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P2

  ..續本文上一頁還是我的妄想,你也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我知道你的心,你也馬上就知道我的心,那就見法身了,就不可思議。就是說,有一天我知道你的時候,佛就知道我們是虛妄的,我們就是要把這個虛妄的滅掉,我們就是人道,我們這個地球、虛空都是不真實的,消失掉了。等你心開意解,等你進入到法身裏面,等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沒有。就像那個雲霧散了以後,極樂世界猛然的顯現出來,你找衆生找不到,沒有衆生。所以我們現在完全是一個識,因爲你不了解這個東西呢,我們就是在這個識裏面,就是要轉識,現在我們大家就是要開智慧,對未覺的衆生講智慧,對已覺的人不講智慧體了,所謂智慧即非智慧,是名智慧,因爲智慧是一種方便的名詞而已。如果把智慧當作真實,那就麻煩了,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東西,智慧本身就是方便立名。事實上,沒有智慧之名,沒有所謂智慧的體,無非是你的識,無非是你的心而已,無非是你的覺而已。所以呢,覺者無覺,沒有覺體,你以爲真的,我覺了,我將來要成佛了,認爲有你覺的體嗎?沒有覺體,是名爲覺。所以呢,你徹底的不存在,就是沒有我也沒有你。所以在此世界,我知不知道你的心,你知不知道我的心,已經無關緊要了。我知道你的心也毫無意義,因爲我們現在用識啊,用識來做事,不是用真正的心來做事的,用識在做事的。所以我們要從裏面覺悟過來。在報冤行裏面,你了解了這個世界所有,包括你自己,這個世界就是兩個體:我與法,還有兩個體:一個是情,一個是物,就是器世間與情世間。所謂的情,就是我現在的情。無情叫做物,就是器世間。器世間爲法,情世間爲我。

  一旦你認識到這個世界都是我的報,是我的業在那個地方,你內心中,你的覺性裏面感覺到我、法界是業,這裏面你發現你自己平等了,冤親平等了,轉苦爲解脫。苦後面就是解脫。爲什麼有極樂世界呢?極者,是最究竟之意;樂者,解脫之意,最究竟的解脫。所以苦是對于樂來講的,苦後面就是樂。貪心苦就是對于法身來講的,瞋心是對報身,癡心是對化身。這是一樣的,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你轉貪心,就變成清淨法身。如果你轉瞋心,你就變成圓滿報身。如果你轉癡心,你就變成用,妙用,就變成解脫,無明變成光明相,化身。所以,貪瞋癡就是法身、報身、化身。我們轉我們的苦,這個苦轉過來就是樂。一旦你了解了這個世界是報冤行,法平等故,那我跟你是一個不是兩個,又是一念,又是諸法之平等,就是中道思想。從事上講,滅什麼呢?滅諸法不平等體。在這個世界我們內心中不平等。如果你如是報冤行,觀察到這個體的那一刹那,這個世界就平等了,真實了,叫稱法行,或者叫空有不二之法。什麼叫空有不二?能在這一念觀察到不可思議的妙用,就是中道思想。從相上面建立覺悟的體,了知是業故,知道是業平等故。在這個苦裏面,你就知道選擇,你是選擇生死呢,還是選擇解脫呢?所以對于這個法上決定的時候,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他自然會選擇解脫。一念菩提心,你選擇解脫體就是菩提心,你不選擇解脫體,你只能說我發了菩提心,不能證悟菩提心,你只能說是相似菩提心,你不能獲得真實菩提心。比如我在佛面前,我要發菩提心啊,那是假菩提心,相似的菩提心。但是你這一念生起的時候,那是真實的菩提心,和你證的菩提心,比如實相你知道了,真實菩提心。

  第二個,你去觀行了,證悟菩提心,觀行實相,實相就是諸法空相。你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應無所住?一切諸法無所住故。“而生其心”就是衆生。一個講法,一個講衆生。一個講無情,一個講有情。“應無所住”是爲無情,它是無情體;“而生其心”是爲有情。如果你一切應無所住,這叫顯體;而生其心,就是衆生的念頭,心與法相應合一,暗合妙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妙用,大情所在。你這一念相應的那一刹那,是不可思議的妙用。衆生往往沒有一個中道。現在人迷,迷在哪裏呢?他不能中道。他認爲“應無所住”就是我不要分別吧,我應該生起不分別的心,只要我一心,沒有諸法,不能中道,心裏面想坐著不動,他不了解諸法,與法不能相應故。就是說,他能夠一心,但是不能達到一相,這個一心是什麼呢?是叫情見,不能進入大情。進入大情的狀態,像菩薩大覺有情,了知諸法空相,是爲“應無所住”。你的心與諸法空相,就是“應無所住”與“而生其心”,就是相體與你心裏面覺性的體,刹那時間相應的那一刹那,中道思想就顯現出來。而這種中道思想,是體相一如,這個一刹那時間,才是真實心。如果將我們的心性舍于諸法,在房間裏坐著,然後自己搞那個心,所謂心者即是諸法,諸法就是你的心。

