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一·永嘉禅概述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一·永嘉禅概述

  達照法師

  各位同學:

   因緣非常殊勝啊!很高興!也很慚愧!在這裏跟大家一起學習永嘉禅法。高興的是,有這麼多年輕人來參與學習佛法。慚愧的是本人學修微淺,在學習過程中,深感佛法的博大精深、廣大圓滿,這麼好的佛法唯獨自己一人去了解是不夠的。盡管我的學習還非常有限,但我已經看到佛法對人生對社會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家能夠一起來學習,是非常殊勝的因緣,希望我們共同珍惜。 

   今天是永嘉禅修班開學第一講——永嘉禅概述,我分四個部分來介紹永嘉禅的大概情況:

  第一、永嘉大師的生平

   永嘉禅是以永嘉大師命名的,那麼永嘉大師何許人也?他是我們溫州人的老祖宗。按照《高僧傳》記載,永嘉大師生于唐朝,唐高宗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誕生在溫州永嘉。當時的永嘉就是現在的溫州市鹿城區安仁坊。有關永嘉大師的生平,史料記載不是很詳細,現在能夠找到的資料也只是他一生輪廓的基本勾勒,一些細節幾乎沒有記載。所幸的是,他的兩部著作完整保留下來了。所以史料上雖然沒有其他細節,但從兩部著作裏,我們可以看出永嘉大師的非同凡響。從現有資料看,當時楊億爲他寫的這個小傳記,還有皇帝賜他無相大師的這個谥號。《高僧傳》裏面有那麼多大德,接受皇帝谥號的並不多,也就是說,只有他的名望和地位得到朝廷上下的認可才會承受得起。所以當時朝野上下,他是一位非常受尊崇的大德,影響也是非常深遠。

   這裏,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永嘉大師。他從小出家,一生的壽命並不是很長,不到五十歲就圓寂了,也算是英年早逝吧。但他的成就卻非常之高。他早年出家在西山龍興寺。

   西山,大概的位置是我們現在學習的景山護國寺這一帶。龍興寺現在已經找不到遺址。根據陳金武先生寫的一篇文章有這樣一種推測:即現在的景山公園這一塊地,最適合蓋寺廟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護國寺。因爲寺的周圍像蓮花苞一樣,除了這個地方,其他沒有更加適合蓋寺院的地方。所以他推測當時永嘉大師可能就在護國寺這個地方出家。如果這個推測得到印證,我覺得非常好。因爲護國寺的重興,使我們大家有機會聚集在當年永嘉禅師出家的地方學習永嘉禅,這是永嘉大師的光明在照耀我們。前段時間,浙江省民宗委准備出版一套《浙江宗教志》,裏面“佛教卷”的“溫州”這一部分由我來校對,其中就提到了“西山的一個寺院,是屬于禅寺,就是現在的景山”。西山禅寺在哪裏?地藏寺也屬于西山,也就在現在的景山這個範圍之內。所以景山也是過去的西山,景山上面只有這個地方適合蓋寺廟。這麼從旁證的方面來推測,也是可以看出有一定道理的。

   永嘉禅師在龍興寺出家以後,法名叫玄覺。後來他真正覺悟後有人稱他爲真覺。宿覺是他另外的一個名稱,是他開悟以後到六祖大師那裏去印證,被印證後在六祖那裏過了一夜,所以叫一宿覺。

   大師出家後專門學習天臺宗,開始的時候是學早期傳入中國的禅法。

   早期中國禅法是指兩晉之前傳入中國的,比如漢朝末年,以及叁國時代傳過來的禅法,主要是指安世高、支婁迦谶、支謙等人來傳播的。這些人傳進來的一些禅法很簡單,比如六妙法門,還有一些簡單的靜坐,叫禅數之學。禅,全稱叫“禅那”,翻譯成漢字意思是靜慮。靜是甯靜,慮是思慮。我們平常人心緒總是很亂,坐禅的靜慮就是讓你靜下來,感覺自己不再胡思亂想,這個時候再來考慮問題,可能都會考慮在點子上。因爲古人對這些方法非常感興趣,所以就形成許多禅法的流派。

   達摩祖師來中國之前,起碼有六家或者八家的禅宗法門,都是禅數之學。鸠摩羅什來到中國以後,把般若經典翻譯出來,《般若經》裏講到了空、無相,就對禅數之學産生了一種沖擊。從文化的意義上說,禅數之學,是有個數字的意思,比如說六妙法門,它有個六數在前面,四禅八定它有個四、有個八。就是說所有的禅都有一個等級,第一、第二、第叁級,這裏面就有數字了。比如說先修止,再修觀,那麼止和觀就變成兩個法了。所以一切修行它都有個數在前面。那麼般若經典翻譯過來以後,主張無所得、無所住、空,那你有這個數字還行嗎?所以,心裏面還有個東西,有個甯靜,有個狀態,就不夠究竟。于是,大乘禅法開始倡導空、般若思想,至此以後,中國人才真正理解了印度佛法的原意。因爲在鸠摩羅什之前,中國人理解空,就是老莊哲學,用老莊的虛無來理解佛教的空,只能是相似的,而不是真正的理解。那麼,般若經典翻譯過來以後,對空又做了一個新的解釋。“空”並不是沒有,不是虛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他是個什麼狀態呢?是個緣起的狀態,這個道理很深奧。所以中國人一旦理解了“有”和“空”是不二的時候,就明白了般若思想。

