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2-1

  (序分) 爲衆生,能仁寂默;度有情,應化娑婆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釋迦牟尼佛護念我們每個衆生的善根,包括我自己的善根,感謝諸佛菩薩護念我的善根,感謝十方諸佛、十方菩薩護念我的菩提心。

  後面講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講地方。佛遊遍十方,十方諸佛遊化十方。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爲了化度衆生。這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翻譯成中文叫“能仁寂默”。能,能量無比;仁,慈悲無礙;寂,禅定具足;默,智慧無礙。釋迦牟尼佛能量、慈悲、智慧、禅定都具足,沒有能,沒有大悲心,沒有大神力,沒有一切功德,沒有大智慧,哪有今天我們被度化?!像我們這些衆生,五濁惡世,剛強難化,不以此大雄大力之悲心,不以此大雄大力之能力,不以此大雄大力之禅定,不以此大雄大力之智慧,誰能度我們啊?《悲華經》裏面講,(我們是)十方諸佛所棄舍,唯有釋迦能攝取。所以釋迦牟尼來此世界,十方諸佛所共贊、所擁護、所愛戴。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他方世界無量諸佛都現凡夫身、現菩薩身、現國王身、現居士身、現種種身,來護持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教法,正法、像法與末法時代中,常常化度衆生,不生厭倦,常以釋迦牟尼佛爲榜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地藏經》裏講得很清楚,四大天王流著眼淚,對釋迦牟尼佛說,佛啊,你圓寂後,不要擔心,末法時代的衆生,我常護念,用種種神力來護佑。地藏菩薩也講,末法時代的衆生,皈依佛門者,乃至于種毛發之善根,我不讓他入地獄一日一夜。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德行所感召。這個釋迦牟尼佛不是一般的佛,他是不可思議大悲心所成就。所以我們要感受到,釋迦牟尼佛能到此世界來,能化現在王舍城,這是衆生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們來此娑婆世界,也是往生而來,到釋迦牟尼佛國土中安住。諸佛菩薩在此世界示現,來護囑我們的善根,護念著我們的善根,護囑著我們的菩提心,讓我們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妙法蓮華經》講,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無量壽經》裏講,佛出世因緣,爲衆生開顯成佛之道,拯濟衆生以真實的利益。所有的菩薩來此世界,荷擔衆生,爲之父母,拿最好的東西供養衆生。什麼好的東西?就是這聲“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佛在此世界的遊化,那是不可思議的因緣。不講在正法時代,在末法時代能看到這句話,我們都要生起震撼之心,因爲在此世界聽說佛遊化娑婆,都爲稀有。有一部經典講,末法時代出家人犯戒破戒非常多,有比丘受了戒以後,娶妻吃肉,但是他對袈裟無比恭敬,放在身上漏出一角,然後告訴人們,這是佛陀的袈裟!他對這個袈裟有無上的信心!這是在末法時代,佛法快結束了,就剩下袈裟一角示現于人。釋迦牟尼佛說,他會用神力護佑彼等。就是說,這個比丘將來超過人等,功德未能思量。僅僅聽說還有佛陀的袈裟一角,功德都不可思議,何況你聽此經典說“佛在王舍城”這句話,何等稀有!何等珍貴!佛經裏面每句話都珍貴無比。經典從佛口裏出來,我們要看到它的珍貴處。

  能感召這部經典的顯現,也是你內心中真心的顯露。如果你沒有真心,就看不到。“佛在王舍城”,這是不可思議的大因緣、大悲心。就聽到這句話,也極爲安心。佛經裏面幾句話就令你安心。我們越看佛經,就越有大忏悔心、大報恩心。我們念佛,內心中要感受到佛恩。釋迦牟尼能仁寂默,能爲衆生能;仁爲衆生仁;寂爲衆生寂;默爲衆生默。就是講,釋迦牟尼佛,他的能,是爲此娑婆世界而能,爲我們而能。他的仁,是爲娑婆世界的衆生仁。他的悲心,是爲此娑婆世界而悲心,不是爲他方世界。他的禅定,地球、虛空,這種定安住了我們。我們在裏面吃喝嫖賭、殺盜淫妄,可是他的定力無比,攝持我們。我們造諸惡業,佛陀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們,這是他的定、他的悲、他的能、他的慧。在這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示現人間,他這種能仁寂默,和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相聚,就是同惡人在一塊,就像六祖大師在獵人隊裏面生活。我們這些人好比是獵人,佛就好比六祖大師。我們這些打獵的人,專門就是殺生的人,貪嗔癡的人,可是佛陀住在我們中間,隨時隨地教化我們。我們娑婆世界就變成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如果我們有心,可以把娑婆世界轉爲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要感受到,佛在王舍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因緣,要感恩頂戴。王舍城在印度,說是印度,其實就是娑婆世界。王舍城叫俗地。耆阇崛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常常在耆阇崛山說法。王舍城是在家人住的地方。在家人是依情而住,依境而住。出家人依止于佛而住,在耆阇崛山中。現在出家人住在廟裏是依法而住,不是說廟修得很莊嚴所以我住在廟裏面,而是依法而住。但是你們在家人沒有法,就依境,我家的房子有多大有多高,我長得比你好看,我穿的衣比你好看。出家人就不同,哪有出家人比衣服好看的,也沒有出家人缽跟缽比,我的缽是金子的,你的缽是銀子的,出家人是依法而住。佛陀在世間化度有情,常入王舍城。耆阇崛山和王舍城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應化的地方。

