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1-2▪P3

  ..續本文上一頁事,你說他不好他更做壞,他跑到外面去做壞事;如果贊美他一句:“你掃地掃得好幹淨啊。”他明天清早起來就拿起掃把掃地,惡的事他就不做了,馬上就改變。孩子都是這樣,何況大人呢?小孩子不懂事,他宣揚自己的天性,很明顯地擺在眼前。但是我們,明顯擺在眼前的東西就看不到,不去修它。所以在這個世間,我們一定要隱惡揚善,不要懲惡揚善,這也是一種信心。

  還有信“天”,信“天人”,就是做十善法。有的人信了佛以後就告訴師父:“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我一皈依就想到我修十善法。”剛才一個居士講:“我是不是不殺生啦?是不是不偷盜啦?我早就不殺生啦,早就不偷盜啦。”好像皈依叁寶僅僅是修十善法,十善法只是天道而已,不要以爲你做了一點善事,就以爲在學佛了,其實只是做了天道之事,還差得遠呢,跟佛還有八萬四千裏。

  還有的善,像阿羅漢,阿羅漢是什麼?皈依叁寶以後了知實相,建立清淨。就是說,一切法本體清淨故,就是法身;一切法本來平等故,本來具足故,叫做報身莊嚴;一切法本來自在故,就是僧,自在就是無量化身。這是阿羅漢的修法。阿羅漢怎麼修?這個世界本來清淨,你罵我這個聲音本體清淨。阿羅漢認爲,第一個,你罵我沒關系,是清淨體。第二個,你罵我和贊美我是平等的,沒有關系,你贊美我和罵我的聲音是清淨的,清淨的就是平等的。所以贊美與罵,實在是無二,叫平等。平等故,就自在。自在就是化身,平等就是報身,清淨就是法身,阿羅漢就住在涅槃自性裏面。本來具足,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阿羅漢如如不動。本來清淨故,心住涅槃;本來平等故,心無所著;本來自在故,心無所執。所以安住,如如不動。他一坐下來,世間無事,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他的事了,這種人叫阿羅漢。就是說,一出家頭一剃,心中無事,本來無一物,坐在那個地方如如不動,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事情了,這個世間跟他就沒有關系了。這種修行實在是很自在的。可是我們這些人呢,念念不忘世事。我們出家了,念念不忘修廟;念念不忘要做偉大事業;念念之間不忘度衆生,念念不忘收徒弟,念念不忘做佛事,念念不忘善惡是非、有錢無錢。念念不忘,這叫出家嗎?!除非建立更高一層,那是另外一種說法。如果是阿羅漢的信心,就是這樣,一出家頭一剃,世間于我無事,清淨故、平等故、自在故。“高山任我走,海深任我遊”,這句話就是說,海再深我也可以達到底,山再高我也可以上到頂峰。這就是大徹大悟,大雄大力,有這種體顯現出來才不枉本世出家,就是說沒有失去你出家的本錢。如果此心一失,那你出家的本錢就沒有了,這也叫一種“信”,這是阿羅漢而已。

  更高一層,還有一種信叫“菩薩信”。念念不忘度救衆生,念念不忘誓成佛道,念念不忘發大誓願。就是說,我要把功德回向法界,我要帶領衆生成等正覺,我誓化一切衆生、誓願成佛道、誓發一切願,這個叫做菩薩的信心。念念不忘,這叫菩薩。念念不忘度衆生。念念不忘回向法界。見到大地回向法界,回向衆生得平等法;看到虛空,回向衆生依莊嚴法;看到所有的東西,念念不忘衆生得果。菩薩爲衆生而持戒。菩薩說:“我今持戒,願諸衆生,永無放失。”我持戒,爲了什麼,希望所有的衆生永遠不會失去戒律了。我持戒的目的是爲衆生持,不是爲自己持,這就是菩薩。阿羅漢是爲自己持而菩薩爲他人持。不殺生,願一切衆生不殺生故;不偷盜,願一切衆生不偷盜故;不邪淫,願一切衆生不邪淫故;不喝酒,願一切衆生不喝酒故……念念不忘衆生,上廁所、燒飯、煮菜,念念不忘衆生。在家裏掃地的時候,帶孫子的時候,念念不忘度衆生,念念不忘回向于衆生,念念不忘建立功德,這就是菩薩。

