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叁·呵斥五種欲望——诃五欲▪P2

  ..續本文上一頁二,討厭的東西也要呵斥,看到一個討厭的人,心生厭煩,說他真討厭,你在造口業,入不了禅定。所以對厭煩的心理也要呵斥,心裏不要被難看的東西所欺騙,因爲難看的色相也會欺騙人。比如走路坑坑窪窪的,幹淨的地方吐一口痰,都會讓我們心生惡心。真禅定的人,明白事相的是非好壞,在呵欲的同時,心不隨它轉,是好是壞,隨它轉了都是錯。看到一個人修行很好,就批評他的長相和行爲,都是心隨境轉,當然菩薩的妙用自在另當別論。第叁,面對不好不壞的色相,也不隨它轉,比如坐在這裏看周圍,沒有特別喜歡特別討厭的,然後就糊裏糊塗感覺自己的真實存在,這也是一種錯誤。以上叁種就是眼根對色塵的時候,産生的一種界限。如果眼睛不隨俗物轉,一切好看不好看的,或者好與不好之間的,都要一刀兩斷。這才是真正的呵色欲。現在大家試一下,觀想自己的心、自己的眼根,眼睛不要閉起來,象在大街上走路一樣,然後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卻不再執著,這時候心的狀態是什麼,不受幹擾啊,這就是呵色欲。

  二诃聲欲者,所謂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聲欲是對聲音的一種執著,在禅定中,對聲音産生執著,如果不呵斥以後肯定會有大問題。修禅定的人,有一定的色法,證到永嘉禅中最精髓的實相,必須要透過光影門頭,但是見到光,見到影子,哪怕見到佛菩薩,都要呵斥,眼睛看見的都要呵斥。那麼聲音也一樣,音樂,箜篌筝笛等等樂器,對一切音聲的喜好,在正修止觀的時候,必需一切都放棄,所有的聲音都要隔絕,包括喜歡的聲音,討厭的聲音,一般的聲音,在心中完全把它們消除。我們對于聲音的執著太厲害了,最明顯的一個就是贊歎和誹謗你的聲音。生活中有多少時候,都是爲了一句贊歎而拼命努力,爲一句誹謗而痛苦不堪?實際上我們對聲音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們對聲音沒有要求,那完全是一個清靜耳根。觀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就是入流忘所。入流忘所是什麼?就是聲音進入耳朵叫入流,耳朵是能聽,聲音是所聽,把這個“所”給忘記掉,只保持你能聽的這個,這個時候叫入流忘所,于此咬定即是做反聞聞自性的修行功夫。這時候能體會一下,一切聲音都不要了,所聽的都拒絕、都放下、都不理它了,這個時候耳根是最清靜的。不用怕耳朵什麼都不聽會傻掉,不會的,我講話你聽得很清楚,任何聲音都會恰到好處的聽得很清楚,假如對聲音不執著,外面再吵鬧,也不會覺得它吵鬧你,因爲你對它沒要求。有要求就不一樣了,一只蚊子叫了,晚上就睡不著。過去有五百個仙人在雪山裏住,聽到緊那羅女在那裏唱歌,八部護法神裏的緊那羅女翻譯成漢字叫音樂神,音樂之神的歌聲誰不動心?不要說凡夫,住在雪山裏的五百個神仙全部動心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動,是心醉狂亂的動,整個禅定被震動了。爲什麼?因爲對聲音有執著,不懂得根和塵相脫離的感覺。

   同學們在以後的學修過程中,有了一些受用,會聽到一些怪異或美妙的聲音,千萬不要執著,哪怕聽到佛菩薩唱歌的聲音,都不要執著。前幾年流行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那個叫青海無上師的人就以聲音做標准,什麼聲音是第一層境界,什麼聲音是第二層、第叁層,用聲音衡量修行境界,完全違背了佛法精神,當然她是個外道所以搞得很邪很邪的。因爲聲音不是你生命內在的東西,執著它,正好說明耳根被它所轉,十足一個大凡夫。