  王舍城的來曆。過去很多平民百姓做房子,常常被火燒了,而一位王做的房子沒有被燒,他威德第一,天龍保護啊。平民百姓沒辦法做房子,王就叫他們到他那裏去,還告訴他們以後做房子就說是爲王而做。後來老百姓祈禱于天,說我做房子是爲王而做,這個地方就叫王舍城。後來成爲很大很大的城市。耆阇崛山是釋迦牟尼佛常常說法的地方,《妙法蓮華經》就是在耆阇崛山中講的。佛講《觀經》的時候,同時在說《妙法蓮華經》。先是說《無量壽經》,然後說《阿彌陀經》,再後說《觀無量壽經》。“與大比丘衆”,大比丘是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叫小比丘。比丘是一種美麗的樹。過去釋迦牟尼佛度弟子,受了二百五十條戒,四大威儀具足,佛就指著那個人說:這個出家人,這個發心的人,就像一棵樹,比刍樹。這種樹很香,開花很美麗、很豔,花期很長,是受印度人尊重的一種樹,視它爲神。佛說這樣的人就像比丘樹。依法修行,證了阿羅漢的,叫大比丘。阿羅漢叫殺賊,心中的賊已殺;又叫應供,可以接受別人的供養。我們比丘叫怖魔、乞士。我們吃了你的飯要修行,如果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過去有個比丘修行,沒成道,但是每天接受別人的供養。有一天天涼了,這家人供養他一件棉襖,還拿了四個饅頭給他吃。這個比丘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大蓮花漂過來,並且是紅色的。他一看,紅色的蓮花,按照經典上講,蓮花不應該是紅色的,感覺到有問題,就把手上的引磬拿過來放在上面,蓮花一合就走了。第二天早晨,那家主人拿了一個引磬過來,說:“師父啊,不得了了,我家驢子昨天晚上生下一個引磬,這個引磬是不是你的?”這個出家人一看,正是他昨天晚上放上去的那個引磬,大吃一驚,說了四句偈子就跑掉了。他說:“一張棉襖一張皮,四只饅頭四只蹄,不是老僧來得快,好險做他一只驢。”所以這個飯是不好吃的。釋迦牟尼佛時有一個公案:目犍連拿一件袈裟去洗,往水裏一放,怎麼也沈不下去,他用神力把須彌山搬過來,還是壓不下去。沒辦法就跑去問佛,釋迦牟尼佛從常住拿了一粒米往袈裟上一放,袈裟就沈下去了。寺院裏的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叁寶的一粒米,比須彌山還大,因爲是十方之寶。這一粒米,十方諸佛面前都有一粒,這一粒米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你在廟裏布施一粒米,功德大得無邊。所以你們要起大信心,要感受到你供養這一粒米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供養常住,常住遍十方,是故這一粒米是遍十方的。你把廟裏的一粒米吃掉了,如果沒有修道成功,將來披毛戴角還。相信因果的人自然會很慎重。如果真正修行,這樣想一想,你就很安心的去修道,因爲知道因果非常可怕。淨土法門裏講“深信因果”,你不深信因果,怎麼去修行!但是若人了道,千金易化。如果我講法你聽懂了,你了道了,信心生出來,金山銀山也化爲水。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修道,聽法很重要,把我們心中的智慧打開。了道很重要。

  比丘衆,衆代表多,很多。“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一千人是迦葉叁兄弟帶過來的,二百人是舍利弗、目犍連帶過來的,還有五十人是耶舍長者帶過來的。千二百五十人俱,也是表法的。爲什麼經典上總說千二百五十人俱,難道釋迦牟尼佛就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嗎?也有經典說萬二千人。一千二百,代表功德的圓滿,代表法數。五十,代表五十位修行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華嚴境界五十位法身大士,其中信位攝持六道衆生;十住、十行、十回向攝受賢位菩薩。十信是攝取我們因位菩薩,我們都在信位裏面,只是信位佛,但不是賢位佛。還有地位之佛,是到八地以上的菩薩了,那是地位菩薩,大悲示現。他上跟諸佛心相應,下跟衆生心相應。上,遊遍十方沒有障礙;下,化度衆生悲心不退。賢位是叁,信位是一,地位是一,總共五十位。翻譯經典的人,把很多的法安住在文字裏面,你把文字解開以後,法就解開了。不像我們,這部經典不夠,還要去找叁藏十二部,還要找法數,還要找什麼大辭典。其實這裏面已經有佛法,有法數,智慧的人可以在裏面找得到,沒有智慧的人以爲是一個故事,以爲“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卻不知裏面已經含有法數含有次第含有法意。如果你解開了,一解百解。就是說,一部經典就已通達無礙。

  佛陀講法,無非開顯佛的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如果你知見解開了,一解千解,一門入萬門開。就象這個念佛堂有四個門,不管從哪一個門進來,所有門都會開的,沒有必要從每個門而入。有人講,我們學法要學多門,“無量法門誓願學”,應該…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2-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