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P4

  ..續本文上一頁不真實的,離開相就沒有心可得,離開此法沒有諸法可得。一本書叫《十不舍》,就是十種不舍法,身不舍,法界不舍,虛空不舍,妻子兒女不舍,一切善不舍,一切惡也不舍,都不舍,舍此法故,沒有心,舍心沒建立法,法能建立心,因法能悟道啊,以法而建立心,以心來改變法。如果沒有法就沒有心啊,只有世間法才能集中我們的心,所以世間法沒有了,不能離開妻子兒女,不能離開家庭,不能離開寺廟,不能離開做善事,不能離開惡事,不能離開地獄、餓鬼、六道,你離開了這個法界,你就沒有心立了,心就立在這個事上面。

  所以呢,我們這個一念的覺性,就立在這個事上面。離開了這個事,就沒有心立。所以心是從這個事裏出來。但是我們覺悟的那一刹那,對一切法界平等故。但是平等法是在這個相上面。所以我們心在相上面的時候,離開此相哪有心立呢?我們一定要對此相生起信心。所以我們在此世界,不管怎麼樣做法,跟布施、持戒,與法相應的體。我們要大忍辱,如果跟法相應的一念刹那時間,可以忍辱。忍辱是在一切法裏面顯現出來。忍辱對于明了的人很簡單的事情,有大忍辱有小忍辱,大忍忍于法性,小忍忍于事相。事相上的忍導致于跟法性相應。相上不忍何爲大忍呢?在小上面不持戒哪來的大持戒呢?小上不布施,哪來大布施呢?你小小的布施,小布施裏面建立大的信心,不可思議的。小上不持戒,大上怎麼持根本戒呢?你小上不忍辱,小上不建立忍辱體,怎麼在大忍上面建立信心呢?就是一毛端的忍能建立大忍啊。如果這個忍不建立,不可能建立另外的忍。虛妄的忍,不真實的。如果你住在深山老林裏面,你一點忍都沒有,你罵我我也罵你,如果不願意布施,一分錢都不願意施舍給別人。真正的布施是沒有情見的布施,有情的布施不是真的布施,跟法相應的那個叫布施,跟法不相應的不叫布施。真正的布施是給跟你沒有任何關系的人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跟你有關系的還叫布施嗎?你是我的朋友我才布施,你不是我的朋友我不給你布施,布施叫做無緣而布施,沒有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所以在這個世間很多的地方講法啊,都要講緣分,那個不是布施。持戒,沒有條件的持戒,不是有好處我就持戒,沒有好處我就不持戒了,持戒是順法順著佛陀之意,佛陀怎麼製,我就怎麼持。持戒與法相應故。

  佛陀不在世了,釋迦牟尼佛講法,先是講小乘法,後來大乘佛教跟淨土相應。大乘佛法其實都是精神不滅,菩薩是精神狀態,而舍利弗、須菩提這些阿羅漢,那是人的境界。講大乘佛法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這個導致于我們一個什麼好處呢?佛法能長久住世,大乘的佛教才能長住于世,小乘的佛教根本沒有辦法,爲什麼印度的佛教不能夠長興于世呢?因爲沒有大乘的佛教,不能夠常住啊,把它滅掉就滅掉了。但是大乘的佛教它精神在,觀音菩薩在空中,所以我們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來,這都是精神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你不要以爲我真的去世了,我在你心想裏面,釋迦牟尼佛把自己變成是到法界裏面去。所以法界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法界。所以金剛經裏面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是大乘的思想。如果以色見我,那釋迦牟尼佛入滅就沒有了,所以小乘的佛教很容易滅掉。大乘的佛教不滅的原因,比如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啊,《觀音菩薩普門品》一部經典傳承下來,所以傳到今天來。如果我們要執著于那個觀音菩薩,那就完了。因爲觀音菩薩走了就走了,就沒有了。但是呢,那本書傳下來,傳到今天,它的精神在,所以菩薩屬于是精神法門。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講大乘教法就是要流傳後世盡未來際,所以大乘佛法是不滅的,小乘佛法一定會滅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教法裏面,會滅的法是小乘,不會滅的法是大乘,大乘的法是精神,是常住于世的。釋迦牟尼佛常住,它永遠不會滅的。所以佛法不會滅的,所有的大乘。到中國的大乘佛教,在一本書上面講,它說末法像法跟正法的差別是對印度講的,對大乘法裏面是沒有這樣說法。只有印度的小乘教法才有佛法滅亡的現象,有正法時代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這是在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裏說的。但是在大乘佛教裏面是永遠不會滅的。你想一想,佛和菩薩常住于世,它怎麼會滅呢?釋迦牟尼佛橫遍于十方,怎麼會滅呢?所以佛法在大乘佛教裏面就不滅了。要滅的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原始佛教,在末法時代可能會滅盡的,可能沒有了。我們現在這個大乘佛教,永遠是正法。如果真正體會了大乘的教法,其實永遠是正法。所以在經典上是這樣講的:五百年一正法,五百年一像法,五百年一末法。我們現在是五百年之間,趨于正法。爲什麼呢?兩千五百年,我們是第幾個五百年?我們不要把自己認爲是在末法時代,其實我們還是安住在正法的體裏面。你悟到這個道理,其實就是正法,不要把自己認爲是末法。所以呢,大乘的佛教,緊緊記住是不滅的,永遠不會滅的。

