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是我的妄想,你也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我知道你的心,你也马上就知道我的心,那就见法身了,就不可思议。就是说,有一天我知道你的时候,佛就知道我们是虚妄的,我们就是要把这个虚妄的灭掉,我们就是人道,我们这个地球、虚空都是不真实的,消失掉了。等你心开意解,等你进入到法身里面,等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没有。就像那个云雾散了以后,极乐世界猛然的显现出来,你找众生找不到,没有众生。所以我们现在完全是一个识,因为你不了解这个东西呢,我们就是在这个识里面,就是要转识,现在我们大家就是要开智慧,对未觉的众生讲智慧,对已觉的人不讲智慧体了,所谓智慧即非智慧,是名智慧,因为智慧是一种方便的名词而已。如果把智慧当作真实,那就麻烦了,没有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智慧本身就是方便立名。事实上,没有智慧之名,没有所谓智慧的体,无非是你的识,无非是你的心而已,无非是你的觉而已。所以呢,觉者无觉,没有觉体,你以为真的,我觉了,我将来要成佛了,认为有你觉的体吗?没有觉体,是名为觉。所以呢,你彻底的不存在,就是没有我也没有你。所以在此世界,我知不知道你的心,你知不知道我的心,已经无关紧要了。我知道你的心也毫无意义,因为我们现在用识啊,用识来做事,不是用真正的心来做事的,用识在做事的。所以我们要从里面觉悟过来。在报冤行里面,你了解了这个世界所有,包括你自己,这个世界就是两个体:我与法,还有两个体:一个是情,一个是物,就是器世间与情世间。所谓的情,就是我现在的情。无情叫做物,就是器世间。器世间为法,情世间为我。
一旦你认识到这个世界都是我的报,是我的业在那个地方,你内心中,你的觉性里面感觉到我、法界是业,这里面你发现你自己平等了,冤亲平等了,转苦为解脱。苦后面就是解脱。为什么有极乐世界呢?极者,是最究竟之意;乐者,解脱之意,最究竟的解脱。所以苦是对于乐来讲的,苦后面就是乐。贪心苦就是对于法身来讲的,瞋心是对报身,痴心是对化身。这是一样的,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你转贪心,就变成清净法身。如果你转瞋心,你就变成圆满报身。如果你转痴心,你就变成用,妙用,就变成解脱,无明变成光明相,化身。所以,贪瞋痴就是法身、报身、化身。我们转我们的苦,这个苦转过来就是乐。一旦你了解了这个世界是报冤行,法平等故,那我跟你是一个不是两个,又是一念,又是诸法之平等,就是中道思想。从事上讲,灭什么呢?灭诸法不平等体。在这个世界我们内心中不平等。如果你如是报冤行,观察到这个体的那一刹那,这个世界就平等了,真实了,叫称法行,或者叫空有不二之法。什么叫空有不二?能在这一念观察到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中道思想。从相上面建立觉悟的体,了知是业故,知道是业平等故。在这个苦里面,你就知道选择,你是选择生死呢,还是选择解脱呢?所以对于这个法上决定的时候,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他自然会选择解脱。一念菩提心,你选择解脱体就是菩提心,你不选择解脱体,你只能说我发了菩提心,不能证悟菩提心,你只能说是相似菩提心,你不能获得真实菩提心。比如我在佛面前,我要发菩提心啊,那是假菩提心,相似的菩提心。但是你这一念生起的时候,那是真实的菩提心,和你证的菩提心,比如实相你知道了,真实菩提心。
第二个,你去观行了,证悟菩提心,观行实相,实相就是诸法空相。你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应无所住?一切诸法无所住故。“而生其心”就是众生。一个讲法,一个讲众生。一个讲无情,一个讲有情。“应无所住”是为无情,它是无情体;“而生其心”是为有情。如果你一切应无所住,这叫显体;而生其心,就是众生的念头,心与法相应合一,暗合妙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妙用,大情所在。你这一念相应的那一刹那,是不可思议的妙用。众生往往没有一个中道。现在人迷,迷在哪里呢?他不能中道。他认为“应无所住”就是我不要分别吧,我应该生起不分别的心,只要我一心,没有诸法,不能中道,心里面想坐着不动,他不了解诸法,与法不能相应故。就是说,他能够一心,但是不能达到一相,这个一心是什么呢?是叫情见,不能进入大情。进入大情的状态,像菩萨大觉有情,了知诸法空相,是为“应无所住”。你的心与诸法空相,就是“应无所住”与“而生其心”,就是相体与你心里面觉性的体,刹那时间相应的那一刹那,中道思想就显现出来。而这种中道思想,是体相一如,这个一刹那时间,才是真实心。如果将我们的心性舍于诸法,在房间里坐着,然后自己搞那个心,所谓心者即是诸法,诸法就是你的心。
