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經》及《觀經四帖疏》要點(下)(釋明燈集述)▪P2

  ..續本文上一頁陀名號。

  贊供正行:一心贊歎供養阿彌陀佛。

  判定淨土法門的「正定業」與「助業」:

  此五正行又分爲「正定業」與「助業」二種,也就是前叁後一是助業,第四之稱名是正定業,大師如是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大師又說:自余諸善,悉名雜行。也就是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爲「雜行」。雜行是與正行相對而言的,因此約之可說有「五種雜行」,推廣之則有無量雜行;無量雜行也叫作「諸善萬行」。

  讀誦雜行:爲往生極樂而讀誦淨土叁經以外的經典。

  觀想雜行:爲往生極樂而觀想極樂淨土以外的依正莊嚴。

  禮拜雜行:爲往生極樂而禮拜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稱名雜行:爲往生極樂而稱念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名號及咒語。

  贊供雜行:爲往生極樂而贊歎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大師說: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雜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種,如左: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回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回向、雜。

  大師于《往生禮贊》言: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爲強

  又于《般舟贊》言: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爲余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修雜行者難于往生的道理,大師于《法事贊》卷下言:

  極樂無爲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複專

  「念彌陀專複專」即是「正定業」,亦即大師所說的: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莫要執著自力,要隨順佛願,乘托佛力。

  詳研《觀經》內容,並考量其說時因緣,便知《觀經》有「從假入真」之「施、開、廢」叁義,所謂施、開、廢即是:

  爲實施權(爲蓮故花)——定散二善

  開權顯實(花開蓮現)——定散中說念佛

  廢權立實(花落蓮成)——流通分廢定散,立念佛

  「定散」中說念佛之文:

  定善中「第九觀」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定善中「第十二觀」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散善中「下品上生」言:「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又言:「化佛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散善中「下品中生」言:「善知識廣贊彼佛光明神力,聞已即生。」

  散善中「下品下生」言:「應稱南無阿彌陀佛。」

  〈流通分〉廢定散立念佛之文:

  〈流通分〉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又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流通分〉之文,釋尊不言「觀無量壽佛身」之十叁種「定觀」,而言「持無量壽佛名」,付矚「稱名念佛」,以此明知釋尊之意,目的不在定散二善,而是以定散二善引導聖道門之行人歸入淨土門,故最後獨舉《大經》第十八願所言「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亦即「持無量壽佛名」),是故善導大師解釋此文,並作《觀經》及一代教法之總結論而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亦可知凡《觀經》中所說「觀想」之利益,亦皆在稱名念佛之中,是故善導大師解釋「第九觀」所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之益,即是「稱名念佛」之益,亦即以「念佛」即是「稱名念佛」;除了上面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外,其文尚多,如《觀經疏》釋「第九真身觀」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的經文而言:

  問曰:備修衆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叁義:

  (一)明親緣: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叁)明增上緣: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以上可知:釋尊于〈流通分〉所言之「持無量壽佛名」,及善導大師所釋之「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文,不只是整部《觀經》的結論,也是一代佛法的總結論。故《法事贊》卷上雲:「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觀念法門》雲: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聞此語,即應聲悲雨淚,連劫累劫,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觀經》及《觀經四帖疏》要點(下)(釋明燈集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