   音樂曆史上有聾子音樂家,聾子指揮家,他們的耳根與外界完全隔絕,卻會成爲優秀音樂家。如果我們的耳根是清靜的,對大自然的聲音就會恰到好處而准確的體會它們的實相。體會了卻不受其影響,前提就是斷絕貪嗔癡。對外界的執著,是一種欲望,這個執著如果放下了,就是我們現在的呵斥聲欲。除了喜歡聽的話,還有不喜歡聽的話,誹謗的話,難聽的話也一起要呵斥。

   凡是能夠聽到的聲音都呵斥了,聲欲就不再幹擾我們。關鍵是放棄色欲、聲欲以後的那種心態,這個心態會使我們恰到好處的看,恰到好處的聽。放棄了聲欲,坐禅中有大雨聲都不會幹擾我們,只清楚它的存在,然後就會感受到耳根的清靜。

  叁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第叁,呵香欲。我們鼻子所聞的香,男女身香,就是異性相吸。道教就非常講究陰陽互補。男女的身香可以讓世間很多人著迷,乾隆時代的香妃就讓國王如此癡迷。世間很多人對異性的執著也同樣,包括飲食、各種花香等等,現在的化妝品,寺廟裏供佛的香,都是花露水做的香氣四溢,實在有違佛法精神。用檀香可以清潔空氣,用花露水只能幹擾心性。聞到很香的味,就覺得它好,事實上你知道嗎?最好的香是什麼?極臭之香,沒聽說吧?這個臭呀,臭到極處,發出的香是聞所未聞,就象有人吃臭豆腐,吃過一兩次就放不下了。很多化學藥品、香水,都是用很臭的東西做的,那不是真正的香,那是臭到極處才反而讓你感覺到的香。

   除了外在之香,包括不香的、臭氣的也一樣要呵斥。對臭氣産生討厭,也同樣是鼻根被外界所轉,凡夫聞到好香就打開結使之門。鼻根與香塵勾結以後,就被他使喚,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女同學每天都要被它所使喚,早上起來都要化妝。現代人還講究香水,男士、女士各有專門香水。當然,這裏不是叫你不用香水,就象剛才說眼根對色塵一樣,不是叫你不要看,只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心不被它們所糾纏,不要與它們打成結,否則就麻煩了。如果沒有糾纏的話,物爲我用,不用白不用。

   以前有個比丘在蓮花池邊打坐,蓮花太香了,他抵擋不住誘惑,把鼻子嗅到花上面聞一下,那個池神就罵他了。花是有花神的,掰這個花香是要遭神譴責的,她說你怎麼偷盜我的香?有情衆生裏面有專門貪這個香的叫尋香有情。尋香有情是一種鬼,寺廟裏放焰口做佛事,有香水海,師父念咒一加持,這個水就非常香,然後鬼神就跑過來聞香接受食品,所以真正尋香的叫尋香有情鬼。如果我們的心被香味所轉,也就跟鬼差不多,所以我們要呵斥。怎麼呵斥呢?再強調一次,不是把香扔掉或者弄成臭的,對臭産生討厭也不行,這裏呵斥的是自己的貪嗔癡。不能對外在之香生貪心,外在之臭生嗔心,一般的就糊裏糊塗愚癡心。在香氣面前,要聞出香的感覺,但心不隨它轉,用好香水就聞出好香水的感覺,知道它的香氣,心不隨它轉。戒律裏面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譬如蜂采花,但取其味去,不壞色與香。蜂蜜采花時,把花香的味道取走,但不破壞花的顔色和香氣。修禅定的人,對生活,也要象蜂蜜采花一樣,只攝取世間有利于我們身心健康的東西,而不要讓我們生起貪嗔癡的感覺,也不要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

   所以呵香欲是指鼻子所能聞到的味道,都不要貪著,都應該呵斥。這裏說的“不要”是指一種心態,包括我們平時聞到的河溝裏的臭水,垃圾場的臭味,在心態上都不要了,然後再來看看,鼻根是怎麼保持清靜的?一切好的香味、不好的嗅味,都不再與它們相勾結,也不再受它們幹擾,這個感覺生起來,就是第叁種:呵香欲。

