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26)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依教奉行,信解行证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也有很难接受的,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自性里面是讲不完的,《法华经》代表自性,说长说短,性德说不完的,要看众生接受程度。

  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讲发菩提心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稀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法华经》代表佛的自性,全部和盘托出,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

  信了后面还有一个解,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解里面就有智慧。

  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阿弥陀佛的前身、药师佛前身,过去世曾经做过亲兄弟。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无量很久很久以前)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学佛闻法最终目的是是什么,是成佛。现在很多学佛的目的不是成佛,是求世间的小富贵。《楞严经》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很多人学佛,为什么这个结果不好。佛法讲因果,你要反醒自己,你这个因地上求什么,佛法最终目的,我们要朝着这个最终目标往前走,这个一定是很殊胜的。果上有问题,一定是因上有问题。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经文前面讲,佛以大事因缘来到世间,什么事情呢,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学佛要知道佛知佛见,从听经闻法开始下手,不听经闻法我们修什么,盲修瞎练。我们学佛,学佛的什么,我们最痛苦的地方是知见错误。所以有句话“破了戒,佛能救我;破了见,佛都救不了”,我们为什么苦恼?知见错误,知见错误我们才会做恶业,做恶业我们才有恶果。我们讲“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是什么,苦报。报前面是恶业,为什么造恶业,是因为迷惑,迷惑是知见出错误。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这是讲四圣法界),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惟以佛乘而得灭度,

  成了佛才是究竟,如果没有成佛都不算,所以更无余乘在法华经讲,成了佛才叫圆满,没有成佛之前,还要继续提升。这里讲了化城一品,那些都是过程,还没有达到目的,因为我们众生不能一步到位,所以佛慈悲用了几个方法帮助我们。除诸如来方便说法原来前面是方便说,那我们人天道就更虚妄了。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

  佛在讲法华是最后讲的,佛度众生缘到了,还有众生能接受。

  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说这部法华经)世间无有二乘(无有二乘就更没有三)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这就成佛)。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有余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这个比喻很重要,这是化城喻。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

  五百由旬代表,凡夫成佛,中间有那么艰难过程。

  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此岸到彼岸,有珍宝。

  有一导师(指佛),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有一句话我们听过,“遇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佛是过来人。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

  这个过程很多人会退转的),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敢到达目的地。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为什么不能到达目的地呢?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四圣法界

  他举了个例子五百由旬,三百由旬正好是百分之六十。十法界来讲,五百由旬,三百由旬正好是过六道,超过六道的位置,所以化作一城,就是四圣法界。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如果说佛,不用这个化城的话,从起点到那个五百由旬,可能很多众生都不敢去,太远了,达不到目的地。中途不得已,在三百由旬在(超过)六道的位置上,你们到这里就算“毕业”了,就很好了,给我们一个鼓励。就像那天(讲经)打比喻讲的,假设只有大学毕业证的话,如果教育部说只发一个毕业证、大学毕业证,很多人就不会读书了。在中途过程中,给你个小学毕业证,给你一个初中、高中毕业证,最终鼓励你拿到大学毕业证。我们凡夫成佛也是这样的,分几步走,不能一步到位。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

  众生的接受程度(问题),我们现在也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升天,他的心没有发这个大心,不敢超越天道。还有些要做人,为什么不可以做阿罗汉,为什么不可以做菩萨、为什么不可以做佛,《法华经》讲做佛,我们懂得,“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同样的心,可以做人,可以升天,可以做…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2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法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