  阿彌陀佛常在空中說法獅子吼,而令此法久住。《無量壽經》裏講,我以此神力,令此法久住。就是阿彌陀佛久住,阿彌陀佛久住就是金剛經久住,金剛經久住就是華嚴經久住,就是妙法蓮華經久住,因爲這些經典是非常通的,是通達的。所以呢,你了解了《無量壽經》,自然會對金剛經有信心,自然跟你的智慧就是一念心是相應的,智慧相應了自然會讓金剛經流傳于後世。

  忍辱,以小忍而成就大忍。緊緊記住,大忍是法性,小忍是我們的忍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精進是對于法上來講的,精進、禅定、智慧是對法上來講的,就是對心地來講的,布施、持戒、忍辱是對身體來講的。一個人不精進,精進有小精進與大精進,什麼叫精進呢?從稱法行來講,精就是般若實相,就是諸法實相,叫一相叁昧;什麼叫進呢,進就是心,只有心才進,我們心相續叫進,心不相續就不叫進。心能夠進入在禅定的體裏面,有禅必有定啊,你有禅就遍法界,一相叁昧,然後建立一行叁昧,就是進。一相叁昧與一行叁昧相應故,叫做精進,不住相上,不住心上,叫精進,在根本處。一般人在此世界求于善知識,也叫精進;忏悔業障也叫精進;求出離心也叫精進。內心充滿了信心,這也叫做精進。你內心中覺得無所謂,叫不精進。你內心中對菩提心沒有信心,叫不精進。你內心中很淡然,覺得好淡,過一天算一天,哪還有什麼精進可言呢?所以精進與實相相應故。

  所以我們要忏悔業障,要消除我們種種業障。我們有煩惱障、業障、報障。業障就是過去造的業,比如做生意啊、賺錢啊、開車啊,叫業障,這個業障礙了你求菩提心。把這些業全部轉過來,我們轉不過來,又不能求無上菩提心,又不能對上供諸佛有無上的信心,又不求諸佛給你送來一個善知識,所以我們要求善知識很重要,開顯我們的般若智慧。所以你內心中有想求的心,我想開般若智慧這個心,如果你這個心一點都沒有,或者以僥幸,就像我出家是父母打我煩惱來出家的,就像一個乞丐無意之中找到一塊金子,那個時候我在廟裏打坐念佛修行啊,但是沒有精進啊,不知道忏悔業障啊,也不知道求善知識啊,也不知道什麼叫般若智慧啊,剛剛出家的時候沒有這種意識啊。後來一些善知識告訴我,我們要開悟啊,我才想,開悟是什麼東西啊?不斷在找啊。修行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個東西只能進不能退的。當然每個人出家都不一樣,吵架啊,考不上大學啊,病了啊,或者夫妻關系,或者家庭關系,或者是怎麼樣出家了,可以說大家出家的那個當時都是煩惱之時,不知道怎麼出家的。那出家以後呢,隔一段時間覺得很清淨,找到這種感覺了,找到一種清淨的感覺了,後來知道找善知識了。到後面廟裏居室吵架啊,出家人爭名奪利啊,賺錢啊,就這樣過日子吧,過一天算一天吧,在廟裏過起日子起來了。然後求法的念頭就沒有了,不但不學佛,慢慢就停在那個地方,不肯進步了,那就完了。就像在廟裏看廟的,看了一輩子廟,到最後面到哪裏去也搞不清楚,對法上面沒有進取之心,沒有焦急的心,對法上面的思維。所以我們要求善知識。內心中放下自己的我見,跟善知識相應。