  持名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實在是無所著,但是又不能離開國土莊嚴。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佛,是不可以思議境界,聞此是信佛的境界。作爲一個凡夫,九法界的心,現前我們每個人都具足了,而第十法界就是佛的法界。這是信成就。

  《觀無量壽經》是佛的成就,是釋迦牟尼佛出世之本懷。釋迦牟尼佛說,我出世的目的,令一切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還要令一切衆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惠予衆生真實利益,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設我得佛”,就是令一切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設我得佛”,惠予衆生真實利益。什麼叫真實利益呢?令一切衆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是這個體。發菩提心都是爲了成佛的。

  這個信怎麼成就?前面已經講過了,後面是廣說。大家要用心來聽才能感受到。像我們這樣的一個衆生,阿羅漢的知見都很難建立,菩薩的知見更難建立,何況佛的知見?看來沒有希望了是不是?可是佛陀有種種方便,令我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使我們是凡夫也能得到。爲什麼呢?因爲十法界跟九法界是兩回事,九法界是衆生的心,十法界是佛的心。佛能應九法界,九法界一定在十法界裏面,是故佛陀能應衆生心。所以不管哪個法界,如果能聽聞、聽得懂,都能夠會到佛的心。

  但是會到菩薩的心你不一定能做得到,你現在以阿羅漢的心來做也未必能做得到,以天道心來做你也不一定能做得到。甚至你想墮地獄也不一定能墮得了,想做餓鬼也不一定能做到。假設你拿把刀你去殺人,沒有這個業力你殺不了的,殺不下去的。你偷了別人的東西你心就不安,可是那個墮餓鬼的人偷別人的東西,他心裏沒有感覺。你心裏不安就到善道裏面去了,想做餓鬼都做不到。只有什麼人呢?殺人不眨眼的人,他殺了人殺畜生,眼睛都不眨一下,像這種人他墮地獄沒有障礙的。像我們這種人墮地獄就有障礙。所以佛教講業力不可思議!這裏面告訴我們,別業裏面是什麼業就是什麼業,不是你來控製的。慶幸的是今天能遇到佛法。九法界我們是不要住了,下一輩子不知道是什麼,或墮地獄或升天堂,墮到哪個地方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叁界不可住,叁界無安,這些地方都不是我們住的地方,我們要成佛。

  九法界是我們衆生因地的心,只要“因”心就是我們的心。叁界、六道輪回不可以住,我們要急迫地,簡單的說,就是除了信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信了。九法界,菩薩、阿羅漢、聲聞、六道,我們都不要了統統不住,就信阿彌陀佛,唯住佛故,唯獨的就選擇了佛,就選擇了阿彌陀佛,剩下的一概不住。就是徹底地來信淨土,不要私心雜念,不要有另外的想法。

