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P5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的根本義趣就在于生命的徹底解放,了脫生死之苦。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當中弘揚佛法,決不可以把佛法不共世間的出世間法(個性)埋沒,不談契理的佛法深義,而單單宣揚契機的方便權巧設施。一定要把持“契理契機”的原則,否則的話,將是一種有名無實或者名不副實的世間法或者口頭禅而已,那就對佛教來說是很危險的了。

   那麼,現代人修行的關鑰是什麼呢?當然不能脫離佛法的“自利利他”之根本精神,在自利方面表現的是自覺內證的實修,而在利他方面則體現了以科學態度的弘法,且需具有多元化的時代性。在任何時空當中,如果對于佛法的精神實質沒有親身徹髓的體驗,就不會在生活上解脫諸多現實人生的各類煩惱,不能真正在身心中建立起堅定不移之信心的,也就無法給人灑脫自在和清涼喜悅的感受,所以自覺實證顯得特別重要。在現代文明的社會裏,如果不能以科學的態度來弘揚佛法,不依據“方便有多門”的原理改變弘法手段,則難以契機,難以讓人生起決定的信心,更難以令現代煩惱痛苦的衆生得到佛法甘露法味的歡喜和感動了。而在圓教思想當中,一開始就是重視自覺內證的功夫,同時博聞強記,廣爲宣說,方便簡易而寓意深遠。

   首先,圓教思想指導下的自覺內證之修行,在方法上有兩個重點,一是“大開圓解”,二是“無修而修,任運而斷”。大開圓解就是如實無誤地理解了圓教思想的原義,也就是在法華開會之後的“一切皆實”,用現代淺顯的一句話說就是“一切都是圓滿完美的佛”,借用劉立千著《甯瑪派的教法》中的話說:

  一切所現皆爲佛身,一切聲音皆爲佛語,一切心念皆爲佛意,不僅可以改變耽著凡庸的觀念,還能將造作煩惱的叁業活動轉爲清淨的佛業之中。53

  法華“開會廢了”之後,圓教的一佛乘思想就是在這種“一切皆實,一切皆佛”的狀態下直接體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同時也通過“六即佛”來表示,在身心中絕對把持了當下即佛的覺照,然後再進行如法忏悔、觀行、保任等,也就自然能夠“圓人受法,無法不圓”54,“舉手低頭,皆成佛道”55。次第嚴明而觀點圓徹的內證功夫,實是今人所應重視之修學最佳門徑,豈非絕妙之入佛關鑰耶?

   其次,在弘法方面來說,無論“普門示現”的觀音菩薩,還是“性具善惡”的廣闊視野,都給人一種“只要結果是好的,能夠自利利他的,就可以“不擇手段””的啓示,這正是極度契機的表現,雖然砒霜劇毒,但也不妨用來治病,何等奇妙活潑的指導思想啊?所以說,在修行的關鑰上,天臺圓教思想同樣面臨一個難得的時代契機。

  五、結 論

  綜上所述,我們簡單討論了圓教思想在現代具有強烈而難得的機遇,期望能夠引起天臺學人的充分注意。正如方廣锠教授所說:“目前的中國佛教實際上處在近代史上最爲興盛的黃金時期。但是,當今佛教也正處在一個轉軌的時期,如果佛教不能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它在社會上的作用將日益削弱,它的衰亡也就不是不可預期的了。”56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握“契理契機”的佛法原則,將高深微妙的思想介紹給普天下的所有衆生,同發菩提心,齊成無上覺!

  1 本文所闡述的圓教思想和實踐,並未廣泛引用曆代祖師著述,而著重在《法華經》上,是想表明圓教思想實際上就是法華“諸法實相”的全面闡釋,以把握圓教思想精要爲根本,略抒淵源之奧妙,尚請諸方體諒。

   2 見《大正藏》卷九,第749頁上。

   3 見《大正藏》卷九,第750頁中。

   4 見《大正藏》卷九,第5頁下。

   5 見《大正藏》卷九,第31頁下。

   6 見《大正藏》卷九,第8上。

   7 見《大正藏》卷九,第10上。

   8 見《大正藏》卷九,第7上。

   9 見《大正藏》卷九,第9中。

   10 見《大正藏》卷九,第9中。

   11 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62頁下。

   12 佛陀曾經猶豫過,不想說法了。因爲直接說了諸法實相的道理,也沒有人能夠聽得懂。但後來還是放棄了這種想法,于是才有佛法傳布于世間。如《法華經》說:“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見《大正藏》卷九,第9頁下、10頁上。

   13 見《法華經》卷九,第9頁下。

   14 見《天臺藏》之《妙法蓮華經玄義》第18頁,湛然寺印行。

   15 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73頁上。

   16 參見《釋籖》卷叁,《大正藏》卷叁十叁,第834頁中。

   17 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36頁中。

   18 見《大正藏》卷九,第9頁上。

   19 見《大正藏》卷九,第42中——下。但《梵網經》卷下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見《大正藏》卷二十四,第1003頁下。

   20 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73頁上。

   21 見《止觀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59頁下。

   22 見《止觀義例》卷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58頁下。

   23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頁下。

   24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頁下。

   25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8頁上。

   26 見《大正藏》卷九,第37頁上。

   27 見《大正藏》卷九,第38頁上。

   28 見《大正藏》卷九,第38頁中。

   29 見《大正藏》卷九,第38頁下。

   30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頁上。

   3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頁上。

   3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頁上。

   33 見《大正藏》卷九,第57頁上——中。

   34 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145頁中、下。

   35 詳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145頁中。

   36 見《大正藏》卷九,第8下。

   37 見《大正藏》卷九,第5頁下。

   38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4頁上。

   39 詳見《大正藏》卷九,第57頁上——中。

   40 《摩诃止觀》卷五上,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頁中。

   4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頁上。

   42 請參見拙著《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刊于《法源》總第二十期,2002年北京。

   43 《法華經》卷一,見《大正藏》卷九,第7頁上。

   44 牟宗叁《四因說演講錄》說:“圓教這個問題是佛教的最大貢獻。……化儀四教,化法四教,都是教。就是實踐的智慧學。”第110——1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45 同上,第250頁。

   46 見《大正藏》卷九,第42中。

   47 詳見《大正藏》卷九,第57頁上——中。

   48 見《大正藏》卷叁十八,第528頁下。

   49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81頁上。

   50 如《維摩诘經》“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之思想,《諸法無行經》“叁毒即是佛法”的觀念,都是性具善惡的表現。參見《摩诃止觀》卷二下,《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18頁上—下。

   51 見《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934頁上。

   52 參見《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701頁下—702頁上。

   53 見《九乘次第論集》第249頁,香港密乘佛學會,1997年9月出版。

   54 智旭大師《教觀綱宗》,《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6下。

   55 《法華經》卷一,見《大正藏》卷九,第9頁上。

   56 見方廣锠主編《中國佛教文化大觀·跋二》,第64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