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2▪P3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很清净,但是我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这个清净是无常的,是不真实的,我不会执着于这个清净。不执着于清净更清净,还不执着,意思是说清净后面还有清净,清净后面还有清净,就是从始到终都不要执着。在法性里面,先是无所求,我们无所求无所不求,到后面呢,无所无所不求,很深的境界。

  所以呢,无所求的状态,并不是我们世俗的随便,比如我无所求了,我不做事了,我不干活了,我就不劳动了不念佛了不打坐了。这个无所求是执着于心,与相不能相应。紧紧记住,只要和相不能相应者,都是与第一义谛不能相应。比如离开此杯子,而说体相实相者,无有是处。为什么呢?业也好还是这个相,无我也好还是这个相。这个相的体,我们有一个意识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还是有相,在有相里面建立无相,离开这个有相建立无相,就像你离开这个金子找金子一样,那不是头上安头吗?虽然你离开了当下的事,再去找理的话,你找不到。比如,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在无量寿里面,无量寿就在无量光里面,离开无量光哪来无量寿呢?离开无量寿哪来无量光呢?无量寿为理,无量光为事,它是理事圆融的法。而大乘的教法都是理事圆融,离开事找不到理,离开理找不到事,它理事不可以偏离。

  所以呢,很多菩萨悟到以后呢,常在事中寻找理见,理是信,为什么呢?我们识为事,等你证理而无事的时候,事而无理,理而无事,理上无事者是阿罗汉而已,小乘教法;事上无理,你做那个事情没有理的话,你还是个众生,事上无理的话你就是六道众生,理上无事的话你就是一个阿罗汉。要理上有事,事上有理,才是菩萨。你想一想,为什么开悟的大师都要发广度众生的这个心?因为他理事无碍。离开此事就没有理可得,所以呢他要利益众生,行大悲之行,行六度万行。离开六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离开了这个事相要找理的话,想一想,有理可得吗?没有理可得。所以要紧紧记住,千万不要离开事而找理,离开了事而找理,这个人一辈子是虚幻的,虚妄之识。现在很多人呢,以为知道了很多道理,在事上面不能思理,在理上面不能思事,废理执事,废事执理,叫遮眼法,像是修行,其实没有修行。什么叫遮眼法呢?说理说空性,事上面不能跟理相应。为什么六祖大师顿悟之后,和神秀不一样呢?神秀是渐教,他事上面不能融通,他理上就不敢当下承担,他理上他也不知道,但是事上不能跟理上当下承担,人就是这么一刹那时间,悟道不悟道就是那一刹那时间。

  而六祖大师他珍贵在什么地方呢?当下承担,一切事就是圆融理,理就是圆满的事,事就是圆满的理,他一切事圆满在理,一切理圆满在事。所以一切事皆是理,一切理皆是事。他是理事圆融的教法。但是神秀大师就不一样了,他理上他也知道,但是事上不能圆融,所以事上有渐修,不能念念之间事与理应,就像一个人一样,你把事理不能圆融,他理离开般若,事离开理离开般若,而在事上寻求都是五蕴之法。般若与实相相应故。跟实相不相应,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他执着于次第,追求个什么东西。他不知道念念之间与法相应,每一念每一念与法是不二的。他的念有横竖之念,横就是周遍十方,竖就是一念相续。就是说,现在过去未来一念相续,竖能与佛相应,横能周遍十方,没有选择我这个地方那个地方,选择所有所有的一切法。所以呢,他安住在平常的??上面(51:18),建立无上的庄严,无上的信心,金刚信心。而众生差别,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上面,竖不能现在过去未来,他常常说今天明天后天,今天不能做明天做,明天不能做后天做,他老是用那种相续的体,就是说我已经证到了我已经觉悟了,这个体在哪里,然后呢,我要去证它,然后在事上证,证证证,在事上面搞来搞去,还是证不到。为什么呢?你做这件事情本身的心跟法就不能相应,就越走越远。但是我们一般人凡夫呢,总认为快到了快到了,就有这种感觉,感到自己要到了,感觉要到了永远到不了,为什么?他这种思维是一个虚幻的思维,是一个不真实的思维,完全是一个五蕴里面的东西,离佛越来越远。你抓住水里月亮说我快到月亮了,那是不真实的。只有你一念相应才行,这一念不相应永远都到不了,这叫做业障障碍了。我们只有把这一念断掉,才能相应。

