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般若之體 第一義谛二谛 八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般若經600卷其中一品是金剛經,般若經是釋迦牟尼佛第二會直說,第一回釋迦牟尼佛,然後講般若,中間全是小乘教法,釋迦牟尼佛用二十二年時間專談般若,證明般若這個問題是非常大的,所以般若到底談什麼呢?其實就是談我們本來面目,諸法實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談般若,一般他是談八不,我把它(般若之體)寫下來,大家看一看:第一義谛,二谛,八不;釋迦牟尼佛講法無非這叁個是它的實相:般若之體第一個是第一義谛,也就是講空性;如來第一義谛是什麼?就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其實就是個圓圈,這個圓圈是什麼呢?寂照雙亡:寂者:涅槃;照者:妙用二谛:勝義谛與俗義谛;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垢不淨、不來不去;整個意思是一個,但是解法不一樣;我們先看看第一義谛:寂照雙亡,寂照雙亡就是講我們本來的真如實性,有人說我們要證大涅槃,有人說我們要行菩薩道,但是在真如實性裏面,這些都不存在;也就是說涅槃的本體也是虛妄的;因爲涅槃就是生死,生死跟涅槃是不二的,都還在九界範圍之內;只有離開這九界,涅槃與生死了不可得;十方諸佛,涅槃之體,分成四相,自性涅槃,有余涅槃,無余涅槃與常住涅槃;自性涅槃就是阿羅漢,無余涅槃就是無生涅槃,就是菩薩,不住涅槃,不住生死,無住無所住,不離衆生但無所住,就是說不住在生死這一邊,不住在衆生這一邊,不住涅槃這一邊;這也叫涅槃,叫無住涅槃,無住涅槃無處不在;不管是哪個涅槃,還有個常住涅槃;常住是十方諸佛住的地方,所以呢從自性涅磐一直到常住涅槃,在無量壽經裏面,涅槃本身就是一種法用,也就是佛陀救度衆生的一種方便,涅槃本來是無所得的,而涅槃與生死相當于勝義谛與俗義谛之說;二谛是方便教化衆生來講的,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方便救化于衆生,一種文字的表達;

  第一義谛

  第一義谛完全是沒有文字的,也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唯有大圓鏡智,哪個裏面是寂照雙亡,寂就是涅槃,照就是生死,而照是生死,涅槃與生死了不可得,哪裏面是沒有衆生的,也沒有十方諸佛,也沒有菩薩,也沒有衆生,寂滅之處,所謂寂滅還是方便之說,哪個地方不可思議處,所以在哪個牽牛圖上面最後就是:寂照雙亡的狀態,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是什麼東西呢?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就是你的自性;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明了這個涅磐的方便說,才能去會這個不可思議境界)。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東西就會顯現出來。無一法不依此。我們現在六道輪回的生死,沒有哪個東西不是從那個地方出來。但是那裏面呢,也沒有一些東西。就像水起波,但是水永遠是水,水絕對不是波,波應衆生顯,水永遠是水。這個水的本性呢,它不會多一點也不會少一點。你認爲有波,這個波是衆生的心。但是它的體還是清淨的水。它本體是水。對于教下來講,在經典上說,生死、涅槃是本來具足的,一切法界由第一義谛出,但是不染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常在哪裏呢?第一義谛常在不可思議處,不是用我們的眼睛所能見得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見不到的,徹底的離開識,離開你的意識。以識現九法界,就像菩薩以化身示現于衆生,以覺悟的意識叫化身,迷惑的意識叫做業報身。我們被無始以來的業報身,叁種業報,不能夠清淨于它。第一個就是煩惱的障礙。哪種煩惱呢?就是貪瞋癡慢疑,邊見、邪見、我見、戒取見、禁戒取見,五種見,叫知見煩惱。首先有貪瞋癡慢疑這五種頓使,這頓使能生無明,這叫惑。因爲貪瞋癡慢疑這五惑,迷惑了我們,生出了邪知見。而這個邪知見造業,然後還複無明。所以呢,無明中造業又見無明,無明中造業見無明,重重無盡。

  無明和光明同是一體所現嗎?沒有哪一個好亦沒哪個壞?一念覺自無明出,此世界的體即是無明的體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它的體就是無明體。而無明裏面呢,顯現出整個的生死,六道輪回,乃至于十法界,包括佛菩薩和聲聞,都是從那裏面出來。沒有無明就沒有光明。所以呢,佛菩薩聲聞緣覺都是從無明心裏出來。因爲無明能現光明,因爲我們見到的光明,是因爲無明。如果沒有無明的顯現,就沒有光明的覺。所以我們這一念覺從哪裏出來?是從無明裏面出來。因爲無明跟光明是相對而言,所以呢所謂的光明也是假的,所以呢十法界和無明是相應的。因爲有無明才有菩薩的出現,有無明才有覺的顯現,有無明才有六道輪回,才有我們現在學佛,追求覺的概念。如果沒有無明,就沒有十法界,就沒有佛菩薩。所以呢佛菩薩聲聞都是從無明中生。一旦你見到了第一義谛法,回複到第一義谛的時候,無明即滅。無明滅,光明同時就不存在。爲什麼呢?在大圓鏡智第一義谛裏面,什麼都沒有,真正的是沒有照沒有覺,沒有涅槃沒有自性。所以涅槃自性都從哪裏出來呢?都從無明裏面出來。所以呢,一般人呢,不了解,不知道這個道理,認爲有涅槃可得,有生死可去,不知道生死涅槃皆是空中之花,了不可得。把這個東西當作是可得。佛菩薩也好,衆生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了不可得,都是從無明相對中滅。

