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P5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的根本义趣就在于生命的彻底解放,了脱生死之苦。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当中弘扬佛法,决不可以把佛法不共世间的出世间法(个性)埋没,不谈契理的佛法深义,而单单宣扬契机的方便权巧设施。一定要把持“契理契机”的原则,否则的话,将是一种有名无实或者名不副实的世间法或者口头禅而已,那就对佛教来说是很危险的了。

   那么,现代人修行的关钥是什么呢?当然不能脱离佛法的“自利利他”之根本精神,在自利方面表现的是自觉内证的实修,而在利他方面则体现了以科学态度的弘法,且需具有多元化的时代性。在任何时空当中,如果对于佛法的精神实质没有亲身彻髓的体验,就不会在生活上解脱诸多现实人生的各类烦恼,不能真正在身心中建立起坚定不移之信心的,也就无法给人洒脱自在和清凉喜悦的感受,所以自觉实证显得特别重要。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如果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弘扬佛法,不依据“方便有多门”的原理改变弘法手段,则难以契机,难以让人生起决定的信心,更难以令现代烦恼痛苦的众生得到佛法甘露法味的欢喜和感动了。而在圆教思想当中,一开始就是重视自觉内证的功夫,同时博闻强记,广为宣说,方便简易而寓意深远。

   首先,圆教思想指导下的自觉内证之修行,在方法上有两个重点,一是“大开圆解”,二是“无修而修,任运而断”。大开圆解就是如实无误地理解了圆教思想的原义,也就是在法华开会之后的“一切皆实”,用现代浅显的一句话说就是“一切都是圆满完美的佛”,借用刘立千著《宁玛派的教法》中的话说:

  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不仅可以改变耽着凡庸的观念,还能将造作烦恼的三业活动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53

  法华“开会废了”之后,圆教的一佛乘思想就是在这种“一切皆实,一切皆佛”的状态下直接体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同时也通过“六即佛”来表示,在身心中绝对把持了当下即佛的觉照,然后再进行如法忏悔、观行、保任等,也就自然能够“圆人受法,无法不圆”54,“举手低头,皆成佛道”55。次第严明而观点圆彻的内证功夫,实是今人所应重视之修学最佳门径,岂非绝妙之入佛关钥耶?

   其次,在弘法方面来说,无论“普门示现”的观音菩萨,还是“性具善恶”的广阔视野,都给人一种“只要结果是好的,能够自利利他的,就可以“不择手段””的启示,这正是极度契机的表现,虽然砒霜剧毒,但也不妨用来治病,何等奇妙活泼的指导思想啊?所以说,在修行的关钥上,天台圆教思想同样面临一个难得的时代契机。

  五、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简单讨论了圆教思想在现代具有强烈而难得的机遇,期望能够引起天台学人的充分注意。正如方广锠教授所说:“目前的中国佛教实际上处在近代史上最为兴盛的黄金时期。但是,当今佛教也正处在一个转轨的时期,如果佛教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它在社会上的作用将日益削弱,它的衰亡也就不是不可预期的了。”56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契理契机”的佛法原则,将高深微妙的思想介绍给普天下的所有众生,同发菩提心,齐成无上觉!

  1 本文所阐述的圆教思想和实践,并未广泛引用历代祖师著述,而着重在《法华经》上,是想表明圆教思想实际上就是法华“诸法实相”的全面阐释,以把握圆教思想精要为根本,略抒渊源之奥妙,尚请诸方体谅。

   2 见《大正藏》卷九,第749页上。

   3 见《大正藏》卷九,第750页中。

   4 见《大正藏》卷九,第5页下。

   5 见《大正藏》卷九,第31页下。

   6 见《大正藏》卷九,第8上。

   7 见《大正藏》卷九,第10上。

   8 见《大正藏》卷九,第7上。

   9 见《大正藏》卷九,第9中。

   10 见《大正藏》卷九,第9中。

   11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62页下。

   12 佛陀曾经犹豫过,不想说法了。因为直接说了诸法实相的道理,也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但后来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于是才有佛法传布于世间。如《法华经》说:“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见《大正藏》卷九,第9页下、10页上。

   13 见《法华经》卷九,第9页下。

   14 见《天台藏》之《妙法莲华经玄义》第18页,湛然寺印行。

   15 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73页上。

   16 参见《释籖》卷三,《大正藏》卷三十三,第834页中。

   17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36页中。

   18 见《大正藏》卷九,第9页上。

   19 见《大正藏》卷九,第42中——下。但《梵网经》卷下说:“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见《大正藏》卷二十四,第1003页下。

   20 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73页上。

   21 见《止观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59页下。

   22 见《止观义例》卷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58页下。

   23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页下。

   24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页下。

   25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8页上。

   26 见《大正藏》卷九,第37页上。

   27 见《大正藏》卷九,第38页上。

   28 见《大正藏》卷九,第38页中。

   29 见《大正藏》卷九,第38页下。

   30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页上。

   3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页上。

   32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页上。

   33 见《大正藏》卷九,第57页上——中。

   34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145页中、下。

   35 详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145页中。

   36 见《大正藏》卷九,第8下。

   37 见《大正藏》卷九,第5页下。

   38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4页上。

   39 详见《大正藏》卷九,第57页上——中。

   40 《摩诃止观》卷五上,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页中。

   4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页上。

   42 请参见拙著《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刊于《法源》总第二十期,2002年北京。

   43 《法华经》卷一,见《大正藏》卷九,第7页上。

   44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说:“圆教这个问题是佛教的最大贡献。……化仪四教,化法四教,都是教。就是实践的智慧学。”第110——1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45 同上,第250页。

   46 见《大正藏》卷九,第42中。

   47 详见《大正藏》卷九,第57页上——中。

   48 见《大正藏》卷三十八,第528页下。

   49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81页上。

   50 如《维摩诘经》“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之思想,《诸法无行经》“三毒即是佛法”的观念,都是性具善恶的表现。参见《摩诃止观》卷二下,《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18页上—下。

   51 见《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934页上。

   52 参见《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701页下—702页上。

   53 见《九乘次第论集》第249页,香港密乘佛学会,1997年9月出版。

   54 智旭大师《教观纲宗》,《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6下。

   55 《法华经》卷一,见《大正藏》卷九,第9页上。

   56 见方广锠主编《中国佛教文化大观·跋二》,第6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