  無盡佛恩時成就

  “一時”,值得慶幸的就是“一時”,遇到《觀無量壽經》這麼珍貴的法。過去我講《阿彌陀經》的時候已經講過,這個“一時”是諸佛之護念、菩薩之護念,無量劫來十方諸佛之護念,所有的衆生都要成就這“一時”而成佛道。大家想一想,這個“一時”是無盡的佛恩啊,十方諸佛爲此“一時”奉獻終生,把自己的身體舍掉。釋迦牟尼佛講過,此世界的大地由佛陀的血所染成,水是佛陀的血,泥是佛陀的肉,我們吃的是佛的肉、喝的是佛的血,地下一粒沙子的成就是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釋迦牟尼佛無量劫的修行成就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今天的一時,刹那的一念,今天聞《觀無量壽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這一念。你們這些菩薩在發願,“當願衆生……”“當願衆生……”,你無量劫來這樣唱,爲了什麼?就是爲我們衆生。過去多少菩薩這樣唱,唱了多長時間了,我們今天才有這一時,這一念。所以《金剛經》裏面講的話非常珍貴,護持衆生的善根,護佑衆生的菩提心,就是這一念信。所以,今天這個“一時”的成就,我們感恩頂戴,要頭面頂禮五體投地。印光大師說:所有人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感覺到天下所有的衆生爲我此一念而千辛萬苦在修行,這些菩薩都爲我一個人在修行,這些諸佛爲我而成就國土,兆載永劫的修行成就我現前的這一念,你要感受佛恩啊。阿彌陀佛兆載修行,這是什麼一個概念?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有一個衆生不成佛,他修行未盡的。他要把你現前的惡業轉爲佛的淨土,把我們現前看到的這個境轉爲佛的淨土。不經過兆載的修行轉不掉啊。這種兆載的修行怎麼修?不是說你今天拜了一拜兩拜就算了,絕對不是!這些佛、菩薩真是了不起啊!一個人這一輩子修行,不斷地護著他,讓他達到八地菩薩不退,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佛、菩薩那種精進不退的力量啊,不僅不退,還要不斷的增長功德,他要把自己的功德修圓滿,還要把你身上的功德修圓滿。就是把你當作他身上的肉,把每個衆生當作他身上的一塊肉,就像媽媽把孩子當作她身上的肉,真實地來幫助你們,沒有任何虛假之體。就憑這個佛恩,我們也要舍身舍命。爲什麼弘一大師在死的時候寫下一句話叫“悲欣交集”?悲,無量劫不知佛恩故;欣,我今天忽然大悟了,感受到佛恩就在當下啊!這種欣這種悲,就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信,沒有任何條件地接受。所以如果你真正的感受到佛恩,受再大的委屈也無怨無悔了。過去有一個法師在受病苦的時候,猛然想起佛恩,身體的病一下子就好了。所以你受了一點點病苦的時候,要不斷地思維佛恩。《文殊師利問經》裏講:若人造諸惡業,應當何等忏悔?不要忏悔,思維佛故。我們要怎樣念佛?搞一個蒲團,面對西方坐下來,不斷地思維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念佛,而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應當思維名號、思維佛、思維西方極樂世界、思維功德,是這樣的念佛!也就是《觀經》裏面講,觀日、觀大地、觀水、觀佛、觀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不斷地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思維名號,我這樣講的時候你不斷地思維,信心就上來了,你就會獲得法喜,對佛陀就有無上的信心!這種念佛方法,實在是超過你口上念“阿彌陀佛”!你在口上念阿彌陀佛,心裏面思維不到,那樣喊當然很累,很沒意思。

  今天我們聞到阿彌陀佛,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聞《觀無量壽經》,大家知道,很現實地觀照,此恩難報。這個“一時”不是過去的一時,是盡未來際的一時,是究竟真與假回光返照的“一時”,是不分過去現在未來的“一時”,是真與假等待的一時。就像媽媽等著你的那一時。媽媽久遠劫來在等著你,坐在大路旁邊,等待孩子回家。孩子流浪已久,媽媽一直在等著你成“不動尊”。這個是盡未來際,過去未學佛,現在已學佛,將來證佛果,都是在佛陀的等待之下。“時”是代表機成就,“一”是代表法成就。“一”、“時”合在一塊,叫機法同體,機跟法相應的一刹那,這個《觀經》就是一刹那。這一刹那是諸佛所修、菩薩所修、一切祖師所修。我們這個善根是諸佛菩薩的護念,都有大恩在裏面。你要感受到今天聞到阿彌陀佛的刹那的“一時”,是諸佛菩薩無盡劫的修行修來的。我在大殿講過,此大殿集聚了我們無量劫以來的善根,諸佛菩薩所修的善根,今天這一刹那,現前的一刹那,全部顯現。刹那時間的這一念,上可以成佛,下可以化度衆生,在中間可以破除一切無明。內,可以消除我們一切業障;外,可以消除我們一切患惱。此一念之難得,這叫成就“一時”。這個“一時”大家一定要感受一下!!

  你思維這個東西,晚上不睡覺也心甘情願!所以《阿彌陀佛經》裏講“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思維一二叁四五六七日,要思維名號功德一心不亂,這樣才能得大功德,後面我們慢慢講,大家體會!阿彌陀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1-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