  很多人修行无量劫,还不如六祖大师那一念超越,一念承担。我们往往用相续,用渐法去修那个顿法。而理是顿的,过去祖师说:渐中无顿,顿中无渐。顿里面无渐法,渐里面无顿法。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安住渐里面,无有了期啊,就像一个圆圈,你转啊转啊,你永远没有了期。既然顿中有渐,顿中所有的渐法都在这里面,祖师修行念念之间圆满故,从小到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都是在顿里面,他该渐即渐,该顿即顿。就是说,在渐里面,今天趣入善法,他要修禅定就修禅定,我要做人就做人,我要做菩萨就做菩萨,虽然渐,但是他念念之间与菩提心相应故。但是渐中有顿,顿里面有渐,只能先顿后渐,不能先渐后顿。要先渐里面再去求顿悟的话,那就麻烦了。所以呢,不明心见性修法无益。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修一切法都没有利益。所以差别这么大。这个叫做称法行。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顿悟。就像我们讲阿弥陀佛,无量寿就是无量光,先有无量寿,南无阿弥陀佛,通达无量光,无量光即无量寿,无量寿即无量光,无量光是渐法,是事,无量寿是顿法,是实相,就是毗卢遮那佛,所以顿渐一如,理事双融。众生的因就是此世界的果,这个世界的果就是众生的因,无量光无量寿,人人无量光个个无量寿,了解无量寿即是无量光。《阿弥陀经》讲: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呢?何名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直接把寿命和光明告诉大家。他没有说彼佛就是阿弥陀佛,他没有这样说啊,但是我们众生呢,总认为是阿弥陀佛,不知道他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先要了解无量光无量寿,你一念即生,一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这一念是觉悟的一念,是明了的一念,在禅宗是悟的一念,在净土法门是信的一念。什么叫信呢?就是如是我闻,闻的一念。如果你没有闻到,哪来的信呢?在你闻到的时候,即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为事,无量寿为体,无量寿为心,无量光为相,一相三昧遍法界故,一行三昧就是阿弥陀佛故。此法界遍一心,即阿弥陀佛,此心遍于法界,叫无量光遍法界故。所以呢,法界叫一相三昧,阿弥陀佛就是一行三昧。

  禅宗的一行三昧跟一相三昧有什么区别呢?跟顿教有什么区别呢?没有无量寿,哪来无量光?没有你心里的一念觉,那外面诸法皆是空寂。没有悟到众生都是无量寿的话,你不能建立一心,不能建立一心,无量寿就没有了。无量寿没有了,那你那个光明相无量光也不存在。无量光没有了,因为没有一念觉性,没有无量寿就没有无量光,一念顿悟。无量寿闻无量光,就是一相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为无量寿,一相三昧是无量光。净土法门一行三昧就是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一相三昧就是清净的法界,光明无量,一行三昧就是寿命无量。寿命无量一念觉,觉诸法实相,什么叫诸法实相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断不常,这叫无量寿。无量二字叫不可思议,什么叫不可思议呢?就是大小之分别体,有大有小之差别,不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量,无量二字不是我们说的多的意思,无量叫不可思议,无有分别之意。无分别就是没有长短高低,没有好坏善恶,没有大小差别。所以呢,寿者一切寿,有长寿有短寿,差别之意,怎么叫不可思议呢?什么叫诸佛之见呢?什么是佛佛相念呢?什么是不会佛意呢?会于菩萨会于众生之意嘛。以长短高低这个心来思量,认为这个叫做无量,那你就是大错特错。无量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超越十法界,超越众生心。九法界众生都是超越的,都是分别,所以无量是超越之意,超越分别就无分别,不分别就没有长短高低,所以呢,无差别之体。所以极乐世界是没有差别之体,光明里面没有差别体,只是我们信心里面有差别之体。

  何为佛?觉者即佛。何为凡?迷者即凡夫。你觉悟了,全部法显。你迷惑了,你就是凡夫,觉悟了当体即佛,不可思议境界。你要悟到这个道理,所以叫称法行。随缘行、无所求行,没有求的行为。称法行,我们了解了法的真实相。如果你称法行,在此世界随意行善,随意的断恶修善,你心中都是充满欢喜的。在这个世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对你来说都是很简单的。为什么呢?你布施,你舍一切业,这个法界平等了,不平等就舍掉了,分别已经舍掉了,大布施。如果你要是这个世界随缘的话,舍去我执,缘起性空,我执没有了,一切无所求的法,你的贪瞋痴慢疑都布施了,布施掉了就是持戒。持戒对于心法来讲,是持比丘戒;对于法来讲,持菩萨戒,见一切诸法空相。就是说,“应无所住”比丘戒,“而生其心”菩萨戒,都已经具足了。如果你念念相应,你得体就得戒体,得此戒体,是真实受戒。如果你不得此戒体,你即使受戒,戒体也不真实。你了解了这个道理,戒体就圆满。

  布施本来对于身体来讲的,我们的身口意,六度里面,佛布施不厌众生,他布施于众生从来没有厌倦过,我们布施会厌倦。如果你安住于一个地方,如如不动,就是布施。你可以舍命来救度于众生,这也是布施。修诸善法,不起分别,这也叫做布施。布施不是我要拿钱给你,你了解了如法修行的体里面,对于心来讲,心相一如,哪个地方的善法又与心不相应呢?如果不布施,能得法吗?你不布施,与相不能相应故,你怎么能得法呢?你不可能得法。你就有分别相。离开法,无有体相,离开这个法没有心啊。你讲那个东西是虚妄的东西,…

《《金刚经》系列开示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