什么叫业呢?业已经转为识了。我们哪有心存在呢?本来诸法空相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业还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是什么?识就是三界。什么叫三界?就是我们的识。三界外面还有识吗?比如大家听这个声音,啪,这个声音是哪边的?不是这边的,不是这边的,声音是幻觉,你感觉有声音,其实我们微细的观察,拍掌的时候,其实拍下去这两个掌还在拍不?所以有声音。如果这个声音我拍下去没有了,声音不会相续,就是我拍的那一刹那,这个声音相续过程中,是一直在拍,所以这个掌还在,这个手上的相是没有了,其实这个声音在,证明那个掌还继续在拍。这个掌是看不到的,其实它的形体里面有一个空气的摩擦,但是不拍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我一掌拍下去的声音相续的时候还在相续,所以这个掌永远是两个掌。这两个掌是什么呢?业,也就是识。这个声音就是识,这个声音就是两个掌,而这两个掌就是识,就是法界。所以我们的识在哪里?识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心里面。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识。识是什么呢?识就是业,业就是识,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识,那业是什么?业并不是有个独立存在,业它也是不二的。所以呢,我们的分别越强,你的业力越转越重,这个世界战争啊,斗争啊,如果你的分别心越小,那外面业力,斗争啊就越来越松。如果不改体,就是不改你这个东西,你想一想,你怎么改变?这个东西你不改变了,这个世界永远改变不了。如果你斗争坚固,你的妄想纷飞,那你这个世界就永远会吵架,永远会斗争。一旦你了解这个解脱的,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业报,没有两个体,你现在看到全是业,你看到我看到都是业,所以每个人的业都不一样,心中的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一旦你觉悟了,了解诸法空相,报冤行显现出来,事上的一个法,它能够使我们,巧妙的让我们的业转为了我们的觉性。
了解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一个识,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我,识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样,根本不存在我跟社会上的对立,是一不是二。业就是一体,叫一相三昧现前。在这里面求解脱故,安住在这个体里面,然后你这个心跟这个体相应的那一刹那,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呢,叫做平等,冤亲平等,能够转你冤亲不平等的体。转掉了你就是解脱,转苦为乐,乐就是你的报身,就是你的庄严体。没有庄严怎么会有乐呢?乐是解脱体。极乐,极是法身,是究竟处,本来处,有极才乐,乐是报身,叫极乐,究竟的体上面才有究竟的解脱。就像电,就是极;光是乐。它一个是体,一个是相,体相二用。如果你认为极乐世界是你想像的那种极乐,肯定会烦恼。转苦就是乐。如果你是究竟,跟法身相应的,和无我心相应,跟究竟诸法空相相应,那所谓你的报身庄严的体就显现出来。所以大家要知道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差别,一相三昧就是禅,一行三昧就是定。
第二个叫随缘行。诸法无我就是要破我见啊。如果你真正一切事情都是随缘,没有我了,就变成随缘行,破我执故,就是缘起性空没有我,破我执。一个是破法执,一个是破法执。诸法平等,冤亲平等,破法执,破我见。随缘,我们的心不动,缘起性空,安住在这个地方。佛教经典上面讲,诸法无我,一切法里面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既然没有我,那一切随缘,这也叫做称法行。
社会上人讲放下,不会放下的,他不了解法性,怎么会放下呢?他就不会随缘。所以社会上的人往往是不随缘的,世俗的人,乃至于我们的习气当中,都不会随缘的。没有利用这个法来救度我们,没有利用这个法来开显我们。我们往往在这个世间不用佛法来开示我们,用我见来开。佛法本身是解脱我们内心的执着的,法执。而释迦牟尼佛讲法,不像基督教,基督教是在相上下功夫,而佛教里面直接讲实相。你认准了这个实相,你了解了这个实相,直接的解脱你这个根本的问题。你不了解实相,你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比如报冤行,你不知道这一切是我们的业,你就对社会上有不满。为什么基督教说,你们这些人不信上帝都要堕到地狱永远不会出来?二世因缘,下辈子你不信我就要堕到地狱永远不能出来,它有上帝来控制着。在佛教里面呢,它没有你信和不信的问题,把实相告诉你,它说你这个业报不是上帝造的,是你心中的业,如果你把握了这种心,了解了它的实相,你把握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信任何一个人,信自己就可以了。信自己并不是一个我见,信法性,了解真实的我。所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的。
所以随缘行、报冤行、无所求行。在这个世界如果你无所求的话,如果你没有所求,可以断除你的有所求的心。我们在这个此世界,无所求的体,就是有所求的心。我们求无所求的体,过去一个祖师说,他说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修行?修,修无所修,从无修到无无修,修行修无无修。什么叫无修呢?他说我没有修,他连无修都没有了。无修后面那个境界,就是清净的境界。就是说,我做这件善事,但是我不作做善事想。比如我现在很清净,但是我没感觉到这个清净很执着啊,我没有执着于这个清净啊。就像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样,…
《《金刚经》系列开示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