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很清淨,但是我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這個清淨是無常的,是不真實的,我不會執著于這個清淨。不執著于清淨更清淨,還不執著,意思是說清淨後面還有清淨,清淨後面還有清淨,就是從始到終都不要執著。在法性裏面,先是無所求,我們無所求無所不求,到後面呢,無所無所不求,很深的境界。

  所以呢,無所求的狀態,並不是我們世俗的隨便,比如我無所求了,我不做事了,我不幹活了,我就不勞動了不念佛了不打坐了。這個無所求是執著于心,與相不能相應。緊緊記住,只要和相不能相應者,都是與第一義谛不能相應。比如離開此杯子,而說體相實相者,無有是處。爲什麼呢?業也好還是這個相,無我也好還是這個相。這個相的體,我們有一個意識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還是有相,在有相裏面建立無相,離開這個有相建立無相,就像你離開這個金子找金子一樣,那不是頭上安頭嗎?雖然你離開了當下的事,再去找理的話,你找不到。比如,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在無量壽裏面,無量壽就在無量光裏面,離開無量光哪來無量壽呢?離開無量壽哪來無量光呢?無量壽爲理,無量光爲事,它是理事圓融的法。而大乘的教法都是理事圓融,離開事找不到理,離開理找不到事,它理事不可以偏離。

  所以呢,很多菩薩悟到以後呢,常在事中尋找理見,理是信,爲什麼呢?我們識爲事,等你證理而無事的時候,事而無理,理而無事,理上無事者是阿羅漢而已,小乘教法;事上無理,你做那個事情沒有理的話,你還是個衆生,事上無理的話你就是六道衆生,理上無事的話你就是一個阿羅漢。要理上有事,事上有理,才是菩薩。你想一想,爲什麼開悟的大師都要發廣度衆生的這個心?因爲他理事無礙。離開此事就沒有理可得,所以呢他要利益衆生,行大悲之行,行六度萬行。離開六度,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你離開了這個事相要找理的話,想一想,有理可得嗎?沒有理可得。所以要緊緊記住,千萬不要離開事而找理,離開了事而找理,這個人一輩子是虛幻的,虛妄之識。現在很多人呢,以爲知道了很多道理,在事上面不能思理,在理上面不能思事,廢理執事,廢事執理,叫遮眼法,像是修行,其實沒有修行。什麼叫遮眼法呢?說理說空性,事上面不能跟理相應。爲什麼六祖大師頓悟之後,和神秀不一樣呢?神秀是漸教,他事上面不能融通,他理上就不敢當下承擔,他理上他也不知道,但是事上不能跟理上當下承擔,人就是這麼一刹那時間,悟道不悟道就是那一刹那時間。

  而六祖大師他珍貴在什麼地方呢?當下承擔,一切事就是圓融理,理就是圓滿的事,事就是圓滿的理,他一切事圓滿在理,一切理圓滿在事。所以一切事皆是理,一切理皆是事。他是理事圓融的教法。但是神秀大師就不一樣了,他理上他也知道,但是事上不能圓融,所以事上有漸修,不能念念之間事與理應,就像一個人一樣,你把事理不能圓融,他理離開般若,事離開理離開般若,而在事上尋求都是五蘊之法。般若與實相相應故。跟實相不相應,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他執著于次第,追求個什麼東西。他不知道念念之間與法相應,每一念每一念與法是不二的。他的念有橫豎之念,橫就是周遍十方,豎就是一念相續。就是說,現在過去未來一念相續,豎能與佛相應,橫能周遍十方,沒有選擇我這個地方那個地方,選擇所有所有的一切法。所以呢,他安住在平常的??上面(51:18),建立無上的莊嚴,無上的信心,金剛信心。而衆生差別,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麼呢?事上面,豎不能現在過去未來,他常常說今天明天後天,今天不能做明天做,明天不能做後天做,他老是用那種相續的體,就是說我已經證到了我已經覺悟了,這個體在哪裏,然後呢,我要去證它,然後在事上證,證證證,在事上面搞來搞去,還是證不到。爲什麼呢?你做這件事情本身的心跟法就不能相應,就越走越遠。但是我們一般人凡夫呢,總認爲快到了快到了,就有這種感覺,感到自己要到了,感覺要到了永遠到不了,爲什麼?他這種思維是一個虛幻的思維,是一個不真實的思維,完全是一個五蘊裏面的東西,離佛越來越遠。你抓住水裏月亮說我快到月亮了,那是不真實的。只有你一念相應才行,這一念不相應永遠都到不了,這叫做業障障礙了。我們只有把這一念斷掉,才能相應。

