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般若之体 第一义谛二谛 八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600卷其中一品是金刚经,般若经是释迦牟尼佛第二会直说,第一回释迦牟尼佛,然后讲般若,中间全是小乘教法,释迦牟尼佛用二十二年时间专谈般若,证明般若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所以般若到底谈什么呢?其实就是谈我们本来面目,诸法实相,所以释迦牟尼佛谈般若,一般他是谈八不,我把它(般若之体)写下来,大家看一看:第一义谛,二谛,八不;释迦牟尼佛讲法无非这三个是它的实相:般若之体第一个是第一义谛,也就是讲空性;如来第一义谛是什么?就是真如实性,真如实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就是个圆圈,这个圆圈是什么呢?寂照双亡:寂者:涅槃;照者:妙用二谛:胜义谛与俗义谛;八不: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整个意思是一个,但是解法不一样;我们先看看第一义谛:寂照双亡,寂照双亡就是讲我们本来的真如实性,有人说我们要证大涅槃,有人说我们要行菩萨道,但是在真如实性里面,这些都不存在;也就是说涅槃的本体也是虚妄的;因为涅槃就是生死,生死跟涅槃是不二的,都还在九界范围之内;只有离开这九界,涅槃与生死了不可得;十方诸佛,涅槃之体,分成四相,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与常住涅槃;自性涅槃就是阿罗汉,无余涅槃就是无生涅槃,就是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无住无所住,不离众生但无所住,就是说不住在生死这一边,不住在众生这一边,不住涅槃这一边;这也叫涅槃,叫无住涅槃,无住涅槃无处不在;不管是哪个涅槃,还有个常住涅槃;常住是十方诸佛住的地方,所以呢从自性涅磐一直到常住涅槃,在无量寿经里面,涅槃本身就是一种法用,也就是佛陀救度众生的一种方便,涅槃本来是无所得的,而涅槃与生死相当于胜义谛与俗义谛之说;二谛是方便教化众生来讲的,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方便救化于众生,一种文字的表达;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完全是没有文字的,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唯有大圆镜智,哪个里面是寂照双亡,寂就是涅槃,照就是生死,而照是生死,涅槃与生死了不可得,哪里面是没有众生的,也没有十方诸佛,也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寂灭之处,所谓寂灭还是方便之说,哪个地方不可思议处,所以在哪个牵牛图上面最后就是:寂照双亡的状态,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是什么东西呢?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你的自性;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明了这个涅磐的方便说,才能去会这个不可思议境界)。等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东西就会显现出来。无一法不依此。我们现在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哪个东西不是从那个地方出来。但是那里面呢,也没有一些东西。就像水起波,但是水永远是水,水绝对不是波,波应众生显,水永远是水。这个水的本性呢,它不会多一点也不会少一点。你认为有波,这个波是众生的心。但是它的体还是清净的水。它本体是水。对于教下来讲,在经典上说,生死、涅槃是本来具足的,一切法界由第一义谛出,但是不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常在哪里呢?第一义谛常在不可思议处,不是用我们的眼睛所能见得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见不到的,彻底的离开识,离开你的意识。以识现九法界,就像菩萨以化身示现于众生,以觉悟的意识叫化身,迷惑的意识叫做业报身。我们被无始以来的业报身,三种业报,不能够清净于它。第一个就是烦恼的障碍。哪种烦恼呢?就是贪瞋痴慢疑,边见、邪见、我见、戒取见、禁戒取见,五种见,叫知见烦恼。首先有贪瞋痴慢疑这五种顿使,这顿使能生无明,这叫惑。因为贪瞋痴慢疑这五惑,迷惑了我们,生出了邪知见。而这个邪知见造业,然后还复无明。所以呢,无明中造业又见无明,无明中造业见无明,重重无尽。
无明和光明同是一体所现吗?没有哪一个好亦没哪个坏?一念觉自无明出,此世界的体即是无明的体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它的体就是无明体。而无明里面呢,显现出整个的生死,六道轮回,乃至于十法界,包括佛菩萨和声闻,都是从那里面出来。没有无明就没有光明。所以呢,佛菩萨声闻缘觉都是从无明心里出来。因为无明能现光明,因为我们见到的光明,是因为无明。如果没有无明的显现,就没有光明的觉。所以我们这一念觉从哪里出来?是从无明里面出来。因为无明跟光明是相对而言,所以呢所谓的光明也是假的,所以呢十法界和无明是相应的。因为有无明才有菩萨的出现,有无明才有觉的显现,有无明才有六道轮回,才有我们现在学佛,追求觉的概念。如果没有无明,就没有十法界,就没有佛菩萨。所以呢佛菩萨声闻都是从无明中生。一旦你见到了第一义谛法,回复到第一义谛的时候,无明即灭。无明灭,光明同时就不存在。为什么呢?在大圆镜智第一义谛里面,什么都没有,真正的是没有照没有觉,没有涅槃没有自性。所以涅槃自性都从哪里出来呢?都从无明里面出来。所以呢,一般人呢,不了解,不知道这个道理,认为有涅槃可得,有生死可去,不知道生死涅槃皆是空中之花,了不可得。把这个东西当作是可得。佛菩萨也好,众生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了不可得,都是从无明相对中灭。
