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住一十五年不出来呢?其实啊,这里面有他的奥义,就是炼他的心。就是说,他明了这个道理以后呢,就自度去了。先是他人度,祖师来度,后来他就自度了。我们还有一个自度的过程啊,你不能说自度的过程不要了,马上就悟道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听了这个道理,证明这个世界是磨刀石,就感受到道的珍贵。出家修道,这种念头在你内心中彻底狠心,大勇猛之力,舍去世俗之念,舍去世间这些无聊之事,舍去世俗的那些无聊的事情,敢于在道上面来下一番功夫。所以呢,听了这个话的人,内心中要生出感叹,要有修道的想法,知道这个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出家就没有白出,就感觉到自己有事可做,有道可修。不要搞到最后面没有道可修了,就麻烦了。不要被业障迷失,什么业障呢?就是贪瞋痴慢疑种种知见,建立了我们的无明,而这个无明会造出业障。因为无明里面我们要求解脱啊。一个人无明啊,就很痛苦啊。因为痛苦,他就要造业啊。而这个造业,这个叫业报,所以叫业障。而这个业到你面前,比如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要吃喝拉撒,这些都是属于业障,这个身体都是业障,这个是业障之体。如果你这个业障,佛教讲叫业尽情空,如果你业尽了,你情也就空了。如果你情不断,业就不空。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业,把这个烦恼障给转掉,烦恼障转过来就是解脱。把我们的业障转过来,就是智慧,情转为智慧,叫般若德。我们的报障,就是生死六道轮回的报,男女,这个叫报身,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叫报身。这一报,下一报,再下一报,我们现在这个叫报身,想我们改变这个报身都很困难,转报身为清净法身叫法身德。我们这个身体叫报身,佛陀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呢?那个报身是清净法身,叫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以呢,转三障成三德,把三种业障转过来,三种德就出来。
胜义谛与俗义谛,有意识即不入胜义谛,离开俗义谛没有胜义谛可立
所以呢,第一义谛我们要明了。第二个是二谛,就是胜义谛和俗义谛,这两个都是在众生因地来说的。因地会果地,是有言辞来表达的,了解第一义谛叫胜义谛。不离开俗义谛建立胜义谛,胜义谛不违背俗义谛,俗义谛不违背胜义谛,胜俗不二,就像木头跟凳子一样。木头叫真谛,桌子叫俗谛。真谛是什么呢?真谛是跟觉性相应的,跟空性相应的。俗义谛呢,跟法性相应,法性平等故,这也是菩萨功德的显现。我们修这个有什么作用呢?可以显现出来我们的德。在这个世界,可以显现出来这个法身。第一义谛里面有种种德行,种种道德。真谛跟俗谛的中间是什么?中观思想了。真观、中观、俗观,三观,是天台三观。天台三观的中是什么呢?中是靠两边的。六祖大师说,你讲有我讲无,你讲无我讲有,不是有三十六对吗?我们众生呢,不偏左就偏右,我们修法的时候,要不就偏到空里面去了,要不就偏到有里面去了。所以呢,我们现在的思维,只要我们有意识,它就有思维,有思维就偏,不进入胜义谛。胜义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胜义谛、俗义谛不二的时候,就变成妙用。如果你胜义谛跟俗义谛有二,这是分别,就变成凡夫。所以胜义谛跟俗义谛,就是真谛跟俗谛分开来了,显成就是识;不分开的时候呢,就变成智。
智有几种?一,大圆镜智,一切法用都在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叫根本智,就是你一念的觉性,你内心明了的这个体,那是不可思议境界,就是你现在了解第一义谛这个体。这是什么呢?就叫做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对于我们众生来讲的。在佛陀的果德上面讲,大圆镜智,无智亦无德啊,怎么来了个智的名字呢?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为般若。如果你认为有个大圆镜智,建立了一个大圆镜智的概念,大圆镜智方便立名而已,对我们因地上面来说的,方便立名的,但是在果德上面来讲,没有这个名字。所以大圆镜智本身就是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智,那是不可思议的地方,但我们方便立言叫大圆镜智,又叫做根本智。所以这个根本智你得到,叫做胜义谛。俗义谛叫后得智、一切种智、方便智、无师智,这种种智,都在后得智体里面。所以总的来说叫后得智和根本智。在胜义谛里面和俗义谛里面,转识成智很重要,转识成智一定从果德上面感应出来的,并不是我们有这个智。所以我们转藏识成大圆镜智。在大圆镜智建立的时候,第二个叫平等性智。像第七识叫平等性智,第六识叫妙观察智,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智。什么叫成所作?跟空性相应以后叫成所作,就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眼耳鼻舌身意,那个就是成所作智,不可思议智。