  什麼叫業呢?業已經轉爲識了。我們哪有心存在呢?本來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業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是什麼?識就是叁界。什麼叫叁界?就是我們的識。叁界外面還有識嗎?比如大家聽這個聲音,啪,這個聲音是哪邊的?不是這邊的,不是這邊的,聲音是幻覺,你感覺有聲音,其實我們微細的觀察,拍掌的時候,其實拍下去這兩個掌還在拍不?所以有聲音。如果這個聲音我拍下去沒有了,聲音不會相續,就是我拍的那一刹那,這個聲音相續過程中,是一直在拍,所以這個掌還在,這個手上的相是沒有了,其實這個聲音在,證明那個掌還繼續在拍。這個掌是看不到的,其實它的形體裏面有一個空氣的摩擦,但是不拍的時候就沒有了。所以我一掌拍下去的聲音相續的時候還在相續,所以這個掌永遠是兩個掌。這兩個掌是什麼呢?業,也就是識。這個聲音就是識,這個聲音就是兩個掌,而這兩個掌就是識,就是法界。所以我們的識在哪裏?識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心裏面。識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識。識是什麼呢?識就是業,業就是識,識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識,那業是什麼?業並不是有個獨立存在,業它也是不二的。所以呢,我們的分別越強,你的業力越轉越重,這個世界戰爭啊,鬥爭啊,如果你的分別心越小,那外面業力,鬥爭啊就越來越松。如果不改體,就是不改你這個東西,你想一想,你怎麼改變?這個東西你不改變了,這個世界永遠改變不了。如果你鬥爭堅固,你的妄想紛飛,那你這個世界就永遠會吵架,永遠會鬥爭。一旦你了解這個解脫的,這個世界就是你的業報,沒有兩個體,你現在看到全是業,你看到我看到都是業,所以每個人的業都不一樣,心中的這個世界就不一樣。一旦你覺悟了,了解諸法空相,報冤行顯現出來,事上的一個法,它能夠使我們,巧妙的讓我們的業轉爲了我們的覺性。

  了解我們這個世界是我們一個識,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識就像水裏的月亮一樣,根本不存在我跟社會上的對立,是一不是二。業就是一體,叫一相叁昧現前。在這裏面求解脫故,安住在這個體裏面,然後你這個心跟這個體相應的那一刹那,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呢,叫做平等,冤親平等,能夠轉你冤親不平等的體。轉掉了你就是解脫,轉苦爲樂,樂就是你的報身,就是你的莊嚴體。沒有莊嚴怎麼會有樂呢?樂是解脫體。極樂,極是法身,是究竟處,本來處,有極才樂,樂是報身,叫極樂,究竟的體上面才有究竟的解脫。就像電,就是極;光是樂。它一個是體,一個是相,體相二用。如果你認爲極樂世界是你想像的那種極樂,肯定會煩惱。轉苦就是樂。如果你是究竟,跟法身相應的,和無我心相應,跟究竟諸法空相相應,那所謂你的報身莊嚴的體就顯現出來。所以大家要知道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的差別,一相叁昧就是禅,一行叁昧就是定。

  第二個叫隨緣行。諸法無我就是要破我見啊。如果你真正一切事情都是隨緣,沒有我了,就變成隨緣行,破我執故,就是緣起性空沒有我,破我執。一個是破法執,一個是破法執。諸法平等,冤親平等,破法執,破我見。隨緣,我們的心不動,緣起性空,安住在這個地方。佛教經典上面講,諸法無我,一切法裏面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既然沒有我,那一切隨緣,這也叫做稱法行。

  社會上人講放下,不會放下的,他不了解法性,怎麼會放下呢?他就不會隨緣。所以社會上的人往往是不隨緣的,世俗的人,乃至于我們的習氣當中,都不會隨緣的。沒有利用這個法來救度我們,沒有利用這個法來開顯我們。我們往往在這個世間不用佛法來開示我們,用我見來開。佛法本身是解脫我們內心的執著的,法執。而釋迦牟尼佛講法,不像基督教,基督教是在相上下功夫,而佛教裏面直接講實相。你認准了這個實相,你了解了這個實相,直接的解脫你這個根本的問題。你不了解實相,你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比如報冤行,你不知道這一切是我們的業,你就對社會上有不滿。爲什麼基督教說,你們這些人不信上帝都要墮到地獄永遠不會出來?二世因緣,下輩子你不信我就要墮到地獄永遠不能出來,它有上帝來控製著。在佛教裏面呢,它沒有你信和不信的問題,把實相告訴你,它說你這個業報不是上帝造的,是你心中的業,如果你把握了這種心,了解了它的實相,你把握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信任何一個人,信自己就可以了。信自己並不是一個我見,信法性,了解真實的我。所以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的。

  所以隨緣行、報冤行、無所求行。在這個世界如果你無所求的話,如果你沒有所求,可以斷除你的有所求的心。我們在這個此世界,無所求的體,就是有所求的心。我們求無所求的體,過去一個祖師說,他說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修行?修,修無所修,從無修到無無修,修行修無無修。什麼叫無修呢?他說我沒有修,他連無修都沒有了。無修後面那個境界,就是清淨的境界。就是說,我做這件善事,但是我不作做善事想。比如我現在很清淨,但是我沒感覺到這個清淨很執著啊,我沒有執著于這個清淨啊。就像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一樣,…

《《金剛經》系列開示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