所以呢,无明能生光明,能生大愿,种种东西,都是从无明。一旦你究竟成佛,这个世界和佛的法界,都成为虚妄,不真实。但是有大菩萨常在无明之中,常住在无明之中,叫常住涅槃。诸佛常住在涅槃,菩萨常住在涅槃,干什么呢?为度众生故,为利益众生故,安住在这个世界。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没有度尽,菩萨一般发心都不会把众生舍掉,不进入那种寂照双亡的状态,往往是安住在利益众生的大悲心体里面。
第一义谛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是一个纯理,是一个道理,全部的理,没有任何事。无不从此出,但是也不可执着那个地方是归,你有归的那个心还是错误的。那个地方无所归,还有个归的体的话,还不是一个实体存在吗?你想一想,我还要归到第一义谛里面去,第一义谛是了不可得的。第一义谛不可思议境界,不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来所归,因为有所归的话,又犯了一个毛病,所以那个地方第一义谛,那个不可思议境界是言辞道断,只有意会不可言谈,就像禅宗里讲,言辞道断的。你说归也是错,你说不归也是错,那怎么办呢?大家想一想?怎么办呢?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知道了就可以了,我们知道那个第一义谛,一切众生都在那个地方显现出来。我们知道了那个理,大圆镜智那个理啊,我们现在所有的思维都在那里面,但是那里也不生障碍,那个镜子不生任何障碍。什么东西到那个地方都是寂灭的,寂照双亡的状态。就像一个人一样,飞机到一个真空状态里面去,出来以后几百年过去了,问他怎么出来的不知道,但是出来以后呢还是那么年轻。我们都七八十岁了,他出来以后他认为呢,咦,怎么这个时间这么好过呢?一秒钟刹那时间就几十年过去了呢?问他这个是什么力量什么能量,他搞不清楚。
涅槃是错,空是错缘起性空是错,时空都只是错觉?真正的大圆镜智(第一义谛)是什么状态?
在那个境界,一刹那时间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彻底的进入到觉的意识。没有对立,没有迷和觉的对立,就不存在。所以那个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一个纯理,一个道理。那个理是不可思议。但是那个东西,我们现在每秒钟和你那一刹那几百万年都是一体的(时间空间都是个幻相)。我们现在一秒钟,一个小时,都是以那个为根本。但是那个东西呢不是因为我一百年或者刹那的一念,刹那的一个点和我过八十年这个时间,这个时间都是那个体。但是那个体,没有什么八十年或者一刹那,它是不存在,寂照双亡是不存在。但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时间和一刹那的时间,都不离开这个。所以你现在过一秒钟,我们每秒钟过的这个刹那刹那,是我们意识的分别。但是它是不可思议的,离不开那个体。所以我们现在,我们的本体都是寂照双亡的状态。我们现在的每一秒钟,八十年和那刹那的一秒钟,其实在第一义谛里面是一体不二的,那个里面没有什么八十岁九十岁,也没有一个刹那,都不存在。它是一,不是二,它不是涅槃,也不是生死。涅槃一刹那和生死的相续,生灭灭已寂静为乐的体,寂灭的状态,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思维了那个体才是真实的我,所以我们现在流落这个法界,任何一个人的那个体,都是那个大空寂,那个空寂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彻底的离开言辞。我们讲空,还是犯了个错误。我们讲性空,还是犯了错误。我们讲相有体空,还是犯了错误,还是缘觉菩萨。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性空的概念还是菩萨的境界。你说涅槃生死,还是我们菩萨或者佛的境界,但是那个地方呢,彻底的超越了这个,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个境界只可意会了。你意里面意识到了,啊,原来大千世界无非是一个大圆镜智,大圆圈。所以我们有寂有照,都是在胜义谛和俗义谛里面所安立的。就是说,寂照双亡和寂照的体,还是胜义谛和俗义谛建立观察的体。但是寂照双亡的状态,寂就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涅槃;照就是生灭之相。生灭之法,无生无灭之体。我们讲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一般人认为是境界很高了,不错了,但是这个还差一点,还要过去,那个才是叫大圆镜智。所以从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第一义谛,不可思议的境界。
寂照双亡的状态?诸佛菩萨、涅槃生死、六道轮回无一真实
所以我们思维一下,寂照双亡的状态。寂者是一行三昧,照者是一相三昧,还是在菩萨道里面,只是一个三昧而已,只是一个正受而已,只是你内心正受而已。但是这个正受还是众生的因地。我们从这里面超越这个大圆镜智的体,就像能含的种子,能含的田,我们转识叫大圆镜智,转藏识,转为大圆镜智。这个大圆镜智,什么东西…
《《金刚经》系列开示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