智是从果地回到因位的一种显现,不是从因地修到果地的所得
我们所谓的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什么叫平等性智啊?一般人认为说我们这个法界都是空性的,有空可得,这个叫做智,然后我要去证它,这个是错误的。从因地往果地走的这个智,都是凡夫的思想所建立的。这个智都是从果地回到因位得来的,比如妙观察智,我们的妙观察智是什么?一般人说妙观察智是什么?就认为说,我看到这个东西,我不执着了,叫妙观察智。你不执着了,也就是不在乎的意思,你不在乎就变成偏空,而这种偏空,比如我放生但是我不执着了,你是偏空,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你不珍贵。而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妙观察智你执着它,但是你知道这个无比珍贵,获得法的这种信心。而这种法的信心,就是说,你执着你在妙观察智,你做这件事情完全是佛做,根本不是我在做,这个才是妙观察智。如果你认为我做我不执着叫妙观察智,你这是个偏空的思想,你只是说,我放弃。比如,妈妈我孝敬她,但是我不执着于妈妈,但是我又孝顺她。其实你应该我努力的去孝顺她,我非常执着的去孝顺她,但是我内心中建立佛的知见,是信心里面,第一义谛唯信独达,是信里面建立的,并不是你的行为里面建立的,并不是你意识里面建立的。你意思是说,我不执着了,我不执着了,那是你的意识里面发挥的,你的意识怎么能成智呢,是你的识在起作用,不成为智。如果那样讲的话,那佛可以对我们无所谓了。
那阿弥陀佛叫妙观察智,怎么叫妙观察智?不了众生心啊,不能满于众生愿望,因为佛陀能了解一切众生心啊,不会说我不管了,我是空的,他不是这样的。那我们的众生往往把妙观察智呢当作是我们的意识里面发挥出来的,不知道妙观察智全部是果德上面过来的,你只有意会到佛陀的第一义谛法,才能够了解世智。如果你不了解阿弥陀佛的第一义谛法,对于世智永不现前,永远不会有的。在你了解第一义谛的时候呢,世智在个人的境界里面显现。这个世智是个人因地上有关系的。比如有人遇到阿弥陀佛,像佛遇到阿弥陀佛可以见一大千世界,菩萨遇到阿弥陀佛可以建立种种神通自在,像天人见到阿弥陀佛立即会发菩提心成就无上的种种变化神通,或者证阿罗汉、斯陀含果位,那我们见到阿弥陀佛讲经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不可能跟他一样。就是说,每个人无为而有差别,每个众生的境界不一样,但是无为的体是一样的,但是境界各有不同。
所以我们这个大圆镜智,比如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能接引无量无边的众生,那我们跟阿弥陀佛在一块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起法用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益众生呢?只要你不是八地菩萨,到了八地菩萨你闻到阿弥陀佛就起法用,但是你现在闻到阿弥陀佛怎么也得不到法用,只有证量上面得到八地菩萨,你闻到阿弥陀佛获得佛的功德,那是位住八地,并不是证量八地。是信位上的,住位上位住在八地,但是在你证量上来讲,你还是一个凡夫。所以你不要以为说我闻到阿弥陀佛就是证量上的八地菩萨。如果证量上的八地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呢?把佛的功德变成是你的功德,可以马上就受用它,你就可以把佛的这个宝贝拿出来然后就发给大家,就像那个太子一样,可以把国库的金子拿出来发给众生,但是我们能做到吗?我们不能够把佛的功德拿出来发给众生,我们做不到,完全是佛起作用,因为你是识,用识在做事,识是虚妄的。在佛的功德之中,这个都是佛的功德,你可以把佛变成你的用,你就是八地菩萨了。现在还不是你的用,彻底的凡夫。就是我现在讲法,彻底的是乘着佛的力量,但是到了八地菩萨,你建立愿的时候呢,你可以改变它,比如我在讲法的时候,我可以现种种神变,但是我们现在讲没办法。到了八地菩萨,可以随意拿着佛的功德来用。因为你没有建立证量。所以呢,从胜义谛和俗义谛,就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和成所作智,都在俗义谛里面。大家紧紧记住,胜义谛、俗义谛合一的时候,才叫做智。在你分开来以后,全是识。所以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就看你胜义谛跟俗义谛能不能相吻合。
《《金刚经》系列开示 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