  第二個,要忏悔業障。我們有很多的業障,障礙了我們。一個是煩惱障,貪瞋癡慢疑。爲什麼會有貪心呢,是因爲你下過地獄。爲什麼有瞋心呢,因爲你做過餓鬼。你爲什麼有癡心呢,因爲你做過畜生。因爲你做過地獄餓鬼畜生啊,所以你一定有貪瞋癡。你不知道你自己有貪瞋癡,在無明之中,你在貪心的時候你還不知道自己在貪,你在恨別人還不知道自己在恨別人,你在癡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在愚癡。所以在貪瞋癡裏面迷惑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貪瞋癡就是你無始以來煩惱障。煩惱令我們不能對法生起信心。世間這麼多人不學佛的原因,就因爲我的貪瞋癡很重,我不去學佛。第二個就是業障,所做的一切事業都屬于是你的業障。如果你不能轉的話,在此世界我做寺廟也叫業障。業有兩種,一個是叫願業,一個叫流轉之業。什麼叫大願之業呢?菩薩見到法身以後,可以轉業成爲願業。我們現在是分段生死,是流轉之業,你造業障礙你的菩提心,障礙你對法的思維,障礙你求無上道的心。在世間的人,想求菩提心是很難的。可以觀察一下,世間的人能隨意的發菩提心嗎?

  世間的人說忏悔業障,他能夠隨意的能夠忏悔得掉嗎?一個常常造業的人,怎麼去消這個業呢?說實話只有出家,在社會就要賺錢,要賺錢就沒有辦法,只能增加你的業障。所以出家爲第一道,出家即無事啊,只要你在世間,就有業,你一點辦法都沒有。講法,善知識的誘導,法的珍貴處,像金剛經或者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裏面有巧妙的方法和手段,令我們圓滿,令我們可以忏除業障。你有這個忏除業障的心,你有這個觀照,你有這個一行叁昧,你就可以解脫。如果你沒有一行叁昧,沒有一行叁昧就沒有一相叁昧,沒有一相叁昧你就是徹底的凡夫。包括我們信阿彌陀佛,有人講,我嘴巴上講信阿彌陀佛,其實我心裏面沒辦法信,山河大地既然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我心裏面沒感受到啊,因爲你平時不念阿彌陀佛啊,你心不清淨啊,你當然感受不到啊。你天天坐在這個地方拼命打妄想,怎麼會感受到當下的清淨呢?你當下的清淨就得不到啊。一相叁昧忘記了,你的一行叁昧怎麼會現前呢?你想一想,你平時不念阿彌陀佛。如果你平時聽了這個法以後,平時多念阿彌陀佛,安住在當下。

  念阿彌陀佛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消除你的妄想,你心清淨了,自然法就顯現出來。如果你本身心就是狂躁的,你說觀察于阿彌陀佛,那怎麼可能的事情呢?就像一個人像個機器不停在轉,你叫他停下來去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他哪裏有時間呢?他心非常狂躁,像車輪一樣,轉得不亦樂乎,你叫他去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那是騙人的。所以世間人要聞般若智慧,到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中品和下品比較多,上品往生的人非常非常的少,你不要以爲每個人都能往生到上品,基本上是中品和下品,不能到阿彌陀佛真實處,不了解無量壽無量光,跟阿彌陀佛的法不能相應。就這樣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聽經不聽經無所謂了,金剛經聽不聽也無所謂了,般若智慧相不相應無所謂了,我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那只是一個善根而已。但是你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得中品往生,可以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有宮殿隨身,但是見不到佛,只有上品才能見佛,上品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上品才是金剛心,上品才是華嚴經,上品才是妙法蓮華經,上品才跟一切實相相應。如果你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那就無所謂了。所以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當求上品往生。所以慧律法師講,他不講九品往生,我們都是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他說: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爲父母。上品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大家要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要稱法修行。稱法修行一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相應的,與般若相應的,如法修行。明天我們開講金剛經,希望大家用心,金剛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有不可思議的威德,不可思議的力量,不可思議的信心。般若智慧是我們的智慧與法界相應的一個真實法,所以大家不要隨便的動念頭,用心聽,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