌陀佛講經的時候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不可能跟他一樣。就是說,每個人無爲而有差別,每個衆生的境界不一樣,但是無爲的體是一樣的,但是境界各有不同。

  所以我們這個大圓鏡智,比如阿彌陀佛的妙觀察智能接引無量無邊的衆生,那我們跟阿彌陀佛在一塊的時候,爲什麼不能起法用呢?我們爲什麼不能利益衆生呢?只要你不是八地菩薩,到了八地菩薩你聞到阿彌陀佛就起法用,但是你現在聞到阿彌陀佛怎麼也得不到法用,只有證量上面得到八地菩薩,你聞到阿彌陀佛獲得佛的功德,那是位住八地,並不是證量八地。是信位上的,住位上位住在八地,但是在你證量上來講,你還是一個凡夫。所以你不要以爲說我聞到阿彌陀佛就是證量上的八地菩薩。如果證量上的八地菩薩是什麼樣子的呢?把佛的功德變成是你的功德,可以馬上就受用它,你就可以把佛的這個寶貝拿出來然後就發給大家,就像那個太子一樣,可以把國庫的金子拿出來發給衆生,但是我們能做到嗎?我們不能夠把佛的功德拿出來發給衆生,我們做不到,完全是佛起作用,因爲你是識,用識在做事,識是虛妄的。在佛的功德之中,這個都是佛的功德,你可以把佛變成你的用,你就是八地菩薩了。現在還不是你的用,徹底的凡夫。就是我現在講法,徹底的是乘著佛的力量,但是到了八地菩薩,你建立願的時候呢,你可以改變它,比如我在講法的時候,我可以現種種神變,但是我們現在講沒辦法。到了八地菩薩,可以隨意拿著佛的功德來用。因爲你沒有建立證量。所以呢,從勝義谛和俗義谛,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和成所作智,都在俗義谛裏面。大家緊緊記住,勝義谛、俗義谛合一的時候,才叫做智。在你分開來以後,全是識。所以我們到底有沒有智慧,就看你勝義谛跟俗義谛能不能相吻合。

  

  

《《金剛經》系列開示 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