  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第四诃味欲。味是味道,是針對我們的舌根而言。溫州人是很講究食品的,山珍海味、生猛海鮮的什麼都來,但如果在吃的過程中,這個舌根爲外界的味覺所限製、所束縛,那就麻煩了。對于味覺的貪圖,中國人可能比西方人更嚴重,中國人的飲食說的好聽是豐富,說不好聽是殘忍。天上飛的,水裏遊的,陸上走的,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口腹之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問題都出在自己的舌頭上。所以這個舌欲,實際上就是舌根對飲食所産生的味欲。凡夫往往對味欲有很大的貪著。我們坐禅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口齒清涼、甜潤。沒吃糖,就是吃米飯,喝清水,坐禅下來口水特別多,而且還會是甜的,覺得很奇怪,就希望下次坐再甜一點,一貪著就錯了。我們舌根所對的一切味:鹹酸苦辣甜,人生百味,都必須把它放下。

   還有就是講話,凡夫的舌頭很容易講是非,講無意義的話。我們修叁皈依,發誓要講能夠激發人的自信,使別人都快樂的語言。然後我們看,在你的心中,對于舌頭舌根就産生了執著,一定要講好話,或者講壞話,包括講法也是如此,如果執著我的舌頭存在這裏必需講法,這個就是貪法,貪受法愛,天臺宗告訴我們,講法也要離法愛,離開對法的執著。包括講話,讓舌根變的柔軟自由,佛經裏面說,凡夫的舌頭都是短舌,佛的舌頭才算是正常的,伸出來可以把整個臉蓋起來。說明什麼問題?佛的舌頭很柔軟細薄,舌頭細長的人,講話的聲音肯定很美妙。如果講話聲音不清楚,舌頭一定會比常人短一些的。古人說:叁輩子不打妄語,舌頭就能舔到鼻尖。我們舔不到鼻尖,就是打過妄語,騙過人。佛經講的廣長舌,就是一個表法。如果我們不打妄語,不講惡語,舌頭就會慢慢變薄、變細、變長,道理很簡單,因爲美好的語言總是很柔軟的。氣急敗壞的罵人都是直沖對方的,所以出柔軟音是很重要的。這是以後的果,那麼現在的因呢?從我們修禅定的角度來說,對外界的味覺,在心中也要進行呵斥,凡是舌根所對的一切味覺和語言,修禅定時都要把它放下。

  五诃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爲之沈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爲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第五诃觸欲。這個觸總的來說,是身體對外界的感觸。我們到市場去買布,抓一抓,這個手感還不錯,手感就是你的觸。包括對異性身體的互相接觸,凡夫無始劫以來就是貪著這種身體的感觸。在與外界的感觸中,除了男女的感觸之外,還有寒冷需要衣服、炎熱需要空調等等,身體所感觸的一切,只要對它産生一種執著,一種追求,一種欲望,痛苦就會無盡。所以我們需要呵斥觸欲。

   在這裏,已經把五欲講得很清楚,色聲香味觸。每個欲講下來,一個一個都舍棄了。這個時候,你的六根與六塵的感覺象脫離了一樣,能不能生起這種感覺?眼根與色塵脫離,耳根與聲塵脫離,鼻根與香塵脫離,舌根與味塵脫離,身根與觸塵脫離,所有的一切欲望,對生命以外的要求都停下來了。

   在這種感覺中需要注意的是:佛法沒有說把六根六塵都毀滅,我們從來不需要毀滅,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舍棄的心態。把這種心態帶回家,你就會發現:丈夫或妻子會因此顯得特別可愛,因爲你不受他們影響了。有兩分就享受2%,九十八分就享受98%,完全清靜,這是一種智慧的、積極的、沒有副作用的心態。這是呵斥了五欲以後所感受到的內心世界的甯靜。

   第一講是對外境的要求,要清淨、要怎麼樣,其實這一切真的需要嗎?你如果學會了不受外界的幹擾,這就是呵斥五欲的要點和作用。修學禅定不舍棄五欲的幹擾,是不會有受用的。另外,在理性認識上沒有徹底把五欲放下,想解脫也是永遠不可能的。所謂的“解”,就是把根塵的結打開,讓根塵脫落,不再牽挂。解脫不在別處,佛性就在你的六根門頭放光。爲什麼會放光?色聲香味觸法都不要了,這個時候看自己,眼耳鼻舌身都是很清楚的。你還會因此感受到生命呵斥了五欲之後的清淨和覺照!這就是生命最完美的體現。

   好!我們就學到這裏。阿彌陀佛!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叁·呵斥五種欲望——诃五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