  很多人修行無量劫,還不如六祖大師那一念超越,一念承擔。我們往往用相續,用漸法去修那個頓法。而理是頓的,過去祖師說:漸中無頓,頓中無漸。頓裏面無漸法,漸裏面無頓法。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安住漸裏面,無有了期啊,就像一個圓圈,你轉啊轉啊,你永遠沒有了期。既然頓中有漸,頓中所有的漸法都在這裏面,祖師修行念念之間圓滿故,從小到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都是在頓裏面,他該漸即漸,該頓即頓。就是說,在漸裏面,今天趣入善法,他要修禅定就修禅定,我要做人就做人,我要做菩薩就做菩薩,雖然漸,但是他念念之間與菩提心相應故。但是漸中有頓,頓裏面有漸,只能先頓後漸,不能先漸後頓。要先漸裏面再去求頓悟的話,那就麻煩了。所以呢,不明心見性修法無益。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修一切法都沒有利益。所以差別這麼大。這個叫做稱法行。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了頓悟。就像我們講阿彌陀佛,無量壽就是無量光,先有無量壽,南無阿彌陀佛,通達無量光,無量光即無量壽,無量壽即無量光,無量光是漸法,是事,無量壽是頓法,是實相,就是毗盧遮那佛,所以頓漸一如,理事雙融。衆生的因就是此世界的果,這個世界的果就是衆生的因,無量光無量壽,人人無量光個個無量壽,了解無量壽即是無量光。《阿彌陀經》講:什麼叫西方極樂世界呢?何名阿彌陀佛?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直接把壽命和光明告訴大家。他沒有說彼佛就是阿彌陀佛,他沒有這樣說啊,但是我們衆生呢,總認爲是阿彌陀佛,不知道他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先要了解無量光無量壽,你一念即生,一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這一念是覺悟的一念,是明了的一念,在禅宗是悟的一念,在淨土法門是信的一念。什麼叫信呢?就是如是我聞,聞的一念。如果你沒有聞到,哪來的信呢?在你聞到的時候,即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爲事,無量壽爲體,無量壽爲心,無量光爲相,一相叁昧遍法界故,一行叁昧就是阿彌陀佛故。此法界遍一心,即阿彌陀佛,此心遍于法界,叫無量光遍法界故。所以呢,法界叫一相叁昧,阿彌陀佛就是一行叁昧。

  禅宗的一行叁昧跟一相叁昧有什麼區別呢?跟頓教有什麼區別呢?沒有無量壽,哪來無量光?沒有你心裏的一念覺,那外面諸法皆是空寂。沒有悟到衆生都是無量壽的話,你不能建立一心,不能建立一心,無量壽就沒有了。無量壽沒有了,那你那個光明相無量光也不存在。無量光沒有了,因爲沒有一念覺性,沒有無量壽就沒有無量光,一念頓悟。無量壽聞無量光,就是一相叁昧,就是一行叁昧。一行叁昧爲無量壽,一相叁昧是無量光。淨土法門一行叁昧就是阿彌陀佛,一心不亂,一相叁昧就是清淨的法界,光明無量,一行叁昧就是壽命無量。壽命無量一念覺,覺諸法實相,什麼叫諸法實相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斷不常,這叫無量壽。無量二字叫不可思議,什麼叫不可思議呢?就是大小之分別體,有大有小之差別,不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無量,無量二字不是我們說的多的意思,無量叫不可思議,無有分別之意。無分別就是沒有長短高低,沒有好壞善惡,沒有大小差別。所以呢,壽者一切壽,有長壽有短壽,差別之意,怎麼叫不可思議呢?什麼叫諸佛之見呢?什麼是佛佛相念呢?什麼是不會佛意呢?會于菩薩會于衆生之意嘛。以長短高低這個心來思量,認爲這個叫做無量,那你就是大錯特錯。無量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超越十法界,超越衆生心。九法界衆生都是超越的,都是分別,所以無量是超越之意,超越分別就無分別,不分別就沒有長短高低,所以呢,無差別之體。所以極樂世界是沒有差別之體,光明裏面沒有差別體,只是我們信心裏面有差別之體。

  何爲佛?覺者即佛。何爲凡?迷者即凡夫。你覺悟了,全部法顯。你迷惑了,你就是凡夫,覺悟了當體即佛,不可思議境界。你要悟到這個道理,所以叫稱法行。隨緣行、無所求行,沒有求的行爲。稱法行,我們了解了法的真實相。如果你稱法行,在此世界隨意行善,隨意的斷惡修善,你心中都是充滿歡喜的。在這個世界,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對你來說都是很簡單的。爲什麼呢?你布施,你舍一切業,這個法界平等了,不平等就舍掉了,分別已經舍掉了,大布施。如果你要是這個世界隨緣的話,舍去我執,緣起性空,我執沒有了,一切無所求的法,你的貪瞋癡慢疑都布施了,布施掉了就是持戒。持戒對于心法來講,是持比丘戒;對于法來講,持菩薩戒,見一切諸法空相。就是說,“應無所住”比丘戒,“而生其心”菩薩戒,都已經具足了。如果你念念相應,你得體就得戒體,得此戒體,是真實受戒。如果你不得此戒體,你即使受戒,戒體也不真實。你了解了這個道理,戒體就圓滿。

  布施本來對于身體來講的,我們的身口意,六度裏面,佛布施不厭衆生,他布施于衆生從來沒有厭倦過,我們布施會厭倦。如果你安住于一個地方,如如不動,就是布施。你可以舍命來救度于衆生,這也是布施。修諸善法,不起分別,這也叫做布施。布施不是我要拿錢給你,你了解了如法修行的體裏面,對于心來講,心相一如,哪個地方的善法又與心不相應呢?如果不布施,能得法嗎?你不布施,與相不能相應故,你怎麼能得法呢?你不可能得法。你就有分別相。離開法,無有體相,離開這個法沒有心啊。你講那個東西是虛妄的東西,…

《《金剛經》系列開示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