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26)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衆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于四衆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依教奉行,信解行證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衆中、亦有信解,其余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也有很難接受的,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

  自性裏面是講不完的,《法華經》代表自性,說長說短,性德說不完的,要看衆生接受程度。

  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于禅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爲四部衆、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我們講發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叁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衆:“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爲稀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于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衆生(開是開佛知見,示是示佛知見)、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之慧。《法華經》代表佛的自性,全部和盤托出,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

  信了後面還有一個解,信爲能入,智爲能度,解裏面就有智慧。

  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爲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阿彌陀佛的前身、藥師佛前身,過去世曾經做過親兄弟。

  諸比丘,我等爲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無量很久很久以前)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衆生,從我聞法,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們學佛聞法最終目的是是什麼,是成佛。現在很多學佛的目的不是成佛,是求世間的小富貴。《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很多人學佛,爲什麼這個結果不好。佛法講因果,你要反醒自己,你這個因地上求什麼,佛法最終目的,我們要朝著這個最終目標往前走,這個一定是很殊勝的。果上有問題,一定是因上有問題。

  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經文前面講,佛以大事因緣來到世間,什麼事情呢,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學佛要知道佛知佛見,從聽經聞法開始下手,不聽經聞法我們修什麼,盲修瞎練。我們學佛,學佛的什麼,我們最痛苦的地方是知見錯誤。所以有句話“破了戒,佛能救我;破了見,佛都救不了”,我們爲什麼苦惱?知見錯誤,知見錯誤我們才會做惡業,做惡業我們才有惡果。我們講“願消叁障諸煩惱”,叁障是什麼,苦報。報前面是惡業,爲什麼造惡業,是因爲迷惑,迷惑是知見出錯誤。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這是講四聖法界),當入涅槃。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惟以佛乘而得滅度,

  成了佛才是究竟,如果沒有成佛都不算,所以更無余乘在法華經講,成了佛才叫圓滿,沒有成佛之前,還要繼續提升。這裏講了化城一品,那些都是過程,還沒有達到目的,因爲我們衆生不能一步到位,所以佛慈悲用了幾個方法幫助我們。除諸如來方便說法原來前面是方便說,那我們人天道就更虛妄了。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信解堅固,

  佛在講法華是最後講的,佛度衆生緣到了,還有衆生能接受。

  了達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說是經(說這部法華經)世間無有二乘(無有二乘就更沒有叁)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這就成佛)。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爲是等故、說于涅槃(有余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這個比喻很重要,這是化城喻。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

  五百由旬代表,凡夫成佛,中間有那麼艱難過程。

  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此岸到彼岸,有珍寶。

  有一導師(指佛),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有一句話我們聽過,“遇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佛是過來人。

  將導衆人,欲過此難。所將人衆、中路懈退

  這個過程很多人會退轉的),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不敢到達目的地。

  不能複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爲什麼不能到達目的地呢?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叁百由旬、四聖法界

  他舉了個例子五百由旬,叁百由旬正好是百分之六十。十法界來講,五百由旬,叁百由旬正好是過六道,超過六道的位置,所以化作一城,就是四聖法界。

  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如果說佛,不用這個化城的話,從起點到那個五百由旬,可能很多衆生都不敢去,太遠了,達不到目的地。中途不得已,在叁百由旬在(超過)六道的位置上,你們到這裏就算“畢業”了,就很好了,給我們一個鼓勵。就像那天(講經)打比喻講的,假設只有大學畢業證的話,如果教育部說只發一個畢業證、大學畢業證,很多人就不會讀書了。在中途過程中,給你個小學畢業證,給你一個初中、高中畢業證,最終鼓勵你拿到大學畢業證。我們凡夫成佛也是這樣的,分幾步走,不能一步到位。

  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

  衆生的接受程度(問題),我們現在也明白了,爲什麼有的人喜歡升天,他的心沒有發這個大心,不敢超越天道。還有些要做人,爲什麼不可以做阿羅漢,爲什麼不可以做菩薩、爲什麼不可以做佛,《法華經》講做佛,我們懂得,“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同樣的心,可以做人,可以升天,可以做…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2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法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