  所以呢,無明能生光明,能生大願,種種東西,都是從無明。一旦你究竟成佛,這個世界和佛的法界,都成爲虛妄,不真實。但是有大菩薩常在無明之中,常住在無明之中,叫常住涅槃。諸佛常住在涅槃,菩薩常住在涅槃,幹什麼呢?爲度衆生故,爲利益衆生故,安住在這個世界。衆生無邊誓願度,衆生沒有度盡,菩薩一般發心都不會把衆生舍掉,不進入那種寂照雙亡的狀態,往往是安住在利益衆生的大悲心體裏面。

  第一義谛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是一個純理,是一個道理,全部的理,沒有任何事。無不從此出,但是也不可執著那個地方是歸,你有歸的那個心還是錯誤的。那個地方無所歸,還有個歸的體的話,還不是一個實體存在嗎?你想一想,我還要歸到第一義谛裏面去,第一義谛是了不可得的。第一義谛不可思議境界,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來所歸,因爲有所歸的話,又犯了一個毛病,所以那個地方第一義谛,那個不可思議境界是言辭道斷,只有意會不可言談,就像禅宗裏講,言辭道斷的。你說歸也是錯,你說不歸也是錯,那怎麼辦呢?大家想一想?怎麼辦呢?那個地方就是我們知道了就可以了,我們知道那個第一義谛,一切衆生都在那個地方顯現出來。我們知道了那個理,大圓鏡智那個理啊,我們現在所有的思維都在那裏面,但是那裏也不生障礙,那個鏡子不生任何障礙。什麼東西到那個地方都是寂滅的,寂照雙亡的狀態。就像一個人一樣,飛機到一個真空狀態裏面去,出來以後幾百年過去了,問他怎麼出來的不知道,但是出來以後呢還是那麼年輕。我們都七八十歲了,他出來以後他認爲呢,咦,怎麼這個時間這麼好過呢?一秒鍾刹那時間就幾十年過去了呢?問他這個是什麼力量什麼能量,他搞不清楚。

  涅槃是錯,空是錯緣起性空是錯,時空都只是錯覺?真正的大圓鏡智(第一義谛)是什麼狀態?

  在那個境界,一刹那時間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徹底的進入到覺的意識。沒有對立,沒有迷和覺的對立,就不存在。所以那個地方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純理,一個道理。那個理是不可思議。但是那個東西,我們現在每秒鍾和你那一刹那幾百萬年都是一體的(時間空間都是個幻相)。我們現在一秒鍾,一個小時,都是以那個爲根本。但是那個東西呢不是因爲我一百年或者刹那的一念,刹那的一個點和我過八十年這個時間,這個時間都是那個體。但是那個體,沒有什麼八十年或者一刹那,它是不存在,寂照雙亡是不存在。但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時間和一刹那的時間,都不離開這個。所以你現在過一秒鍾,我們每秒鍾過的這個刹那刹那,是我們意識的分別。但是它是不可思議的,離不開那個體。所以我們現在,我們的本體都是寂照雙亡的狀態。我們現在的每一秒鍾,八十年和那刹那的一秒鍾,其實在第一義谛裏面是一體不二的,那個裏面沒有什麼八十歲九十歲,也沒有一個刹那,都不存在。它是一,不是二,它不是涅槃,也不是生死。涅槃一刹那和生死的相續,生滅滅已寂靜爲樂的體,寂滅的狀態,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思維了那個體才是真實的我,所以我們現在流落這個法界,任何一個人的那個體,都是那個大空寂,那個空寂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徹底的離開言辭。我們講空,還是犯了個錯誤。我們講性空,還是犯了錯誤。我們講相有體空,還是犯了錯誤,還是緣覺菩薩。緣起性空,這個緣起性空的概念還是菩薩的境界。你說涅槃生死,還是我們菩薩或者佛的境界,但是那個地方呢,徹底的超越了這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個境界只可意會了。你意裏面意識到了,啊,原來大千世界無非是一個大圓鏡智,大圓圈。所以我們有寂有照,都是在勝義谛和俗義谛裏面所安立的。就是說,寂照雙亡和寂照的體,還是勝義谛和俗義谛建立觀察的體。但是寂照雙亡的狀態,寂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就是涅槃;照就是生滅之相。生滅之法,無生無滅之體。我們講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一般人認爲是境界很高了,不錯了,但是這個還差一點,還要過去,那個才是叫大圓鏡智。所以從這裏面可以看得出來,佛陀第一義谛,不可思議的境界。

  寂照雙亡的狀態?諸佛菩薩、涅槃生死、六道輪回無一真實

  所以我們思維一下,寂照雙亡的狀態。寂者是一行叁昧,照者是一相叁昧,還是在菩薩道裏面,只是一個叁昧而已,只是一個正受而已,只是你內心正受而已。但是這個正受還是衆生的因地。我們從這裏面超越這個大圓鏡智的體,就像能含的種子,能含的田,我們轉識叫大圓鏡智,轉藏識,轉爲大圓鏡智。這個大圓鏡智,什麼東西…

《《金剛經》系列開示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