   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從印度過來,當時南方人對于教理和哲學思辨理論的學習非常熱衷,所以般若思想發展很快。達摩祖師一來,就想破除這種專門執著“空”的理解,他要提倡的是更高的禅法,在北方少林寺面壁九年後,達摩祖師開始傳揚大乘禅法,一直傳到六祖大師。這個過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做專題講座介紹給大家。

   自達摩祖師東來之後,中國禅法産生了變化。之前兩個階段的禅法:一個是早期的禅數之學;第二個是般若思想,講空,對空的體會。這兩種禅法都稱爲“如來禅”,而達摩祖師傳的禅法就稱爲“祖師禅”。如來禅的特點是要打坐、用功,與《般若經》《心經》《金剛經》等般若經典相應,要以佛經爲依據,按照佛經所說的道理去思維、去實修,然後達到解脫的境界。祖師禅呢,不講那麼多理論,因爲我們的心性實際上是離我們最近的,在我們整個身心的作用中它是非常現成的。有了前面這些如來禅的基礎,或者說大家的基礎已經培養好了,達摩祖師再來提倡祖師禅,就容易接受,容易受用。

   永嘉大師早年出家的時候,就是按照佛教傳入中國的這個前後次序來學習的。今天我們也是按照永嘉大師的這個修學次序來學習的。永嘉大師學習禅數之學,同時也學習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與達摩祖師差不多同時代,稍後一些。達摩祖師是南北朝時期梁朝過來的,智者大師呢,生于梁朝,一直生活到隋代還在弘法,到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才圓寂。智者大師的教理學習有個很大的特點:凡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經,他都非常恭敬的一本本研究,一些經書表面上看相互間講的道理不一致的,他都會融會貫通。爲什麼會有矛盾?那是因爲角度的不同。所以他有個判教,就是把佛陀的一代時教,所有的經典都給你一個合理的位置。

   在以後的修行中我們將會發現,不同的境界讀佛經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人生境界升華了,說話的方式也會不一樣,對不同的人會說不同的話,對大學生說大學生的話,小學生說小學生的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衆生的根基。智者大師就是把這些教理框架起來,這是屬于哪個層面的教理,修行的方法就按照這個教理的層次一步一步框架起來。所以天臺宗對于修行的法門和方法,教和觀這兩者非常重視,有個比喻:如鳥雙翼、如車兩輪,缺一不可。教,是教理是理論,觀,是止觀是實踐。這是智者大師本身就有的一種觀念,但是後人還是把智者大師這一套理論和實踐的方法歸納爲如來禅的範圍。也就是說,永嘉大師剛出家時他學習的是如來禅,在如來禅中他得到很大的受用,所以學習天臺止觀,學到圓教止觀時他開悟了。

   祖師禅的目的就是要開悟,直接見到我們的佛性,叫明心見性。但是學如來禅開悟的永嘉大師呢,不說自己開悟。他當時開悟了,他只知道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思想境界已達到某種程度,現在可以這樣去做了。在這種狀態下他去讀《維摩诘經》,經裏說的話,與自己的心行完全印證,六祖大師是以《金剛經》印證的,也有人以《心經》來印證。《心經》講的是我們的真心,是般若思想的核心。《心經》裏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智亦無得。那麼多“無”你讀下來不覺得奇怪嗎?明明有眼有耳朵,怎麼會說“無”啊?當你的心跟這個法相應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講的真心就是這樣,沒有智慧也無所得。所以在《維摩诘經》中印證後,他就心安了。

   當時六祖大師在廣東曹溪南華寺弘法。他有個弟子叫玄策,從六祖那裏來到溫州拜訪永嘉大師,聽永嘉大師講法後,覺得跟六祖講的差不多。永嘉大師說:當然會一樣,他開悟了,我也開悟了,怎麼會是兩樣呢。玄策說:威音王佛之後,無師自通的全部是天然外道,你還是找六祖印證去吧。永嘉大師爲了讓未來的學子和弟子們對他的悟道生起信心,他就跟玄策去了六祖那裏,于是就有了“一宿覺”的公案。這個公案非常精彩,因時間的關系今天就不講了。由于這個公案的互相對答,六祖大師印證了永嘉大師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不見得要很長時間,你可能半天或者一次見面,自己修行的問題就可能完全解決。你看永嘉大師到六祖那裏,幾句對話後就要離開,六祖大師還舍不得讓他馬上走呢,留他住了一個晚上,“一宿覺”的名號就是這麼來的。

   回到溫州後,他寫了《永嘉正道歌》,直到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圓寂于龍興別院。出家是在龍興寺,圓寂在龍興別院。這別院跟寺的差別在哪裏呢?一般的寺廟都比較大,寺裏又分好多個院,所以叫寺院。就像大學與它的每一個系一樣。每個寺廟又分禅院、淨土院、律院,到後來禅宗喜歡灑脫自在,不想受這個規距的約束,就從寺院搬出去,自己蓋個寺廟叫做禅寺。別院就是這個寺廟之外另有一個院叫下院,是從這些寺院分出去的。那些地方可能叫關房,用于修行,或者專門用于弘法,所以這個龍興別院應該是龍興寺的下院。但它又在哪裏呢?…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一·永嘉禅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